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淼晶,曹艷麗,楊 勇,高金霞,朱曉東
(牡丹江醫(yī)學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在我國社會人群構成中,大學生是既承載家長高期望值又承載社會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隨著高等教育的蓬勃發(fā)展,中國已有2800萬在校大學生,其數(shù)量居世界之首。大學生在校期間是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無論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都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校大學生要面臨學習、生活、就業(yè)等多方面成長的壓力,受社會環(huán)境方面影響明顯。因此,關注在校大學生的生命質量,尋找影響大學生生命質量的因素,并采取相關措施改善并提高大學生群體的生命質量是關系到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對近年來有關大學生生命質量的研究報道進行了綜述,希望通過探討高校社區(qū)大學生生活質量研究狀況,為以后進行大學生生命質量干預研究及明確高校社區(qū)對在校大學生健康教育、學生管理提供科學依據(jù)。
生命質量( Quality of life. QOL)也可譯為生活質量、生存質量。不同的學者給與不同的定義。WHO 將生命質量定義為:不同的文化和價值體系中的個體對與他們生活目標、期望、標準以及所關心事情的有關生活狀態(tài)的體驗, 包括個體生理、心理、社會功能及物質狀態(tài)4個方面[1]。在不同學科領域對生命質量的認識和關注點不同,醫(yī)學偏重于生命質量、生存質量,社會學偏重于生活質量,但共同點是生活客觀條件下的主觀體驗。
生命質量評價是指具有一定生命數(shù)量的人在一定時間點上的生命質量表現(xiàn),研究內(nèi)容是個人生活事件與主觀健康狀態(tài)和滿意度之間的關系,是主觀的評價指標,從生理、心理、社會生活3方面測量個人功能,滿意度的評價反映了個人需求得到滿足時所產(chǎn)生的主觀認可程度。包括4個方面:生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社會功能狀態(tài)和主觀判斷與滿意度。
社區(qū)(community)有不同定義,一般認為,社區(qū)是以一定地理區(qū)域為基礎的社會群體,包含五大要素:人口、地域、生活服務設施、特有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認同、一定生活制度和管理機構[2]。高校社區(qū)是大學生生活、學習、開展各項活動場所,大學生成長的區(qū)域,是我國特有的功能性社區(qū)之一。
根據(jù)研究目的和內(nèi)容的不同,生命質量的測定可有不同方法,常見有訪談法、觀察法、主觀報告法等。目前,研究者多數(shù)采用量表評定的方法進行,雖然各種問卷的內(nèi)容不完全一致,但都是從QOL基本概念和內(nèi)容出發(fā),提出問題構建問卷。常用的量表包括通用性量表與特異性量表兩種。
此類量表可適用于所有人群,但主要應用于一般人群的生命質量評價,反映人們生命質量的共同的特性,如 36條簡明健康量表(SF-36)、世界衛(wèi)生組織量表(QOL100)、世界衛(wèi)生組織 QOL100 量表簡表等,以上量表在我國生命質量評價研究中均已廣泛使用,具有很好的效果和可信度,此類量表在大學生群體生命質量測定已被廣泛應用。
對某些特殊群體或特定疾病的生命質量評價量表,常見的如,癌癥患者生活功能指標量表(FLIC)、Ⅱ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質量量表(DMQLS)等。此類針對疾病量表在大學生群體生命質量測量很少使用,但在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研究過程中比較關注焦慮(SAS)、抑郁(SDS)、家庭關懷指數(shù)測評量表(APGAR)等配合通用性量表使用。
生活質量領域的研究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2],最先是一個社會學指標。20世紀50年代~60年代, 生活質量的研究開始趨于成熟,60年代后, 生活質量研究在政治領域被承認, 并在美國迅速發(fā)展起來。1966年,Elkint ion 提出將生活質量的概念引入醫(yī)學領,1975年,quality of life 以關鍵詞的形式收入到醫(yī)學文獻中。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 70年代末醫(yī)學領域廣泛開展了生活質量的研究工作, 并形成健康相關生活質量概念(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3],簡稱生活質量。對于高校大學生群體生命質量評價研究,據(jù)檢索MEDILINE在題目或關鍵詞中有“QOL and COLLEGE STU*T”的文章,1990年以前無相關文章,1990年~1999年有27篇,2000年至今有175篇。從檢索情況看,國外對大學生生命質量的研究起步也比較晚,始于20世紀90年代后期,1995年Benjamin M提出大學生生命質量(quality of Life of college student)定義[4].大學生相關生命質量評價研究絕大多數(shù)與校園社區(qū)內(nèi)的生活相關,校園生活在學生總體幸福感、生活滿意度和主觀幸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取決于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滿意度。Singy等指出大學生對校園服務及設施滿意度影響學習的滿意度[5],Chow研究表明,加拿大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和負性情感的影響也很大[6]。對于生命質量的研究同樣關注與人格、健康自評等相關因素的關系,Pilcher研究指出,情感和日常生活實踐可以預測大學生的生活滿意度[7],Vaezm研究顯示大學一年級學生的生命質量均低于同性別同年齡工作者[8],其健康自評呈正相關度。
國外大學生生命質量量表的研制主要包括大學生生活質量專用量表、滿意度測量量表和測量情感與認知的量表等。專用量表比較經(jīng)常使用的有青年生命質量量表( Young Adult Quality Of Life, YAQOL)[9]生命質量量表少年版(Quality of Life Profile Adolescent Version,QOLPAV )、Maggion 和 SchifiniD’Andrea 量表( Maggino and Schifini D Andreameasure)[10]等。滿意度測量量表有多維度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M 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11]、學生生活質量和滿意度量表表( the Student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measure, SQOLAS)[12]等。也有學者使用情感強度與和時間影響量表( Intensity and Time Afect Scale )[13],Roberts和Clifton[14]制定和驗證的大學生生命質量情感方面的量表。雖然不同國家的學者使用的是相同的評價方法,但由于受到國家文化、傳統(tǒng)、觀念等因素的影響,生命質量評價研究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化。
我國對生活質量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 起初主要是翻譯和綜述國外的有關文獻及研究進展,逐步開展一些量表的翻譯工作來對癌癥、心腦血管等疾病的測定,研究對象多局限于上海、廣州、北京等大城市的特殊人群。目前,生命質量評價研究主要應用于一般人群調(diào)查、慢性病人監(jiān)測和臨床治療效果評價。對于大學生與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的研究,最早的是楊建義在2000年從經(jīng)濟、心理、校園生活環(huán)境、就業(yè)壓力等4個方面探討大學生生存質量[15], 但是沒有給出大學生生存質量定義。張國忠等在2002年提出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是指大學生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歷的客觀優(yōu)劣狀態(tài)及其主觀感受[16], 這種狀態(tài)和感受與大學生自身的心理特點和所處的大學生活環(huán)境密不可分。由此可見,我國對于大學生生命質量的評價研究才開始起步,以高校社區(qū)為基礎的大學生生活質量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及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大多數(shù)的研究采用各種量表對大學生相關生命質量進行量化分析,使用較多的是36條簡明健康量表(SF-36)、世界衛(wèi)生組織量表(QOL100)、世界衛(wèi)生組織(QOL100)量表簡表等通用量表,探討年級、性別、經(jīng)濟、生活方式等因素對大學生生命質量的影響。對于人生觀、價值觀、信仰等導向性問題無法體現(xiàn),而這些問題卻是對于大學生生命質量研究的最終目標。國內(nèi)學者在心理領域對此研究較多,如環(huán)境適應、社會適應、焦慮等。此類文獻有千余篇,但只代表生命質量的一個維度。還有少部分學者對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進行理論分析和探討,發(fā)現(xiàn)了大學生發(fā)展出現(xiàn)的壓力和不和諧現(xiàn)象,如成才觀扭曲、個人與社會發(fā)展不和諧等現(xiàn)象。
在現(xiàn)代醫(yī)學模式下,生命質量無疑是評價健康的重要發(fā)展方向。大學生的生活質量是指大學生現(xiàn)時生活經(jīng)歷的客觀狀態(tài)及其主觀感受[16]。以高校社區(qū)為基礎對大學生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能夠較準確地反映大學生的綜合健康狀況?;谖覈壳暗难芯繝顩r,筆者認為應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向國外借鑒并形成本土化的研究理論、評價指標體系和專用量表的研制,對于相關研究仍然使用通用性量表做一般性分析,而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的導向性問題,結合我國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形成適合中國大學生本土化的生命質量測量體系,促進研究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對于已有的相關研究結果,不斷制訂并完善相關大學生健康管理策略措施,努力促進正向因素的發(fā)展,通過在校大學生健康教育、心理干預等多種手段不斷減少負向因素的影響。相信通過不斷努力,我國對于大學生生命質量評價的研究會不斷完善并向縱深發(fā)展。
[1]WHO QOL Group.The World H 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WHO QOL):development and general psychometric properties[J].Social Science & M edicine, 1998,46(12):486-494.
[2]Sherwood S.Long-term care:a handbook for researchers,plannersand providers.New York:Spectrum,1995:48.
[3]Hays RD,Anderson R,Revicki D.Psychomtric considerations in evaluating health-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measures.Quality of life,1993,2(4):441-449.
[4]BenjaminM,Hollings AE.Toward a theor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an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5,36(6): 574-586.
[5]Sirgy M J,Grezes kowiak S,Rahtz D. Quality of college life(QCL)of students: developing and validating a measure of wellbeing [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7,80:343-360.
[6]ChaKH.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3,62: 455-477.
[7]Pilcher JJ.Affective and daily event predictors of life satisfaction in college student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8,43:291-306.
[8]VaezM,Kristenson M, LaflmmeL.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and sel-frated health among first-year university students[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4,68(2):221-234.
[9]Chen H,Cohen P,Kasen S,et al. Construction and validation of a 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 for young adults[J].Quality of Life Research,2004,13:747-759.
[10]KeithKD,Schalock RL.The measurment of quality of life in adolescence: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 Questionnaire[J].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94,22:84- 88.
[11]KeithKD,Schalock PL.Quality of Student Life Questionnaire[M].Washington,OH:IDS Publishing Corp,1995.
[12]Diener E,Smith H,FujitaThe personality structure of affec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5,69:130-141.
[13]Roberts L,Clifton RA.Measuring the affective quality of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2,27:113-137.
[14]Roberts L,Clifton RA. Measuring the affective quality of lif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validation of an instrument[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2,27:113-137.
[15]楊建義.大學生生存質量調(diào)查[J].青年研究,2000(8):15-20.
[16]張國忠,毛宗主,畢勇毅.大學生生命質量問題初探[J].當代青年研究,200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