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蕓
摘要:電視新聞節(jié)目是以聲、畫結合的方式存在,畫面與解說詞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視聽兼?zhèn)?、有聲有形的電視新聞中,畫面賦予聲音以形態(tài)、神韻,聲音則回報畫面以生命、現實感和生活氣息,兩者相輔相承。因此在電視新聞節(jié)目創(chuàng)作時,協調兩者之間的相互至關重要,而作為一名合格的電視新聞播音員和主持人,應該適時把握畫面與解說詞的相互關系,更好的在播音或主持節(jié)目時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
關鍵詞:電視新聞;畫面;解說詞;相互關系
所謂電視新聞,“就是運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屏幕,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既傳播聲音又傳播圖像?!睆母拍钪形覀儾浑y發(fā)現,在電視新聞中,畫面是一種傳遞信息的語言,畫面是電視的基本單位,離開了畫面,電視也就與廣播沒有什么區(qū)別,因為電視畫面的存在,使整個新聞事件更加真實、形象的展現在了人們面前。而解說詞也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聞的五大要素基本上是由解說詞來完成的,它可以與畫面同步進行,表達畫面的意思、闡述畫面的思想,讓電視新聞邊演繹畫面邊進行解說。
既然聲音與畫面是電視新聞的兩大重要要素,那么相互之間結合是必然的,至于組合的類型基本上有三種:
第一種是畫面為主,聲音為輔的形式。一個獲得電視新聞獎的作品說起,題目叫《檢查團來的前前后后》,這條新聞從頭至尾沒有出現過一句解說詞,它只是抓住了同一個地方,檢查團來之前街道的整齊干凈和檢查團走之后街道的骯臟、嘈雜,就把一個新聞事件所要反映的主題很深刻的表現出來。在這樣的一個新聞節(jié)目中,因為有現場同期聲和字幕的解釋,觀眾一目了然,很清楚明白的理解了這個畫面新聞的內在含義。這個時候的畫面已經是把解說詞的作用所取代了。因為電視新聞最基本要素是畫面,觀眾在電視新聞中也更多的希望能夠看到一些新聞事實的現場畫面,而這種情況里的解說詞就是一個補充畫面以外信息的作用了分析電視新聞畫面.
第二種是聲音為主,畫面為輔的形式。相信大家肯定看過現在不少電視臺會以一種圖片新聞的形式來表現一個新聞事件。那這個時候解說詞就成了傳播新聞事實的主要手段,而在畫面上就不太會有什么變動了。
第三種是畫面與解說詞互為重要。這個是電視新聞中最為常見的,畫面和解說詞是同時出現的形式對事情進行闡述,這樣整個事件更加的完整,詳實。
在電視新聞中解說詞和畫面是兩大符號系統(tǒng),一個作用于受眾的聽覺,一個作用于受眾的視覺,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曾經在理論界展開過一場持久的爭論戰(zhàn)。一方認為電視畫面是電視造型語言的基本因素,是組成電視節(jié)目的基本單位,這也是電視與報紙、廣播等其他傳媒方式的最明顯的區(qū)別,這為“主畫論”者的觀點;相對而言“主聲論”者則提出聲音是構成電視傳播的基礎,是觀眾了解新聞內容的必要手段,如果缺少了畫面的解釋,觀眾將無從知道畫面所表達的具體意思。從客觀上來說,電視新聞畫面與解說詞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互為重要,至于誰主誰輔,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比方說一個小小的社會新聞事件:一位朋友在自己的車被偷數月之后再去買二手車時,買回來的居然是自己以前的那輛車。那么在采編這條新聞的時候,應該怎樣來運用畫面和解說詞表達呢?先從畫面語言來分析,車主和車自然是事件的主角,所以要通過畫面告訴觀眾是這個人買了這輛車,那么這個車主認定車是自己以前那輛的憑證也是通過畫面去證實的。在采訪的過程中,錄用車主的同期要有幾個方面:什么樣發(fā)現車子被偷?什么時候買回?在什么地方買回?怎么發(fā)現這輛車是自己的?這些都是關鍵,可以考慮用同期的形式出現,這也是畫面的一部分。根據自己所采訪和拍攝的內容回去編稿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雖然事情的經過由車主已經講明,但是畫面同期太多會使人產生聽覺疲勞,并且有不少內容可能當事人未能夠表達完善,而且,相關車主和車子的一些鏡頭也無法體現,所以這個時候就可以借助解說詞的力量來進行解說,把整個事情敘述完整。在實際編輯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利用畫面和解說詞兩大符號,通過畫面來表現事件的主角,通過解說詞敘述故事,這就是兩者相結合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讓人們在視覺和聽覺上一同來了解這個新聞事件。
再以一個會議新聞為例,新聞畫面中應該要出現很多人開會的場景,也要向觀眾展現這是一個什么會議,會議的主要人物是誰,會議中的主要流程這些等等都要得到體現,但是試想,如果這個時候光出現這些新聞元素的畫面,不加以解說,那么觀眾可能在畫面中只那個明白這是開會,有一些熟悉的領導,但是具體是什么會,會議主體是什么,就無從得知了,觀眾只好進行猜想。久而久之,人們會形成視覺疲勞,對接受這樣的信息也使回去興趣。在這個時候,電視新聞解說詞就發(fā)揮了作用,它可以向觀眾交代這個會議在什么地方召開,有那些人出席,會議的主題是什么,這樣就達到了一個電視新聞節(jié)目視聽雙通道傳遞的作用,它讓人們了解畫面以外的信息,使整個新聞事件更加完善。
以上的這些新聞例子的列舉已經說明,畫面與解說詞之間是相互依存,交相扶持的。視聽兼?zhèn)?、有聲有形的電視新聞中,畫面賦予聲音以形態(tài)、神韻,聲音則回報畫面以生命、現實感和生活氣息。畫面和解說詞,相輔相成,交相扶持,相得益彰,一損俱損,一榮皆榮。一個沒有畫面的電視新聞是不會存在的,因為沒有畫面就不構成電視;但是如果所有的新聞都像《檢查團來的前前后后》一樣,那觀眾也會接受不了,對新聞節(jié)目失去興趣。因此,我們說電視新聞是要聲畫一體的,兩者只有相互依存,互濟互補,才能夠把電視新聞節(jié)目創(chuàng)辦好。
作為一名合格的播音員主持人也應該根據新聞節(jié)目內容的需要,協調好畫面與解說詞的相互關系,再進行創(chuàng)作。比如說衡陽的一場大火,作為現場的主持人,就應該把握住當時的情形,從觀眾最想了解到的心理出發(fā),考慮自己應該如何進行現場報道。比如說當時畫面剛剛切入現場,觀眾此時最想看到的是這個火燒得有多大?整個事發(fā)地點是一個怎樣的情形,而主持人這時候要是不合時宜的搶鏡頭,說一些“觀眾朋友,我現在在某某地方,這里發(fā)生火災”等等這樣的話,就容易使觀眾產生厭惡情緒,結果大煞風景。這個時候不妨把它轉換為幕后解說,這樣又告訴了觀眾信息,也讓觀眾親眼目睹了火災場景。而如果在節(jié)目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就可以考慮通過主持人現場的形式去解說當時的情況,這樣又更具有現場感。對于應該在什么樣的場合考慮畫面為主,什么樣的場合應該進行解說,這就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從觀眾的心理角度出發(f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要具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和協調能力,靈敏的思變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播音創(chuàng)作是‘戴著鐐銬舞蹈”,播音員、主持人應該更多地深入一線,深入生活,增強感性認識,提高播音員、主持人的二度創(chuàng)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羅杰·西爾弗斯通(英).電視與日常生活[M].陶慶梅,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
[2]嚴三九.應用電視新聞學[M].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
[3]姚喜雙.播音學概論[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