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娥
(定西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162例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體會
吳金娥
(定西市人民醫(yī)院,甘肅 定西 743000)
對162名冠心病介入治療病人,通過術前有效的溝通和充分的準備,術中與醫(yī)生的密切配合,術后嚴密、細致、周到的病情觀察及護理,手術均獲得成功,病人康復出院。
冠心??;介入治療;護理
冠心病介入治療已成為冠心病治療的有效方法和血液循環(huán)重建的重要手段。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創(chuàng)傷小、痛苦小、術后恢復快,易被病人接受。由于冠心病高齡病人居多,具有發(fā)病快、病情重、常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及危險因素等特征。本院于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成功完成了162例冠心病的診斷及介入治療,其中冠狀動脈造影(CAG)100例、PCI 62例?,F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病例共162例,男122例,女40例,年齡36~80歲,平均年齡58歲,90%以上的病人有心絞痛或胸痛。30例表現急性心肌梗死,132例有不同程度的心電圖ST-T改變及典型心肌缺血表現。術后通過嚴密的護理及觀察,取得良好的療效,162例手術均獲得成功,病人康復出院。
2.1.1 心理護理 術前增強病人安全感。大多數病人對介入性心臟手術甚為擔心,存在憂慮、恐懼、緊張心理。一是對手術操作本身可能帶來的不適、潛在危險的擔心;二是對自身病變嚴重性的擔心。因此,病人入院后,應向病人及其家屬作適當的解釋,講明治療目的,特別要簡要說明手術操作過程,以及病人在手術中需要配合醫(yī)生的各方面事項的理由和具體做法。對病人及其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要有針對性地、耐心地回答,使病人有思想準備。避免病人因高度焦慮、緊張、極端不安等情緒造成的心理障礙,導致機體整體調節(jié)功能減弱和抗病能力下降,給手術帶來困難。病人情緒緊張會引起心血管方面的反應,提高血管痙攣的發(fā)生率,所以做好病人心理護理尤為重要[1]。
2.1.2 術前準備(1)在術前協助完成血、尿、便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肝、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譜,乙肝五項,梅毒,艾滋病,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部X線片等檢查,詢問過敏史并做碘過敏試驗。(2)術者與病人家屬談話并簽手術同意書,說明手術目的、手術過程、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3)股動脈穿刺者,根據醫(yī)囑備皮。橈動脈穿刺者做Allen’s實驗,檢查患者雙側股動脈、足背動脈和橈動脈搏動情況,以便與術中、術后對照觀察。(4)更換床單被服、手術衣褲,保持清潔。(5)指導病人進行必要的術前配合訓練,如吸氣和屏氣、用力咳嗽和床上排尿。(6)術前病人不需禁食,但不宜過飽,盡量食用易消化的食物。擇期行PCI手術病人,術前一天勿食油膩性或刺激性飲食,術前禁食、禁水4~6 h(可以服用藥物)[2]。(7)于病人左側肢體建立靜脈通道。進導管室前排空大、小便。
2.2.1 一般護理 護士應態(tài)度和藹、親切,以消除病人的緊張情緒。協助病人仰臥于導管床上,暴露手術野并配合醫(yī)生消毒,注意為病人保暖,持續(xù)吸氧。連接ECG導聯,觀察并記錄Ⅰ、Ⅱ、aVF導聯心電圖,連接三通,對壓力進行連續(xù)監(jiān)測。顯示屏置于術者及監(jiān)護人員能看到的位置,出現心律失常及壓力變化異常時立即報告并記錄。除顫儀充電備用。
2.2.2 術中配合 護士必須熟悉手術操作程序,備齊手術需要的物品、器械,默契配合醫(yī)生手術,密切觀察病人心電波變化,及時發(fā)現心律失常并處理。特別是開通血管時,警惕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灌注心律失常,立即配合醫(yī)師進行搶救。
2.3.1 病情觀察 病人入住ICU病房后,持續(xù)24 h心電、血壓、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密切觀察心電示波及生命體征,觀察有無ST段下移、抬高或T波段。及時發(fā)現心律、心率的變化,定期監(jiān)測血小板、出凝血時間的變化。
持續(xù)鼻導管吸氧6~8 h,以確保血氧飽和度>0.92,有利于減輕心肌損傷[3]。術后鼓勵病人大量飲水,24 h飲水量>2000 ml,飲食以流質或半流質為主,補充水分以增加尿量;在病人心功能允許的情況下,24 h靜脈輸液3000 ml左右,準確記錄術后24 h尿量,促進對比劑排泄,及早發(fā)現對比劑腎病。備齊各種搶救藥品及器械,使其處于完好備用狀態(tài)。
2.3.2 穿刺點及肢體護理 經股動脈穿刺一般于術后4 h拔出鞘管,撤出鞘管后,按壓穿刺部位15~20 min以徹底止血。拔除后病人需絕對臥床休息,術側肢體彈力繃帶按“8”字加壓包扎或膠布卷包扎24 h,制動至少12 h,局部沙袋壓迫6~8 h。護理時應注意術側肢體的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及肢端血供和皮膚情況,防止靜脈血栓形成。病人臥床期間,應定時對其下肢肢體進行被動活動和按摩擠壓腓腸肌。經橈動脈穿刺術后立即拔出鞘管,使用彈力繃帶或專用橈動脈壓迫裝置壓迫止血。囑病人穿刺側上肢不要用力活動,包扎后2 h可放松彈力帶,術后6~8 h可拆除繃帶或止血裝置。加壓包扎期間也應密切觀察肢端的血供和皮溫情況。
2.3.3 抗凝劑應用護理 為預防術后血栓的形成,PCI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凝治療,用藥期間注意凝血酶原時間的監(jiān)測。注意觀察有無穿刺部位活動性血腫形成、皮膚及輸液部位瘀斑、牙齦出血等低凝癥狀的出現,若發(fā)現并發(fā)癥先兆應立即通知醫(yī)師并配合處理。
介入治療后病人需要進行冠心病康復治療。指導病人出院后適度鍛煉;控制飲食,飲食應低鹽、易消化,注意少食多餐,戒酒、戒煙;日?;顒右獎谝萁Y合,避免情緒激動,防止著涼,預防感冒;適當參加社交活動,調整心理狀態(tài);堅持服用抗凝藥物,定期測定凝血時間和凝血酶原時間及白細胞與血小板等;出院隨訪,術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門診隨診;定期復查心電圖、血脂、血糖;6~9個月后復查冠狀動脈造影,心前區(qū)如有不適應及時就診。
冠心病介入治療從造影成功到康復出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這就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PCI圍手術期的護理工作涉及病房護理和導管室護理兩方面,是由相互獨立但又相互聯系的術前護理、術中護理、術后護理3個階段組成。合理有效的醫(yī)護配合、快捷無縫的護理交班可使病人平穩(wěn)渡過圍手術期;而細致的護理觀察和個體化護理方案則是PCI成功的有力保障[2]。
[1]戴曉陽.護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
[2]侯桂華,霍勇.心血管介入治療護理實用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0.
[3]沈瑩.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缺氧性損傷及其吸氧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3,18(10):902~903.
R541.4
B
1671-1246(2012)17-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