唐淑華 謝金榮
(重慶三峽學院 外語學院,重慶 404100;西南政法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1120)
近年來,對禮貌語言的研究甚多。早在20世紀50年代Goffman(1967)就從社會學角度提出了“面子”(face)問題。Brown&Levinson(1978)沿用了Goffman的“面子”概念,認為避免直言不諱也是一種禮貌。Leech(1983)在Austin、Grice等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在其Principles of Pragmatics一書中提出了禮貌原則,但其六條次則在學界遭到了眾多批評和非議。之后,Leech(2005)對禮貌原則中的某些描述進行了解釋并從禮貌的基本原則到文化的差異等方面進行了系統(tǒng)地論述并得出結(jié)論:禮貌沒有東、西方的差異。各種語言中不同社會參數(shù)和語言參數(shù)對禮貌有很大影響,但其禮貌原則的框架為不同變量的研究提供了依據(jù)(Leech,2005)。誠然,禮貌是人類社會的共同現(xiàn)象。但禮貌原則在不同文化、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不同社會背景和不同社會階層是不同的(Leech,1983:10)。語言禮貌是表層的,可因不同的人、不同的環(huán)境等變化而變化;同一語言在不同的話語受眾者心理得到的認同也各有差異,甚至完全相反。所謂禮貌,一是先要有社會文化定勢,二是這種定勢有一定的參值,即聽話人與說話人的關(guān)系,可導(dǎo)致對同一禮貌言語在認同上的差異(熊學亮、劉國輝,2002:60)。如兩個朋友見面打招呼:“Here comes trouble”(Leech,1983:144)。該話語禮貌與否從語言本身很難做出判斷。符合話語受眾的認知期待,就是禮貌的,否則就不禮貌。另外,不能滿足聽話者對說話者和所說話語的認知期待,不能形成心理趨同,即使是禮貌語言也達不到禮貌效果,比如“盡量貶低自己,抬高別人”,有些話語的受眾者認為很禮貌,有些卻非常反感,變成不禮貌。在紛繁復(fù)雜的語言環(huán)境中,禮貌語言能否取效,還受什么制約,這就是本文下面要探討的問題。
借助視點理論,從話語所承載的觀念視點入手,探索話語發(fā)出者所選取的觀念視點如何與受眾者保持最大一致,縮短雙方心理距離,促成心理趨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禮貌語言效果,以及觀念視點對禮貌效果影響的種種路徑,可以合理解釋上述現(xiàn)象。
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總有一定的心理距離,交際時無論是言語的還是非言語的總會對該距離產(chǎn)生影響,或者拉近,或者疏遠。
心理距離(psychological distance)是指個體對另一個體或群體親近、接納或難以相處的主觀感受程度。表現(xiàn)為在感情、態(tài)度和行為上的疏密程度,疏者心理距離遠,密者心理距離近(林崇德等,2003:1397)。簡單地說,心理距離是交際雙方對彼此在心理上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越高,彼此心理距離就越小;相反,心理距離就越大。社會距離、空間距離、時間距離,最終通過心理距離對交際雙方產(chǎn)生作用。禮貌現(xiàn)象總會使人們已有的心理距離縮小,取得心理趨同的效應(yīng)。
趨同(convergence)表示種類不同的動物或植物由于習慣或環(huán)境的相似而引起的相似性質(zhì)的發(fā)展或獲得(王同億,1990:1128)。在 Longman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ugage(1984:319)中,“convergence”指:“the act of converging,especially moving towards union or uniformity”。筆者綜合上述定義認為,心理趨同是交際雙方在心理上對彼此的認可,盡量減少分歧,求同存異的過程。Leech禮貌原則中的“盡力縮小與他人的分歧,盡力夸張與他人的一致”(Leech,1983:81),明確提出交際雙方尋求一致的原則,不過他強調(diào)的主要是語言的一致。禮貌不是真的和諧和分歧的問題,它與避免分歧、培養(yǎng)和諧有關(guān)(Leech,2005:8)。避免分歧、培養(yǎng)和諧不能僅從語言使用的現(xiàn)象去研究,而應(yīng)該透過現(xiàn)象探索話語所承載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政治維度等個人的觀念視點如何對話語的受眾者心理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悄無聲息地獲取對方的心理趨同,促進禮貌語言使用效果的最大化。
熊沐清(2001:21-2)認為,視點(point of view)是制約語篇深層結(jié)構(gòu)(即語義)的一種圖式(schema),反映人們看待對象世界的角度和態(tài)度,支配著對象的選擇與組合,從而又影響語篇表層結(jié)構(gòu)(即形式句法)的組織。Fowler(1986/1996:127ff)把視點分為三類:時空視點、觀念視點、心理視點(又稱知覺視點)。熊沐清(2001:22)把心理視點改為敘述視點,并另立知覺視點。觀念視點(ideological point of view),涵蓋了話語敘述者的世界觀、價值取向、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政治維度等意識形態(tài)。所以,敘述者在視點的選擇,不只是敘述的先后、關(guān)注的角度、焦點的突顯與弱化等,而是敘述者對待對象世界的觀點和反映以及為之所選擇的表現(xiàn)方式的總和。在會話交流中,任何話語必然承載著說話者對話語受眾態(tài)度的觀念視點。與話語的受眾者的觀念視點一致,就容易被其接受,并被認為是禮貌的,否則相反。在語言外,聽話者更關(guān)注說話者的態(tài)度,而不是表面上遵守禮貌規(guī)則的話語本身,所謂“聽話聽音”就是這個道理。觀念視點以時空視點、敘述視點和知覺視點為載體并隱含地在話語中表現(xiàn)出來。
觀念視點涉及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政治維度等諸方面。筆者從人們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潛藏在表層之下的人際-權(quán)力關(guān)系方面的政治維度以及日常生活中個人的具體態(tài)度三個層面分析話語發(fā)出者的觀念視點是如何實現(xiàn)話語受眾的心理趨同,從而最終影響禮貌語言的取效。
Kristeva(1989:287)認為,任何話語都含有一種意識形態(tài),任何意識形態(tài)都會存在于話語中。意識形態(tài)不僅對某一群體的內(nèi)部的社會實踐活動有調(diào)節(jié)作用,而且對不同群體以外的社會交往也有調(diào)節(jié)作用(van Dijk,1997:26-27)。意識形態(tài)是社會生活中意義、符號和價值的產(chǎn)生過程(Eagleton,1991:1)。
Leech(2005:6)認為,在意識形態(tài)中,東方更崇尚集體主義;而西方更注重個人主義。所以中西方在禮貌的表現(xiàn)上不盡相同。比如:
(1)A:您在哪里工作,每個月能掙多少錢啦?
B:兩三千吧。
(2)A:C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where you work,and how much you earn one month?
B: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上面兩句話A的意義完全一樣,但得到的答復(fù)迥異。從語言形式上看,(2)句的問話比(1)句的問話要禮貌得多,但兩種回答的禮貌效果卻完全相反。(2)句中A的話語符合Leech禮貌原則卻得不到話語受眾的認可,而(1)句看似一般的語言卻能得到話語受眾者的積極回應(yīng),被認為是禮貌的。上述形成禮貌和不禮貌的根源不在于對禮貌原則的遵守與否,而在于交際雙方在觀念視點上的差異。中國人的集體意識比較強,在話語中總會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對他人的關(guān)心。(1)句中A的問話本質(zhì)不在于真的想知道B工作的地方和掙錢的多少,而在于B現(xiàn)在的工作環(huán)境好不好,生活是否有保障,體現(xiàn)出A對B極大的關(guān)心。A的這種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與生活在同樣漢語文化中的B潛在的意識形態(tài)是相通的,所以B極易接受這種隱含在話語中的關(guān)心,形成心理趨同。故類似對話常常出現(xiàn)在漢語的寒暄語中,被認為是禮貌的。而在個人至上的西方社會,個人的年齡、工作、工資等等被看作是圣神不可侵犯的個人隱私。在(2)句中A和B同生活在西方社會里,對這一意識形態(tài)也是相通的,所以A的話語無論語言多么禮貌,但由于不符合B的認知期待,承載了對B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不尊重,容易導(dǎo)致B對A的反感,從而疏遠了與A的心理距離,導(dǎo)致B的回答也非常的不禮貌。人需要認同,價值觀念是人們認同的核心內(nèi)容(袁貴仁,2009:135)。所以,在英語中,人們常常尋找一些公共的話題來作為見面時的搭訕語和寒暄語。比如:
3)A:What cold weather!
B:Oh,it is really cold today.
“What cold weather!”并非A的獨自感嘆,而是發(fā)出了想與B會話交流的信號或者跟B進行友好的招呼,這種方式承載了A對B的友好態(tài)度,更是對B所持意識形態(tài)的尊重。同樣B的回應(yīng)并不只是意味著他對A說法的贊同,而是對A的友好招呼的回應(yīng),相當于“Good morning!”和漢語中“你吃飯了嗎?”表達的作用沒有什么區(qū)別。這種禮貌現(xiàn)象的本質(zhì)來源于兩者意識形態(tài)的心心相印,來自于話語完全符合受眾者的認知期待,形成心理趨同。
再如,在青海,某酒樓公然打出“滿洲大酒樓”的名號。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該名號隱含該酒樓主人的意識形態(tài):對偽滿時代的推崇。而話語的受眾者,作為中國人不會忘記二戰(zhàn)時期日本軍國主義在中國尤其是東北所犯下的罪行和歷史。所以這種歷史決定了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憎恨。該酒樓的名稱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與它的受眾在意識形態(tài)上相反,隱藏了對話語受眾意識形態(tài)的不尊重,極大地疏遠與話語受眾的心理距離,引起強烈的憤慨,定是不禮貌的。
熊沐清、陳意德(2000:16)引述福勒(1991:51)的話說,敘述者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影響著接受者,這種影響從社會學角度看便是一種政治維度,主要通過觀念視點來體現(xiàn)。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種言語行為,現(xiàn)代社會學研究發(fā)現(xiàn)敘述是一種社會行為,其產(chǎn)生和接收具有非自律性,體現(xiàn)出政治維度或指向性,因為它本質(zhì)上反映著人際——權(quán)力關(guān)系(Brooks&Warren,1972:224)。在言語交際活動中,這種人際—權(quán)力關(guān)系常常會悄無聲息地隱含在話語中,對聽話人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其影響力不亞于禮貌語言本身。比如下面領(lǐng)導(dǎo)與秘書的對話:
(4)A(領(lǐng)導(dǎo)):小李,麻煩你把我的辦公室整理一下,好嗎?
B:好呢,來了。上述對話中,從語言形式上看,A的話語符合Leech的禮貌原則——盡量尊人的次則。領(lǐng)導(dǎo)與下屬的絕對權(quán)力差異決定,領(lǐng)導(dǎo)的話語,無論禮貌與否均都能實現(xiàn)自己的言語行為。但是該領(lǐng)導(dǎo)通過“麻煩”二字把自己跟聽話者之間的那種絕對權(quán)力關(guān)系隱藏起來,并用商量的口吻“好嗎?”表現(xiàn)出一種平等的人際——權(quán)力關(guān)系。該話語滿足了話語的受眾者作為下屬渴望平等的欲望,最大程度地拉近了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體現(xiàn)了領(lǐng)導(dǎo)的平易近人,所以B心悅誠服,表現(xiàn)得非常積極。再如:
(5)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xiàn)在他卻把手伸的老長老長地要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quán)屬于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nóng)奴,我不準你們摘。
(毛澤東,《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
上文中,敘述者用“他說”,“……我蔣介石……”,“我是……”,“你們是……”,“我不準你們……”這樣一系列的術(shù)語,把蔣介石與人民之間的這種權(quán)力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極大地疏遠了蔣介石與人民之間的心理距離,該話語不可能與人民形成心理趨同,所以對于人民來說是不禮貌的。
語言禮貌,或者遵守禮貌的各項原則,但不被話語的受眾接受,變成虛假的禮貌,達不到禮貌的語用效果。Leech(1983:142-145)的反諷原則認為能否成為禮貌語言的根本在于說話者的觀念視點。如:
(6)That’s all I wanted. (Leech,1983:144)
該話語所表達的真實意義是“那不是我所想的”。一方面,話語的發(fā)出者如果跟受眾者之間的關(guān)系友好,即在話語中承載了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話語的受眾者也能感覺到他的這種態(tài)度,話語受眾者就能按照話語發(fā)出者所期待的方式去理解,話語發(fā)出者不愿直接說出事實傷害對方的友好意圖就能與話語的受眾者形成心理趨同,達到禮貌的語用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不好,話語的發(fā)出者和受眾者就會以另一種方式去解讀該句,表現(xiàn)為極大的諷刺,與禮貌現(xiàn)象背道而馳。產(chǎn)生如此差距,話語發(fā)出者隱含在話語中的態(tài)度是禮貌與否的關(guān)鍵。
有的時候,盡管違背了禮貌的原則,但由于所承載的觀念視點與話語受眾者的觀念視點相似,得到了積極的認可,同樣能形成禮貌。比如:
A:您好,張教授!
B:你好,俊輝。
Haiman(1985:290)認為在任何文化里,雙方距離越近,話語越簡單、簡約、簡慢,反之,就越復(fù)雜、冗長、迂回、恭敬。從語言形式上看,A的問候比B更禮貌。但B的回答更加簡單,可以明顯看得出話語的發(fā)出者跟受眾的關(guān)系更加親近,更容易被話語的受眾者接受,所以從語用效果上看,A的禮貌效果并不如B。因為B的問候語言隱含著對對方喜歡和親近的程度,縮短了心理距離。類似話語所承載的觀念視點促成了心理趨同,成為該話語禮貌的基石。
Leech的調(diào)侃原則,其實也就是說話者在話語中隱含著友好態(tài)度而不是語言本身形成禮貌的。比如前面引言提到的例子:
(7)Here comes trouble (Leech,1983:144).
“trouble”從語言形式上是有損對方面子的,故不禮貌。但這種話語只有在友好的氛圍和玩笑場合才能使用,所以這一話語的使用本身就隱含了對對方的友好態(tài)度,符合聽話者的認知期待,容易與聽話者形成心理趨同,故常常被認為是禮貌的“調(diào)侃”用語。如果同樣的話語用非常嚴肅的語調(diào),在非常嚴肅的場合,或者對關(guān)系不好的人使用,就另當別論了。
話語無不承載敘述者的觀念視點。“積極”觀念視點指能促進交際雙方心理趨同形成禮貌現(xiàn)象的觀念視點。Anna Siewierska認為,認知可及性是以聽話人為中心的,而視點和移情是以說話人為中心的,即“說話人”邀請聽話人從某個他選的角度考慮情景或事件(Siewierska,2008:200-201)。其實,話語的發(fā)出者如何選擇受眾能接受或可接受的視點,通過承載恰當?shù)挠^念視點與話語受眾的認知可及性達到最大的一致,才能取悅話語受眾者,達到禮貌的效果。
Fowler(1986:130)認為,主要有兩種方式或語言形式體現(xiàn)觀念視點。一是情態(tài)助動詞,情態(tài)副詞或句子副詞(如“certainly、probably、surely、perhaps”),評價性形容詞及副詞(如“l(fā)ucky、luckily、fortunate、regrettably”),有關(guān)認識、預(yù)言和評價的動詞(如“seem,believe,guess,approve,dislike”)以及全稱句。二是語體,包括個人語體、社會語體和功能語體。觀念視點在話語中的表現(xiàn)并非如此簡單,話語發(fā)出者只要能有意無意地表現(xiàn)出跟受眾者相似的觀念視點,想方設(shè)法拉近與受眾者的心理距離,語言中的禮貌現(xiàn)象就可以得以維系。
話語發(fā)出者常常有意或無意地運用人稱指別語,使受眾者輕松地融入說話人的范疇,形成較小的心理距離,達到禮貌的語用效果。人稱指示語可分為三類,在特定的情況下,說話人對人稱指示詞的特定選擇表明了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態(tài)度、情感和相互關(guān)系。用第一人稱復(fù)數(shù)代替第二人稱來指聽話人,正式場合多出自長者、領(lǐng)導(dǎo)之口,非正式場合則為顧客、父母所樂于使用。
(8)a.What arewesupposed to do?
b.What are you supposed to do?(朱荔芳,2003:34)教師在向?qū)W生布置作業(yè)時常常使用a句,盡管這里的“we”實質(zhì)上指學生,相當于”you”,但是,老師對人稱指別語的這種刻意使用,有縮短老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拉近師生關(guān)系的語用效果,顯得更加禮貌。而老師用b句,在空間上形成了你—我的距離,表明了一種事不關(guān)己的態(tài)度,學生聽起來必然沒有那種親切感,從而使心理距離疏遠。當然,有的時候空間距離的加大也可能導(dǎo)致心理距離拉近。比如:
(9)Parent:someone’s eaten the icing off the cake.
Child:It wasn’t me. (熊學亮、劉國輝,2002:60)上面“父/母親”刻意把第二人稱換用了第三人稱“someone”,拉大了空間距離,使話語受眾者離表責備、遺憾的話語更遠,對受眾者形成的心理壓力更小,體現(xiàn)了話語的發(fā)出者對受眾者的關(guān)心和保護。話語發(fā)出者真正的用意是減少對受眾者的傷害,這樣的觀念視點符合受眾者的認知期待,心理距離反而更近,容易形成心理趨同。
地點指別語的巧妙運用也常常會讓受眾者產(chǎn)生親近感。比如:
(10)A1:When will go to see you?
A2:When shall I come to see you?由于“go”與“come”兩個動詞對地點指別的不同,前者容易疏遠對方,所以人們氣憤時常說:“Go to the Devil”或“去你媽的。”后者更容易產(chǎn)生親近感。比如:“I’m coming.”經(jīng)常出現(xiàn),對于受眾者來說顯得更加禮貌。
社會指別語主要包括頭銜、稱謂等等,常常隱含話語敘述者對敘述對象和話語受眾的態(tài)度,比如:(11)A:Hi,my father’s wife.
B:Hi,my son.
A句的話語并沒有違背Leech禮貌原則的任何次則,表面沒什么不禮貌的。但該話語會對話語的受眾產(chǎn)生不悅。原因就在于該句話語中隱含了A對B的不喜歡的態(tài)度。而B的回答,明顯表達了對A的包容和謙讓的積極態(tài)度,承載了積極的觀念視點,因此更為禮貌。
動詞主動和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不僅反映了主語與動詞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更重要的是能表達話語敘述者對敘述對象或受眾者的態(tài)度。比如:
(12)A:You once again beat your wife.
B:It’s my own business.
(12)’A:Your wife was beaten once again.
B:It’s a pity.
兩種不同語態(tài)表明了敘述者的不同態(tài)度。前者隱含了敘述者對“you”經(jīng)常打老婆的行為的討厭,從而對話語受眾者“你”也隱含了同樣的態(tài)度。正是這種隱含的態(tài)度讓話語的受眾感到不悅,所以回答也很不禮貌。而后者表達了說話者對“your wife”遭遇深深的同情,并未流露出對話語受眾者的厭惡的情感態(tài)度,沒有違背受眾者的認知期待,故其回應(yīng)的語言也相對禮貌一些。
祈使和虛擬語氣通常承載的觀念視點較為明顯。下面(13)中祈使句的禮貌等級從1~5越來越高。因為他們所承載的人際-權(quán)力等級越來越弱。
(13)a.Will you stand over there?
b.Would you stand over there?
c.Would you mind standing over there?d.Would you mind standing over there for a second?e.I wonder if you’d mind just standing over there for a second? (Leech,2005:13)
虛擬語氣在表示委婉的拒絕、責備以及良好的祝愿等方面是說話者巧妙運用自己的觀念視點達到自己目的的絕好范例,筆者(唐淑華,2011:59-63)已另文探討過,在此不再贅述。
詞語有極強的負載觀念視點的能力,如漢語中的褒義詞和貶義詞常常明顯表達出話語發(fā)出者對受眾者的態(tài)度。英語也不例外,如“politician”和”statesman”。詞語常常暗示敘述人的價值判斷,其語言形式比較復(fù)雜,可由形容詞、副詞、動詞、名詞等多種此類表示出來。如:
(14)a.I saw that awful Mick Short.
b.He is a freedom fighter. (Short,1999)上述a句中“awful”顯然表達了說話者對Mick Short厭惡的態(tài)度,定會引起Mick Short或者其朋友的不悅。相反,“a freedom fighter”隱含了說話者的贊美之情,對于跟“he”關(guān)系密切的人說此話,就是禮貌的。再如:
(15)a.你爸爸是殺人犯。
b.我聽別人說你爸爸是殺人犯。(張寧,2009:41)Kamio(1997:166)認為,如果說話人與該信息之間的心理距離較大,那么說話人與該條信息中出現(xiàn)的某個指稱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應(yīng)該相應(yīng)地較大;相反,如果說話人與一條信息的心理距離較近,那么說話人與該條信息中出現(xiàn)的某個指稱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也應(yīng)該相應(yīng)地較近。(15)a表明了說話者對“你爸爸是殺人犯”這一論述肯定的態(tài)度,隱含著說話者對該事件的憤怒情緒,所以說話者跟該信息的心理距離很大,從而也反映出說話者跟該信息中的“你”的心理距離也很大。而(15)b中,說話者用了“我聽說”的術(shù)語,隱藏了說話者本身對該話語的態(tài)度,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與該信息的心理距離,所以跟該信息中“你”的心理距離也縮短,容易被話語的受眾者接受,所以(15)b相對來說比(15)a更禮貌一些。
動詞的時態(tài)除了能表達動作發(fā)生的時間,有的時候也可以承載說話者的某種觀念視點。比如:(16)a.Will you stand over there?
b.Would you stand over there? (Leech,2005:13)用動詞的過去時態(tài)形式“would”取代“will”來表達現(xiàn)在的情況,把動作向過去推移了一個時間段,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距離,由該時間距離形成了交際雙方相對較大的空間距離。能減輕話語受眾者的心理壓力或話語對受眾者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這符合人類“趨利避害”的原理,故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從而在聽話者方面形成積極的認知態(tài)度,因此(16)b句比(16)a句在交際中要禮貌些。類似的話語還有“Could you help me?”等。
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在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政治維度等方面有諸多不同,個人對具體人物的具體態(tài)度也不盡一樣。說話者所選取不同的觀念視點,直接影響話語受眾的認知期待,導(dǎo)致心理距離的變化,促進或制約禮貌語言的語用效果。愿拙文在學界對禮貌語用效果的探索方面的研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Brooks,C.& R.G.Warren.Modern Rhetoric[M].New York:Haroourt Brace Jovanovich Press,1972.
[2]Brown,P.& 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E.N.Goody.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56 -289.
[3]Eagleton,Terry.Ideology:An Introduction[M].London/New York:Verso,1991.
[4]Fowler,R.Linguistic Critic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996.
[5]Haiman,J.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6]Goffman,E.Interactional Ritual: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M].New York:Doubleday and Company,1967.
[7]Kamio,A.Territory of Information[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7.
[8]Kristeva,J.Language—The Unknown:An Intitiation Into Linguistic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9.
[9]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10] Leech,G.Politeness:Is There an East-West Divide?[J].外國語,2005(6).
[11]Short,M.Understanding Texts:Point of View[C]//G.Brown et al.Language and Understand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169-190.
[12]Siewierska,A.Person[M].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8.
[13] van Dijk,Teun.Studie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M].The Hague:Mouton Publishers,1981.
[14]van Dijk,Teun.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Discourse Studies: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7.
[15]林崇德,楊治良,黃希庭.心理學大辭典(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唐淑華.虛擬語氣透視的心理距離之語用闡釋——兼與李學平、Huddleston等商榷[J].外國語文,2011(5).
[17]王同億.英漢辭海[Z].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1990.
[18]熊沐清,陳意德.觀念視點與敘述語篇理解[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6).
[19]熊沐清.論語篇視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1).
[20]熊學亮,劉國輝.也談禮貌原則[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3).
[21]袁貴仁.價值觀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2]張寧.人稱代詞視角的選擇與禮貌取向[J].外語學刊,2009(4).
[23]朱荔芳.指示語透視的心理距離之語用解釋[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