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莉萍
【摘 要】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 大學英語教學效果的提高離不開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本文結(jié)合《新標準大學英語》教材, 積極探討文化背景知識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策略, 改善大學英語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語言與文化;文化背景知識;策略
0 引言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傳統(tǒng)英語教學片面強調(diào)語言知識的輸入?yún)s忽略了語言最基本的功用——交流,而事實上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相互交流的真正障礙。因此筆者結(jié)合《新標準大學英語》第一冊,挖掘潛在的文化信息,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有機融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1 文化教學的可行性
1.1 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為文化教學提供理論支持
語言與文化之間存在一種辯證關(guān)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一方面,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具有文化的特點,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一面鏡子,反應特定民族文化的底蘊與內(nèi)涵。反過來,文化離不開語言,只有借助語言才能傳達特定的文化訊息。另一方面,語言與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首先,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化,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的產(chǎn)生,語言是文化產(chǎn)生的前提與條件,而反過來,文化又促成了語言的完善發(fā)展。因此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密不可分,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有助于語言教學的順利進行以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1.2 《新標準大學英語》教材為文化教學的開展提供廣闊空間
《新標準大學英語》突出信息性與實用性,充分體現(xiàn)了新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在選材上注重信息性與時代感,滿足學生對多元文化的渴望。內(nèi)容豐富,選材廣泛,涵蓋語言、文化、宗教、文藝等各個方面,為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語言教學素材,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進行相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
2 文化背景知識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可行性策略
2.1 結(jié)合詞匯教學導入文化背景知識
英語語言中包含許多文化內(nèi)容豐富的詞匯, 文化因素決定著詞匯的語用意義及社會涵義, 同時也制約著詞匯具體運用的得體性。教師應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積極發(fā)現(xiàn)并講解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并不失時機地向?qū)W生們傳達其語用價值。例如,在第五單元出現(xiàn)了單詞“hearth”(壁爐邊)。由于壁爐對于中國學生來說還比較陌生,教師可以結(jié)合圖片講解壁爐“fireplace”在西方文化的特殊意義。在西方,壁爐不僅用于取暖,更是家人交流情感的地方,它是友情、親情、溫暖的象征。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就曾經(jīng)坐在壁爐旁通過收音機對全國公眾講話,成為了最為著名的“Fireplace Talk” (爐邊談話),給人以友好親近的感覺,從而拉近了與民眾間的距離。第一單元Diary of a fresher中,gap year(空當年)的出現(xiàn)讓學生一頭霧水。按字面理解,高中和大學中間空缺的一年,在中國那應該是輟學,可又與文章內(nèi)容不符。這時老師有必要對gap year 的文化知識進行講解。在大多數(shù)西方國家,學生高中畢業(yè)到上大學之間,可以休假一年用于旅游或者工作,這樣學生在大學之前能獲得更多的實踐經(jīng)驗,更懂得自己需要學些什么,這樣在大學就不至于虛度光陰。
2.2 結(jié)合句子講解導入文化背景知識
特定的句子結(jié)構(gòu)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特定種族、特定人群的民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如在第二單元chocolate中,學生對于句子“most of them would agree they have a sweet tooth” 的翻譯,可謂五花八門,讓人啼笑皆非。有人說“蟲牙”,有人說“甜牙”,其實在西方文化中,如果說一個人有“sweet tooth”,是說這個人愛吃甜食。類似的表達如have a spicy tooth(愛吃辣的東西),have a salty tooth(愛吃咸的東西)等。再如第七單元relative values中的 “Venus and I werent born with silver spoons in our mouths”,如果不知道文化背景,學生只能膚淺的解讀字面含義。教師可以通過中西方餐飲文化的差異對其深層含義進行講解。中國人用筷子吃飯,西方人則用刀叉和匙子,而質(zhì)地的使用也很有考究。富貴人家多用銀制的東西,如銀刀、銀叉和銀匙子,貧賤人家則用木制的器具。如果一個人生來時,嘴巴里面就有一把銀匙子,那么他無疑出身富貴了,出身富貴就叫做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而出身貧苦,則可以用born with a wooden spoon in one's mouth。
2.3 結(jié)合語篇分析導入文化背景知識
語言的學習, 應該從整體上對所學材料進行梳理掌握。只有從宏觀上把握材料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文化、地理、人文等信息,才能了解作者的觀點立場,了解材料的寫作主旨,從而更深層的理解語言的運用。例如第四單元“person to person”的單元主題就是文化差異與文化撞擊。這其中包括言語性差異以及非言語差異,教師應結(jié)合這一課的語篇主題,多方搜集資料,并在課堂上給學生進行展示,以便學生更好地掌握并理解文化差異。言語性差異,如“Thank you”,這一在英國人看來再普通不過的禮貌用語,在西班牙人看來很是奇怪,有時甚至是不必要的。又如“have a nice day”,這句問候語聽起來太美國化了,對英國人聽起來很不舒服。非言語差異,如肢體語言和手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意義不同。在英國和法國,張開手揮動通常表示歡迎,可在希臘,卻被認為是極大的侮辱。又如,在中國人們“豎大拇指”表示“真棒”,可在孟加拉國這是極大的侮辱。只有掌握此類的文化差異,學生才能更好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2.4 結(jié)合影音資料導入文化背景知識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影音資料進行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輔助教學,使得課堂教學生動形象,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如第五單元是小說《呼嘯山莊》的節(jié)選。由于大多數(shù)學生對于小說的寫作背景、作者及故事梗概等都不甚了解,如果只單純地學習小說片段,學生只會斷章取義,不明所以。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qū)W生們展示小說的故事梗概及作者簡介等,并布置任務讓學生課后觀看電影版《呼嘯山莊》(英語),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習得語言及相關(guān)文化知識。又如第十單元Green Fatigue 的單元主題是保護環(huán)境,教師可以展示環(huán)境污染的相關(guān)圖片,并組織學生對環(huán)境污染問題進行成因及解決方案的討論,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并針對文章中提到的“Live Earth concerts in 2007”(2007年拯救地球全球演唱會),下載現(xiàn)場演唱會片段,讓學生真切感受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3 結(jié)語
總之,大學英語教師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及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為目標,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輸入,幫助學生不斷擴大文化知識的儲備量,提高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最終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鐘樂平.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J].鎮(zhèn)江高等??茖W校學報, 1999(4).
[2]李瓊?cè)A,皮曉燕.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文化滲透[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 2005(3).
[3]鐘偉.試論英語教學與文化導入[J].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2003(2).
[4]文秋芳.新標準大學英語[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5]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尹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