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愛民
道教宣傳同樣借助儒家孝道倫理。成玄英為《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jīng)》(簡稱《度人經(jīng)》)作注釋時,就采用這種方式。
在宗教宣傳的競爭中,佛教與道教的宣傳家為了使宗教經(jīng)典適應(yīng)信眾的心理與情感需求,除了在地獄、冥間審判等名相觀念上相互借鑒外,更競相采用儒家孝道倫理。這是中土社會多元宗教共存情況之下的特點?;蹆舻摹队厶m盆經(jīng)贊述》與成玄英《度人經(jīng)注》、劉無待的《大獻經(jīng)疏》產(chǎn)生于同一時期,各自的地獄、罪福觀念固然有相互借鑒的地方,但也共同采用儒家孝道倫理。這是唐代前期國家寺觀名稱含有儒家意義的思想背景?;蹆襞c成玄英分別入居普光寺與西華觀,也是由于他們各自出色的宗教宣傳能力,意味著國家對他們的承認與籠絡(luò)。他們地位的提升會使其宣傳方式具有更深的宗教和社會影響。
貞觀十三年,太子李承乾(619—645年)在弘文殿舉辦三教論辯,國子祭酒孔穎達(574—648年)、道士蔡子晃、僧人慧凈等參加。承乾注意到慧凈的論辯無人可敵,下令征引慧凈任普光寺寺主,兼任紀國寺上座。普光寺位于長安頒政坊南門之東,由唐太宗在貞觀五年(631年)為李承乾建立。該寺是貞觀前期重要的國家寺院。
成玄英的《度人經(jīng)注》與慧凈的《盂蘭盆經(jīng)贊述》寫作時間不詳,因此,我們不能確定這兩份宗教文獻的寫作與下文皇太子請求度人事件之間的先后關(guān)系。名僧高道競相采用儒家倫理,使得佛教與道教更容易在社會上流傳。這種宣傳方式易于為民眾所接受,也會在宮廷產(chǎn)生影響。
貞觀九年(636年)左右,文德皇后病重,太子李承乾請求度人以解除母親的病痛。顯然,這種請求受到宗教宣傳的影響。相關(guān)史料的敘述分為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先看世俗文獻的記載。
貞觀八年之后,文德皇后陪伴太宗居住九成宮。此后,她的身體漸趨病弱。太子與朝臣都請求通過度人、赦免囚徒的方式為皇后祈福,由于文德皇后的制止,度人、赦免囚徒的詔令沒有實施。這種記載意在強調(diào)皇后的賢明形象。
以上3種記載,都表明唐太宗打算出臺度人之類的宗教政策,但因為文德皇后的反對而撤銷。實際情形如何?佛教文獻《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碑記載:
皇朝武德七年,又被省廢。至貞觀十年四月,敕為皇后虛風日久,未善痊除,修復(fù)廢寺,以布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勝有七塔者,并依舊名置立。相州六所,同時得額。均人配住,名修定寺,故今則因其號也。
為了強調(diào)修定寺建立的合法性,《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需要引用朝廷詔令加以強調(diào)。貞觀十年(636年)四月文德皇后病危時,朝廷頒布的詔令對于修定寺的恢復(fù)重建尤其重要。就史源而言,《貞觀政要》、《舊唐書》、《資治通鑒》等的記載可能都來自于唐代前期的國史資料,經(jīng)過剪裁加工,在細節(jié)上不同,相互之間屬于“父子證”;《大唐鄴縣修定寺傳記》與《元一統(tǒng)志》的記載互不隸屬,卻共同指向于朝廷曾經(jīng)發(fā)布修復(fù)廢舊寺院詔令這一事實,屬于“兄弟證”,因而所記近于實情。雖然這樣,官方史料記載皇太子、房玄齡以及其他朝臣促成了詔令的形成,保留詔令出臺過程的生動情形。
唐代前期,佛教與道教教團在長安進行宗教宣傳,均采用儒家倫理,并影響到朝廷宗教政策的制定與施行。因此,雙方的宣傳取得了成功,但這種成功并不是建立在各自的倫理價值基礎(chǔ)之上,即宗教宣傳與國家宗教實踐之間的連接點并非二者各自的宗教倫理,而是儒家的孝道觀。可見,儒家倫理對宗教宣傳有統(tǒng)攝作用。
中宗之后,道觀名稱的儒家色彩趨于淡化,景龍二年的翊圣觀,取自韋后“順天翊圣”之號。景云元年建立的金仙觀、玉真觀,分別是公主封號。
表1:蕭梁建康皇室寺觀名稱一覽表(資料來源:許嵩撰,張忱石點校:《建康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費長房:《歷代三寶記》,《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第49冊)
表2:北魏洛陽皇室寺觀名稱一覽表(資料來源: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表3:唐前期兩京國家寺觀名稱一覽表(資料來源:王溥:《唐會要》卷48《寺》、卷50《觀》)
1 福安敦指出奉先寺寺名出自《書經(jīng)》“奉先思孝”一語,《龍門大奉先寺的起源及地位》,《中原文物》,1997年第2期。
論者一般從王朝的合法性方面討論唐代長安國家寺觀營建的背景,如果具體觀察寺觀名稱、建立的時間與相關(guān)的宗教儀式,可以看到王朝在經(jīng)營國家寺觀過程中寄托著政治延續(xù)和穩(wěn)定的愿望。因此,唐代前期國家寺觀的紀念意義需要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