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梅,尹 斐
Zhao Hongmei,Yin Fei
(People’s Hospital of Daqing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eilongjiang 163316China)
目前,疾病不確定感理論的應用對象已由病人本人擴大到病人家屬,如Santacroce等[1]對患嚴重疾病兒童的父母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這一群體存在很高水平的疾病不確定感;Germino等[2]在有關前列腺癌病人及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的研究中也表明,病人及其家屬在面對疾病時均存在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PCI)是治療冠心病的現(xiàn)代醫(yī)療手段,已有研究表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疾病不確定感[3],而對于其家屬的研究卻尚未見報道,本研究選取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家屬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信息支持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
1.1 對象 選擇2010年6月—12月在我院將要實施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60例病人家屬為研究對象。入組條件:病人家屬為照顧病人時間最長的家庭成員或近親屬;病人家屬無精神障礙或器質性疾病,溝通無障礙;入院當天經填寫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得分大于總分的50%,即>77.5分者;自愿參加者。選擇入組前30例為對照組,后30例為實驗組。兩組病人家屬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為研究者自編,內容包括病人家屬性別、年齡、民族、有無配偶、文化程度、職業(yè)、家庭收入。②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家屬量表(PPUS-FM)[4]由美國護理專家Mishel制定,為自評式量表,用于測量親屬患病后家庭成員的疾病不確定感水平。該量表共31個條目,包括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和不可預測性4個維度。當疾病不確定感的分數(shù)大于總分最高分的50%時,個體被認為具有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Mishel對該量表進行了信效度檢驗,其總體Cronbach’sα為0.91。該量表經研究小組翻譯后護理專家評定,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家屬量表的內容效度為0.87;通過預試驗該量表總體Cronbach’sα為0.89。
1.2.2 資料收集和信息支持 所有研究對象均在入院當天、手術前1d以及出院前1d分別填寫疾病不確定感家屬量表。對照組只接受醫(yī)護人員提供的一般指導,包括入院介紹、術前準備、術后注意事項等;實驗組除接受醫(yī)護人員的一般性指導外,還接受研究者本人提供的信息支持。信息支持內容主要根據(jù)Mishel[4]疾病不確定感理論設計,共包含3部分內容:第1部分主要介紹與冠心病相關信息;第2部分主要介紹介入治療術前、術中、術后程序;第3部分主要是和介入治療有關的預后和注意事項。為了使研究對象更好地理解所講內容,研究者提供圖片、圖表、器械、道具演示的小冊子和視頻。入院第2天開始,由研究者根據(jù)家屬實際情況向其提供與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有關的信息,包括術前準備和術中注意事項,回答家屬不明白的問題;術后第1天向家屬提供病人手術有關的預后和注意事項。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收集后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成組樣本t檢驗。
表1 兩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人數(shù) 入院當天 手術前1d 出院前1d實驗組 30 93.40±6.57 81.78±7.621) 78.89±6.761)對照組 30 93.67±7.37 88.87±9.35 84.27±9.571)t值 -0.93 -2.84 -2.41 P >0.05 <0.05 <0.05 1)與本組入院當天比較,P<0.05。
3.1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家屬存在較高水平的疾病不確定感 美國護理專家Mishel[5]于1988年提出了疾病不確定感理論并將不確定感定義為缺乏判定與疾病有關事物的能力。她指出,當個體疾病不確定感分數(shù)大于總分最高分的50%時,即可被認為具有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總分入院時為93.54分,大于77.5分,這說明該群體確實存在疾病不確定感并且水平較高。Brown等[6]研究發(fā)現(xiàn),艾滋病病人家屬的疾病不確定感被證實為一個社會心理問題的核心變量,隨著艾滋病病人持續(xù)性的、不可預測性的病情變化,家屬疾病不確定感日益增加并對其生活質量產生深遠的影響。Cohen[7]調查后指出,疾病不確定感作為病人家屬長期面對的負性情緒,由其帶來的壓力長期影響家屬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家屬作為家庭社會支持的核心力量,是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有效治療的重要群體,如果持續(xù)處于高水平不確定感中,就不能更好地給病人提供支持;同樣,不確定感帶給他們的心理問題很容易波及病人,影響病人的治療和康復[8]。
大量研究證明,疾病不確定感同時受病人的認知能力、教育水平、可獲得的社會支持和可信賴的專家三方面的影響[9,10]。Maryse等[11]在終末期腎病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的研究中驗證了以上影響因素同樣適用于病人家屬。因此,臨床工作中應更好地幫助病人家屬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指導其采取正確有效的應對方式,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感。
3.2 信息支持能滿足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家屬的需求,降低其疾病不確定感 從表1可看出,與入院時疾病不確定感得分相比,實驗組手術前和出院前疾病不確定感得分持續(xù)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對大多數(shù)家屬來說是一個應激事件,多數(shù)家屬在病人入院時缺乏與疾病和治療有關的知識,不了解介入治療的進程和預后[12]。信息支持可為病人家屬提供與疾病治療和康復相關的信息,可幫助病人家屬明確疾病的發(fā)展,熟悉治療的進程,消除由于缺乏與疾病和治療相關信息帶來的不確定感,最終降低疾病不確定感[13]。Deane等[14]指出,疾病不確定感和信息的缺乏呈正相關關系,本研究基本驗證了此結論。從表1可看出,實驗組接受信息支持后,在病人手術前和出院前的疾病不確定感得分降低幅度均大于對照組。說明提供與病人疾病相關的專業(yè)信息,可幫助家屬明確疾病的過程,以及冠狀動脈介入和康復治療過程和要注意的問題,消除他們的疑慮;另外,在信息支持過程中,給予心理宣泄和情感支持均能夠降低負性情緒。此結果與Newton等[15]在對病人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對照組疾病不確定感得分手術前與入院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只在出院時才降低。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醫(yī)護人員提供的常規(guī)指導對疾病不確定感未建立有效的刺激框架,因此疾病不確定感得分未見下降[16]。而在出院時病人病情已經得到控制,隨著各種治療的完成,家屬對病人疾病和治療的不確定感也隨之減輕甚至消失。Hughes[17]曾提出:面對新的治療方法時病人常常存在較高的疾病不確定感,但隨著治療的不斷進行,疾病不確定感會逐步降低。這一結論同樣適用于病人家屬。
本研究揭示了信息支持在降低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的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醫(yī)護人員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病人家屬提供信息支持的同時給予情感支持,可降低病人家屬的疾病不確定感,使其能夠更積極有效地發(fā)揮照顧者的良好職能,促進冠狀動脈介入病人早日康復[18]。
[1] Santacroce SJ.Measuring parental uncertainty during the diagnosis phase of serious illness in a child[J].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2001,16(1):3-12.
[2] Germino BB,Mishel MH,Belyea M,et al.Uncertainty in prostate cancer:Ethnic and family patterns[J].Cancer Pract,1998,6(2):107-113.
[3] 鄭春玲,林平,劉雅楠.冠心病病人疾病不確定感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J].護理研究,2008,22(1B):110-112.
[4] 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s manual[D].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1997:1.
[5] Mishel MH.Uncertainty in illness[J].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1988,20(4):225-232.
[6] Brown MA,Powell-Cope GM.AIDS family care giving:Transitions through uncertainty[J].Nursing Research,1991,40(6):338-345.
[7] Cohen MH.The unknown and the unknowable-managing sustained uncertainty[J].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1993,15(1):77-96.
[8] 千永日,姜哲,崔敬愛.慢性病病人家屬疾病不確定感及其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與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1,9(11A):2821-2823.
[9] 任蔚虹,楊明麗,來鳴,等.冠狀動脈介入病人疾病不確定感與焦慮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0):903-905.
[10] Hilton BA.The uncertainty stress scale:It’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04,26(3):15-30.
[11] Maryse PH,Paul S.Sources of uncertainty and coping strategies
used by family members 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Nephrology Nursing Journal,2001,28(4):411-419.
[12] 劉靖,田黎.心臟病監(jiān)護病房病人家屬焦慮狀況調查[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4):336-337.
[13] Gaw EB.Informational support for families:Immediately after CABG surgery[J].Critial Care Nurse,1994,14(1);41-47.
[14] Deane KA,Degner LF.Information needs:Uncertainty,and anxiety in women who had a breast biopsy with benign outcome[J].Cancer Nursing,1998,21(2):117-126.
[15] Newton C,Mateo MA.Uncertainty:Strategies for patients with brain tumor and their family[J].Cancer Nursing,1994,17(2):137-140.
[16] 王艷華,閻成美.疾病不確定感理論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現(xiàn)狀[J].護理研究,2006,20(7B):1801-1803.
[17] Hughes KK.Psychosocial and functional statu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The influenc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hoice[J].Cancer Nursing,1993,16(3):222-229.
[18] Mitehell ML,Courtney M.Reducing family members’anxiety and uncertainty in illness around transfer from intensive care:An intervention study[J].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2004,20(4):22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