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己才有別人,也有別人才有自己。人人都懂這個道理,可是許多人不能行這個道理。本來自己以外都是別人,可是有相干的,有不相干的??梢哉f是“我的”那些,如我的父母妻子,我的朋友等,是相干的別人,其余的是不相干的別人。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家族親友;不相干的別人和自己合成社會國家。自己也許愿意只顧自己,但是自己和別人是相對的存在,離開別人就無所謂自己,所以他得顧到家族親友,而社會國家更要他顧到那些不相干的別人。所以“自了漢”不是好漢,“自顧自”不是好話,“自私自利”,“不顧別人死活”,“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更都不是好人。所以孔子之道只是個忠恕:忠是己之所欲,以施于人,恕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一件事的兩面,所以說“一以貫之”??鬃又溃皇墙倘藶閯e人著想。
可是儒家有“親親之殺”的話,為別人著想也有個層次。家族第一,親戚第二,朋友第三,不相干的別人挨邊兒。幾千年來顧家族是義務,顧別人多多少少只是義氣;義務是分內,義氣是分外??墒橇x務似乎太重了,別人壓住了自己。這才來了五四時代。這是個自我解放的時代,個人從家族的壓迫下掙出來,開始獨立在社會上。于是乎自己第一,高于一切,對于別人,幾乎什么義務也沒有了似的。可是又都要改造社會,改造國家,甚至于改造世界,說這些是自己的責任。
(節(jié)選自朱自清《論別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論語·衛(wèi)靈公》。原句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狈g過來就是,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終生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辈粡娂咏o別人自己不想做的事,看似簡單,卻代表了孔子行事的最高準則與境界——恕。孔子的弟子曾參也曾經說過,“夫子(孔子)的道,就是忠和恕而已”。當然,即便在今天,體諒與寬容別人也是正確處理自我與他人關系、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基本準則之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其散文語言洗練,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主要作品有《蹤跡》《背影》《歐游雜記》等。
《論別人》發(fā)表于1942年8月16日,原載于西南聯大主辦的《文聚》雜志。還有一篇作于1942年9月1日的姊妹篇——《論自己》 (載于《人世間》第1卷第2期)。兩篇散文相得益彰,在抗戰(zhàn)的獨特背景下反思流行于社會上的打著為別人的旗號而自利的現象,從別人和自己的角度闡發(fā)了現代人如何在現代背景之下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何批判地繼承古人,特別是繼承儒家為人處世的智慧。
本段為《論別人》的前兩段,作者開篇即言“有自己才有別人,也有別人才有自己”。辯證地闡發(fā)了自己與別人相輔相承、密不可分的關系。既然如此,一個人行于當世,則必須不同層次地為他人著想,盡自己的義務與義氣。這就是儒家傳統(tǒng)的“忠恕”思想。但走到極端,就使一個人的義務太重,自我的價值得不到彰顯。五四運動以來,個人開始從家族中解放出來,擁有了獨立的價值。作者敏感地對于這種現象進行反思,如果一個人拋掉對家族及別人的義務,那么他改造社會責任的基點又在哪里呢?作者下面就傳統(tǒng)為人處世的合理思想進行了闡發(fā),并以之批判當時抗戰(zhàn)中社會上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