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實驗中學 何 寧
如果給“對比論證”下一個定義,可以這樣表述:
把矛盾和對立的兩個事物加以對照、比較,進而揭示出它們相反的本質屬性,以便彰顯是非的論證過程就是對比論證。
如果對這則定義內容做一下結構切分,則可以把它劃分為下面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把矛盾和對立的兩個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它是行為陳述部分;第二部分為“揭示出它們相反的本質屬性”,它是求本析因部分。這兩個部分告知學習者使用對比論證時應該怎樣選擇事例和選完事例后要怎樣對它們做進一步的分析。第三部分為“彰顯是非”,它是目的表述部分。這部分告知學習者“彰顯是非”在對比論證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判定事例選擇和事例分析部分是不是合理,如果需要調整、修改也要以此為據??梢哉f,這三個部分的表述都強調了可操作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對比論證”的定義,也就對“對比論證”的寫作行為具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性。
我們在這里用“規(guī)定性”來標明“對比論證”在具體運用時所應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就是要強調,使用對比論證時,只有事例的對照和比較,是無法構成有效論證的。這樣的比較和對照,充其量只能構成簡單的事例對比,因為一個好的論證強調的是通過邏輯推演來展示一個結論的形成過程,或是通過邏輯推演來解析一個觀點得以成立的過程,而邏輯推演離不開說理分析,所以說,只有事例的對照和比較的“對比”是事實現(xiàn)象層面的比照,它只是告訴了讀者自己“是什么”,并沒有告訴讀者它“為什么”是這樣,讀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說這樣的論證便是弱的“對比論證”。
為了形象地說清上述道理,下面舉兩個例子加以印證。
在《勸學》一文中,荀況曾經就“什么才是學習時所應秉持的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即學習要“不舍”和“專一”。為了彰顯他自己主張的正確,以便讀者能夠認同并接受他的看法,荀況采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加以闡發(fā)。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在這段對比論證里,作者選用的“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蚓和蟹”,每一組都是對立的兩個事物,為了達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作者先是分別從行走距離、雕刻難度、身體強度幾個方面對它們加以比照,然后通過對比分析,再把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屬性揭示給讀者:駿馬跳躍一步,無論多遠,也超不過十步,而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實為“八”)條腿,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緣故。
我們說這段話具有論證性,就是因為它不是把兩個對立的事物擺在那里就完事了,而是站在彰顯正確態(tài)度和方法、剔除錯誤態(tài)度和方法的立場上,揭示出它們的優(yōu)劣所在,也許這樣的對比論證稍顯簡單,但這就是推演,就是分析,就是說理,所以它就是好的論證,就是有效的對比論證。
而在蘇洵的《六國論》里,作者為了彰顯“弊在賂秦”的危害,則采用了反事實假設對比論證的方式來證明他的觀點的正確。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在這段論述文字中,蘇洵采用的是概述六國如何滅亡事實的表達方式,并在其中用“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義不賂秦……斯用兵之效也”、“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這樣的分析性語句揭示六國滅亡的事實背后隱藏著的深層原因,即便如此,他認為這樣的論述還缺乏力量,因此在這一基礎上,運用假設,展開聯(lián)想,把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么樣的結果鮮明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向使……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這樣讓讀者在想象中與他一同來反思六國賄賂秦國所帶來的巨大危害,并在這種反思中深刻體味這種錯誤行為所帶來的教訓的沉痛。同時,這樣的對比論證,也會讓讀者感覺到,“如果按這種‘反事實’情況應對原有的現(xiàn)實困境的話,‘未發(fā)生’的事情本來也可能成為世界現(xiàn)實的一種,這就大大加強了文章的震撼力量”,對比論證的論證性也就更加鮮明地體現(xiàn)出來。
把矛盾或對立的兩個事物的發(fā)展前因、過程和最終結局加以對照、比較,進而針對結果追溯、辨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以達到彰顯是非、明辨正誤的論證過程就是析因式對比論證。
在這則定義中,“事物的發(fā)展前因、過程和最終結局”明確了事例表述的具體內容,而“針對結果追溯、辨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則明確了“析因”的具體內容,“明辨正誤”則使論證目的更為清晰。
例如,以“把握機遇”為話題寫作片段作文,有的學生寫道:
機遇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面對機遇,要主動、快步出擊,才能把握住。
“毛遂自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戰(zhàn)國時期的毛遂不甘心做一個默默無聞的門客,平時潛心研究國事,苦心攻讀文韜武略,后在趙國形勢萬分危急時,平原君趙勝奉趙王之命,要去楚國求兵解圍,而需要挑選20 個文武全才的門客一起去,可是經過挑選,最后還是缺一個人,此時毛遂清楚地意識到機遇來臨,便主動推薦自己,陪同平原君出使楚國,并憑借其特有的斗爭策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成就了“趙楚之盟”,從而使得自己的名字流傳至今。平時并不出名的毛遂,在看到了平原君還缺少一個人陪同出使的機遇時,他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展示自我的機遇,面對機遇,他主動出擊,用勇氣、自信、能力詮釋了“脫穎而出”也離不開把握機遇。
相反,不能把握機遇,有時會使人生與成功擦肩而過。孟浩然40 歲時到京師游歷求仕,參加進士考試落榜。即使這樣,他在太學作詩時,仍是詩驚四座,無人能及。一次大詩人王維邀他到內署,恰逢唐玄宗到了,這本來是一個顯示才華的大好時機,他卻驚慌害怕而藏至床下,而當玄宗要他出來見面并和他談詩時,面對這一實現(xiàn)早日入仕夙愿的大好時機,他反倒朗誦起“不才明主棄”這樣怨天尤人的詩句,招致玄宗不滿,最后落得個被主疏遠,一生未受重用的境地。40 歲才出來求官的孟浩然,才學、能力不在話下,可他就是缺少臨門一腳的勇氣和不同場合得體表達的能力,所以在機遇來臨的時候,他遇事慌張、表達不得體,從而讓決定他能否入仕的最高選拔官唐玄宗很不滿意,他也就只能徘徊于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落寞一生了。
因此說,只有善于發(fā)現(xiàn)機遇,并主動把握機遇的人,才更能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
在這個片段作文里,小作者選用了同是在人生道路上想要借助自身的才華、能力獲取成功的毛遂和孟浩然,面對機遇來臨時的對立行為,來論證他的觀點“面對機遇,要主動、快步出擊,才能把握住機遇”。這是對比論證的基本方式。這也是對比論證的典型方式。它的典型性體現(xiàn)在2 個方面:其一,在概述實例部分,小作者緊緊扣住了看到機遇主動出擊而成就自我的毛遂的行為和機遇來臨不敢出擊從而喪失成功機遇的孟浩然的行為的對立性,這樣,實例和觀點(面對機遇,要主動、快步出擊,才能把握住機遇)保持一致,這樣的實例概述就是論證所需的概述;其二,作者在實例概述后面,分別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維方法,清楚地揭示出了他們二人成功與失敗的原因所在,從而使讀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欣然接受了其觀點的同時,也得到了一次生存智慧的啟迪。
對既有的事物的最終結果、發(fā)展過程和導致的原因作反事實假設追問、探究,在既有事實和反事實假設追問的對照、比較中,深刻反省既有事實失敗、失誤的原因,以杜絕錯誤再生的論證過程就是反思式對比論證。
上述定義中,“作反事實假設追問、探究”和“深刻反省既有事實失敗、失誤的原因”是使用“反思式對比論證”的核心所在。
再如,以“把握機遇”為話題寫作,有的學生寫出了下面的作文片段:
“機遇是給那些有準備的人的”這句話本身沒有什么錯謬,只不過它是站在施與者的角度,總讓我們感覺缺少了什么。站在接受方,應該這樣說:機遇來臨時主動把握住才是正途。
唐代詩人孟浩然,40 歲時到京師求仕,參加進士考試不中,但在太學作詩,使?jié)M座賓客都感慨佩服,無一人能出其右。才華如此的孟浩然,卻在王維邀請他到內署聊天,唐玄宗突然駕臨,使他也陡然面臨人生重大轉折的天賜機遇時,因感到惶恐而不敢面君,偷偷地藏在了床下,就是在皇帝下令讓他出來見君并與之談詩時,孟浩然反而用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句“不才明主棄”冒犯唐玄宗,以致惹得唐玄宗很不高興地說:“你自己不想做官,我何曾拋棄過你,為什么要污蔑我呢?”從此孟浩然便與仕途無緣。想想看,假如孟浩然在唐玄宗突然駕臨時,出于違反規(guī)制的擔心而害怕皇帝發(fā)覺,能夠暫避一旁,靜觀事態(tài)的變化,少一分恐懼,多一分練達和從容,當唐玄宗讓他出來見面,要與他談談詩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降臨時,他能夠審時度勢,說話注意場合、對象,對仕途的追求再主動一些,進而用自己的才華征服唐玄宗,或許他也能成為一個“政學雙贏”的歷史書寫者。
十年積累,只為一朝功成名就。成功,不僅在于默默積累,還在于主動把握。
在上述作文片段里,作者在運用孟浩然面對難得的入仕機遇卻因缺少把握的勇氣和能力而與機遇遠離的事例時,選擇了“反思式對比論證”的方式來論證觀點:在概述事例部分,他同樣遵循了概述事件的前因、經過和后果的原則而把孟浩然受王維之邀到內署聊天時突遇唐玄宗的事例(見《新唐書·孟浩然傳》)既清晰又簡略地表述出來,在讓讀者明白了事件原委的同時,事例的表述部分又能和觀點保持一致;而在“反事實假設追問、探究”部分,小作者針對孟浩然同一事件中2 次與機遇擦肩而過的原因作假設聯(lián)想,明確地指出了孟浩然所應選擇的正確做法,這樣的論證,就是基于現(xiàn)有事實的深刻反思,其思辨性更強,實踐性也更強,所以,它既可以讓人明理,又可以指導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學會智慧地生存,這樣的論證就是對比論證的高級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