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琳,蔣洪云
(1.甘肅省第三人民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建筑職工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50)
會陰Ⅲ度裂傷是產科分娩期很嚴重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時,產婦的肛提肌、陰道筋膜、肛門括約肌甚至直腸下段受到損傷而斷裂。患者不能自主控制大便,也不能控制排氣[1]。對12例分娩時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的原因、診斷、處理以及預防幾方面進行討論,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產科工作質量。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分娩時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8例,2例在外院分娩時發(fā)生,均為陰道助產;其余2例在家中分娩非法接生時發(fā)生,由接產人員送入院。12例患者年齡19~38歲,平均29.6歲。8例住院分娩患者均在胎盤娩出后及時確診。其中5例為產鉗助娩,3例為陰道助產。其余4例轉入院患者,時間最短產后1小時,最長1例是在家中分娩,產后8小時因會陰血腫送入院。初產婦10例,經產婦2例。
檢查見肛門皮膚裂開,裂口不整齊,肛門括約肌斷裂。12例患者中直腸粘膜完整10例,2例肛門、直腸、陰道完全貫通,直腸腔外露,組織損傷嚴重[2],解剖結構復雜,難辨認,出血較多。
12例均由有經驗資深醫(yī)生行會陰修補手術。將會陰傷口用生理鹽水充分沖洗后,將各層裂傷的組織按原有解剖結構恢復。兩例直腸粘膜斷裂者,用41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直腸粘膜下及肌層組織,不穿透腸壁;用710絲線將肛門括約肌的斷端間斷縫合3針,用710絲線間斷縫合肛提肌3針,縫合肛門括約肌和肛提肌是修補成功的關鍵[3]。后將會陰深、淺橫肌、球海綿體肌、陰道粘膜、會陰皮膚逐一縫合。縫合后右手食指感覺肛門括約肌收縮力較好。術后使用抗生素3~5天,術后3天之內無渣飲食,3天后服用食用香油潤滑大便。會陰傷口保持清潔,縫合后72小時給予會陰傷口理療20分鐘,1次/日,術后7天傷口拆線。
11例會陰Ⅲ度裂傷修補術后傷口愈合良好,患者出院時能自行控制排便和排氣。1例因在家中分娩產后8小時會陰血腫送入院的患者,因傷口感染,出院后門診換藥,6月后行二次修補術,術后患者感覺良好,可自行控制大便和排氣。
2.1.1 接產處理不當 產鉗助產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5例,占裂傷的41.67%。主要原因是產鉗助產中2例患者為胎頭呈枕后位,因產瘤形成,囟門觸診不清,誤認為枕前位產鉗助娩,使胎頭以較大經線通過產道,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1例為胎兒體重為4200 g。另2例產鉗助娩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是因為宮口開全后,會陰擴張不充分,因胎兒窘迫行產鉗助娩時發(fā)生。陰道助產引發(fā)的會陰Ⅲ度裂傷5例,在家中陰道分娩2例。會陰裂傷的主要原因是胎兒娩出較快,接生技術不正確、不熟練,保護會陰的方法錯誤,沒有按分娩機轉協(xié)助胎頭充分俯屈,或在保護會陰時未將會陰托起,而是持續(xù)用手壓迫會陰,使會陰組織水腫、缺血,容易發(fā)生嚴重裂傷。2例住院分娩患者是胎頭娩出后,娩胎肩時未繼續(xù)保護會陰而造成裂傷。
2.1.2 產婦自身的因素 本組外陰、陰道有炎癥者有3例;本組患者年齡37歲1例,19歲初產婦1例。年齡>35歲者和初產婦盆底和會陰伸展度欠佳,組織彈性差;產婦年齡過小,外陰發(fā)育未完全成熟,也容易發(fā)生裂傷;經產婦會陰發(fā)育不良,會陰體比較肥厚堅硬的產婦,分娩時會陰不充分伸展,也容易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本組5例產鉗助娩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者,既往產鉗助娩史有2例,會陰有既往較大的側切口瘢痕組織。
2.1.3 胎兒方面的因素 胎兒體重>4000 g和過期兒,因胎頭徑線過大、顱骨硬、變形難,胎頭通常以較大徑線通過母體產道。再加上軟產道伸展不充分,容易導致分娩時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本組產鉗助娩巨大兒1例,陰道分娩巨大兒2例。
2.1.4 產程過快和使用縮宮素不當 子宮收縮太強以及產婦在第二產程用力過猛,使會陰未得到充分擴展,導致胎頭先露部不能按正常分娩機轉娩出。接產人員未能及時保護好會陰造成會陰嚴重裂傷。本組住院分娩急產1例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
孕婦應在妊娠前積極治療外陰炎和陰道炎,做好圍產期保健,加強高危妊娠孕產婦管理。
產婦分娩時,產科醫(yī)生合理科學估計胎兒的大小,選擇適宜的分娩方式,嚴格掌握縮宮素的使用指征,禁忌濫用縮宮素和米索前列醇類藥物,避免醫(yī)源性產程過快;在產程中,做好醫(yī)患溝通工作,最大限度得到產婦配;在第二產程,正確指導產婦用力,以防用力過猛。
提高產科工作人員技術水平。助產時認真仔細觀察產程,正確的保護會陰,熟練掌握會陰側切縫合技術,熟練按分娩機轉助產,杜絕中高位產鉗,避免損傷。一旦發(fā)生會陰Ⅲ度裂傷,應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由有經驗資深醫(yī)生行會陰修補術。提高手術成功率,避免修補失敗給患者帶來痛苦和引起醫(yī)療糾紛。
[1]劉新民.婦產科手術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
[2]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3]黎介壽,吳孟超.婦產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