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蘭訪,董艷,劉少芳,王麗萍,盧軍利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目前人類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致殘率高,給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其中,缺血性腦卒中是最常見類型,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2]。為探討家屬行為對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的影響,我們對本院160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病例資料進行分析。
1.1 研究對象 2009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經本院急診通道入院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6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62例;年齡42~78歲,平均(66.2±8.7)歲。均符合1996年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3],并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入選標準:①初次發(fā)?。虎谌朐簳r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5~24分。排除標準:①有明顯意識障礙、精神障礙;②有出血傾向及影響抗凝、溶栓治療的疾病。
1.2 研究方法 由急診醫(yī)生和經管醫(yī)生認真填寫自行編制的表格,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況、發(fā)病時間、就診時間、入院時間、治療過程、病情轉歸等,記錄入院和治療2周時NIHSS評分及出院時Barthel指數(Barthel Index,BI)。記錄可能對預后有影響的家屬行為因素共9項,包括:來院是否及時,是否呼叫120,是否了解腦梗死知識,是否信任醫(yī)護人員,能否參與早期康復治療,能否對患者進行心理安慰,能否接受溶栓治療,經濟狀況是否良好,家屬意見是否一致。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Excel建立數據庫。按住院2周時Barthel指數評分分為2組:≥75分者為預后好組;<75分者為預后差組。以Barthel指數評分為因變量,9項家屬行為因素為自變量,用SPSS 13.0軟件進行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2.1 搶救及治療情況 160例患者均住院治療。在家屬及患者同意前提下,符合條件的行急診靜脈溶栓,腦血管造影和(或)動脈溶栓。所有患者在無禁忌的情況下,均予抗血小板、調整血壓、血脂、改善循環(huán)等綜合治療。
2.2 住院2周時情況 因病情加重中途退院2例,無死亡病例。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評分量表進行評定。按住院2周時Barthel指數評分分為2組:≥75分者為預后好組,116例;<75分者為預后差組,42例。
2.3 家屬行為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9項家屬行為因素與患者預后均相關。9項行為因素對兩組患者預后的影響均有顯著性差異(P<0.01)。見表1。
表1 影響因素相關資料分析[n(%)]
結果顯示,9項家屬行為因素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均相關。依Waldχ2值大小各項影響因素排列依次為:來院及時、了解相關知識、心理安慰、信任醫(yī)護、意見一致、接受溶栓、經濟良好、參與康復、呼叫120。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受多種因素影響。如何使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及時的治療,減少致殘、致死率,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是臨床需要關注的問題。
恢復和改善缺血組織的灌注是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重心,因此,超早期的溶栓治療尤為關鍵[4]。溶栓治療的獲益是時間依賴性的。腦卒中發(fā)病后能否及時送醫(yī)院進行救治,是能否達到最好救治效果的關鍵[5]。研究表明,通過呼叫120或999急救系統(tǒng)在發(fā)病后溶栓時間窗到醫(yī)院的患者比例要遠高于由家庭運送來院的比例[4]。首診科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患者的預后。通過急診科住院的患者更能減少等待時間,更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研究表明,了解“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是急癥、必須及時治療、來院越早、效果越好”的患者及家屬能更早采取更快捷的方式來醫(yī)院就診,能更好配合治療,比如接受溶栓治療等。所以,普及相關知識很有必要。醫(yī)護人員從接診患者開始,即應開始對患者和家屬進行教育與溝通,講解相關知識、治療、預后情況等,盡快取得患者和家屬信任,使其配合治療工作。
本研究表明,家庭經濟條件好、家屬意見一致、家屬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均利于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康復。良好的經濟條件、家屬意見的一致使家屬更容易接受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及建議,使患者得到更及時、更科學的治療。同時,能更好地配合醫(yī)護人員一起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采取疏導、安慰、承諾等方法穩(wěn)定患者情緒,給患者營造一個積極、樂觀的治療環(huán)境,使患者快速度過急性腦卒中后否定、沮喪等心理上的不良階段,接受現實,提高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6-7]。
臨床實踐證明,早期康復訓練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可塑性,挖掘損傷的修復潛力,促使末端突觸再生。由于各種原因,大量的急性腦卒中患者未能得到及時、科學的康復治療,造成終身殘疾。動員家屬參與早期床邊康復訓練,有利于患者和家屬間的溝通,增進護患關系,同時也緩解康復人員少而急待康復患者多這一矛盾。既讓患者和家屬掌握了康復知識,為進一步康復打下了基礎,又節(jié)省醫(yī)療費用,縮短病程[8]。
研究表明,家屬行為與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后密切相關,以下對策利于良性家屬行為形成:①普及腦卒中知識:使患者及家屬了解什么是腦卒中,了解腦卒中是急癥,開始治療時間越早,效果越好,以便及時到醫(yī)院治療;②普及急救知識:能充分利用120及999急救系統(tǒng),減少院前時間延誤,就診時能正確選擇科室,減少院內延誤;③積極與家屬溝通,掌握溝通技巧:講解腦卒中專業(yè)知識,進行有效心理干預,為快速做出正確決策及配合治療奠定基礎;④尊重家屬知情權與選擇權: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給家屬選擇治療方案的機會,以達到最佳治療效果為目的;⑤醫(yī)務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勇于承擔責任和風險,協(xié)助家屬做出最合理、最有利于病情的選擇,和家屬共同承擔醫(yī)療風險;⑥調動家庭和社會力量,鼓勵家人與朋友多與患者溝通,鼓勵、關心、陪伴、支持他們,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9]。
本研究由于觀察病例資料少,觀察時間短,有一定的局限性,需以后工作中繼續(xù)觀察與研究。
[1]郭永斌,王恩雨,蔡玲紅.生活質量量表在腦卒中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7):632-634.
[2]羅祖明,汪凱.腦血管疾病[J].神經病學,2009,5(6):171-209.
[3]王新德.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4]賈建平,石丹.腦梗塞的急性期治療[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9,29(11):977-979.
[5]何明豐,吳智鑫,黎練達,等.急診腦卒中識別評分量表在社區(qū)院前急救中篩選價值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4A):1088-1091.
[6]吳華,吳彩虹,顧旭東,等.心理干預結合指導性家庭康復對脊髓損傷患者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10):967-969.
[7]邢蘭訪,劉少芳,董艷,等.家屬行為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搶救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18(2):20-22.
[8]孫艷軍,張雁,劉亞麗,等.家屬參與腦卒中病人早期床邊肢體康復的臨床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4):1458-1459.
[9]孟衛(wèi)平,陳永林.家屬行為對老年患者院前急救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7,10(4):35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