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鑫卉
(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北京 100034)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 (以下簡稱文化共享工程)是新形勢下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惠及千家萬戶的一項重要的文化基礎工程。為擴大文化共享工程資源的傳播范圍,增強傳播力度,豐富少數民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民族團結和民族和諧,文化部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開展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建設工作。本文擬介紹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的現狀,并對未來工作進行展望。
文化共享工程從2006年8月開始啟動將優(yōu)秀文化資源進行少數民族語言譯制的試點工作,由青海民族音像出版社將話劇《馬背菩提》、講座《走進格薩爾,走進西藏》譯制成藏語安多方言。譯制成果經中央民族大學相關專家審閱后,被認定翻譯質量很高。這兩部譯制片于2006年11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中國人權展”上播放,獲得與會領導和參觀群眾的高度贊揚。
在試點工作取得成功的基礎上,2007年開始,文化共享工程全面展開維吾爾語、蒙古語、朝鮮語、藏語安多方言、藏語衛(wèi)藏方言的資源譯制工作,分別委托文化共享工程新疆、西藏、內蒙古、吉林、青海分中心進行譯制。2008年年中至年底,各省完成了譯制工作,將譯制成果上交文化共享工程國家中心,經中心驗收合格后,這些資源馬上就投入到為少數民族人民群眾服務中去,取得了良好的服務效果。
在第一批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譯制工作成功的基礎上,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工作穩(wěn)步開展,規(guī)模逐步擴大:增加了譯制資源的種類、數量以及少數民族語言的種類。譯制資源種類從第一批的講座、農業(yè)片擴大為知識講座、少兒動漫、舞臺藝術、各類晚會、農業(yè)種植技術、養(yǎng)殖技術、務工技能、生活知識等內容;增加了哈薩克語和藏語康巴方言的譯制;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除了譯制,還直接征集部分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
經過六年的建設,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成果豐碩,建成維吾爾語視頻資源670小時,哈薩克語視頻資源410小時,朝鮮語視頻資源665小時,蒙語視頻資源600小時,藏語安多方言視頻資源458小時,藏語衛(wèi)藏方言視頻資源550小時,藏語康巴方言視頻資源205小時。目前,管理中心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總時長3 558小時,涵蓋知識講座、文化專題、農業(yè)科技、務工技能、少年兒童專題和少數民族群眾急需的法律醫(yī)療等豐富的內容。
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采取邊建設邊服務的方針,每建好一批就馬上投入服務,深受少數民族群眾的歡迎。
2010年8月下旬,文化共享工程精心策劃制作了“文化共享援疆行”光盤大禮箱,發(fā)往新疆132個縣。該大禮箱分為兩個版本,分別是維吾爾語、漢語雙語文化資源和哈薩克語、漢語雙語文化資源,均為雙語可切換字幕和雙語可切換配音,各由143張光盤組成,每個版本節(jié)目180部/集,時長113小時。大禮箱的內容非常豐富,由農業(yè)技術、務工技能、知識講座、少兒動漫、雜技等幾大板塊組成,集知識性、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于一體,適合各年齡層次的群眾觀看。
2011年,為解決文化共享工程西藏自治區(qū)分中心數字資源的檢索、管理、發(fā)布等工作面臨的設備、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在文化部的安排下,國家中心給予專項經費,建設西藏分中心資源發(fā)布平臺。分中心可以通過平臺以漢藏雙語的形式向所有能上互聯網的人群提供以視頻為主的圖文、數據庫、音頻、動畫、文字描述等適合西藏地區(qū)群眾的文化信息資源和分中心制作的各類特色資源,為基層群眾和藏族群眾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同時,中心還向西藏分中心贈送了藏語(衛(wèi)藏方言)譯制資源禮箱。
2011年8月份,中心使用移動播放存儲設備移播寶為新疆阿勒泰地區(qū)提供哈薩克語、漢語雙語資源150小時,包括歌舞、電影、曲藝、講座、文化專題片、農業(yè)專題片和少兒動漫等內容,受到阿勒泰當地群眾的熱烈歡迎。
我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共有55個少數民族。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我國的少數民族人口持續(xù)增加,占全國人口比重呈上升之勢。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00-2010年少數民族人口增長0.67%,高于漢族0.11個百分點。55個少數民族共有53個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數量超過80種,22個民族正在使用著28種文字。據調查,在1.04億少數民族人口中,從小會說民族語言的約6 400萬人,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60%以上,使用本民族文字的約3 000萬人,約占少數民族總人口的30%。以上數據表明,在我國,民族語言文字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使用空間和重要的實用價值,在政治穩(wěn)定、社會進步、民族團結、文化傳承等方面,將長期發(fā)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設和諧社會,民族的和諧至關重要,尊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能夠極大地促進民族團結與和諧,促進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應充分了解我國民族發(fā)展的現狀,明確我國目前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需求,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完善民族地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和改善少數地區(qū)群眾文化生活。
在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中,加強針對性,精選適合少數民族群眾使用的文化資源,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2.1 不同少數民族的群眾對資源的需求有一定差別
目前,文化共享工程主要將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譯制成以下幾種少數民族語言:維吾爾語、哈薩克語、蒙古語、朝鮮語、藏語衛(wèi)藏方言、藏語安多方言、藏語康巴方言。不同少數民族的群眾因所處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信仰、傳統(tǒng)、風俗等不同,對文化資源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如使用藏語衛(wèi)藏方言的藏族群眾主要生活在西藏地區(qū),地處高原,他們需要的農業(yè)專題片內容應偏重在高原種植的農作物,以及適合在高原地區(qū)養(yǎng)殖的家畜;而朝鮮族群眾則更需要如何種植水稻的農業(yè)視頻。為了滿足不同地區(qū)少數民族群眾的需求,文化共享工程需要有針對性地征集適合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群眾觀看的資源,進行相應的少數民族語言的譯制。
3.2.2 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需要不同的資源
少數民族地區(qū)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對文化資源的需求體現出明顯的差別。少年兒童非常喜歡文化共享工程提供的動漫資源,而老年群眾則比較喜愛健康保健類的視頻節(jié)目。因此,文化共享工程需要進一步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群眾提供他們需要的資源。
3.2.3 注意資源的時效性
文化共享工程在進行少數民族語言譯制的時候,非常注意資源的時效性,尤其是種植養(yǎng)殖類的節(jié)目,當今科技發(fā)展的速度日新月異,只有把最新的節(jié)目進行譯制后提供給群眾,才能體現節(jié)目的價值。文化共享工程盡量縮短從資源征集到資源譯制以及提供服務的過程,提高工作效率,力爭將最新的資源提供給少數民族群眾使用。
3.2.4 盡可能提供內容豐富的資源
少數民族群眾對文化資源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僅需要關系日常生產的農業(yè)養(yǎng)殖種植專題片,也需要各類文化、法律、醫(yī)療、生活等方面的資源。同時,由于少數民族群眾大都能歌善舞,因此對舞臺藝術、各類晚會等文藝資源非常喜愛。文化共享工程應盡量提供內容豐富的文化資源,滿足群眾的各類文化需求。
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工作規(guī)模逐漸擴大,內容日益豐富,只有建立科學的工作流程,才能保證工作規(guī)范、高效地開展。目前文化共享工程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需求反饋機制、工作流程規(guī)范、內容審查和技術審查制度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在少數民族語言資源譯制過程中,從譯制目錄的確定開始,都有一系列規(guī)范。譯制目錄的確定由各省中心負責在當地開展少數民族譯制資源需求的調研工作,并將調研結果及時反饋到文化共享工程國家中心。國家中心根據各地資源需求,制定出提供翻譯的資源種類和范圍,邀請承擔譯制工作的省、市中心或相關單位從管理中心提供的資源目錄中,選取適合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需要的資源,將所選目錄上交文化共享工程國家中心。此外,對已妥善解決版權、符合當地群眾需要的資源,各地也可以予以推薦,報至國家中心審批后,納入譯制范圍。
在資源譯制過程中,明確各個工作環(huán)節(jié),包括預審、臺本抄錄、文字的翻譯及校對(所有譯稿都要經過一審、二審、三審),視頻制作(添加字幕、添加語音、視頻還原),成品審查、提交及驗收。
文化共享工程非常重視對少數民族語言資源的驗收工作,建立了多重體系的驗收審查制度,以保證譯制成果內容尊重少數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民族感情、生活習慣,文字正確、通順、流暢,配音與畫面同步、正確、流暢,不存在政治性問題和原則性錯誤。
2011年,文化共享工程成立了兩個專家組,分別是由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專家組成的翻譯專家組以及由全國各自治區(qū)電視臺和譯制中心專家組成的制作專家組。中國民族語文翻譯局直屬國家民委,主要職責為承擔黨和國家重要文件文獻、法律法規(guī)和重大會議的民族語文翻譯工作,是我國最權威的民族語翻譯的單位。翻譯專家組的建立,標志著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譯制工作的標準為全國最高水平。
在未來的工作中,文化共享工程需要不斷完善工作流程,跟上時代的發(fā)展和形勢的變化。
文化共享工程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的主要工作任務是精選優(yōu)秀文化資源,進行少數民族語言譯制制作,譯制工作主要由文化共享工程各少數民族地區(qū)所在省、自治區(qū)分中心承擔。但由于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的需求量大,文化共享工程各分中心譯制力量有限,共享工程還委托民族出版社、青海民族語譯制中心等單位承擔了部分資源譯制任務。這些機構富有譯制和制作經驗,譯制力量較強,出色地完成了譯制工作。
為了充分共享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化資源,文化共享工程進一步加強與社會力量合作,準備征集新疆電視臺、四川電視臺藏語康巴方言衛(wèi)視、民族出版社的優(yōu)秀少數民族語言音視頻資源投入使用。
文化共享工程的少數民族語言資源建設工作實施六年來,取得了初步成效,獲得了各方好評,但任務依然艱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進一步總結經驗,充分調研少數民族群眾的需求,引導全社會的參與,尋求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完善工作理念、完善先進的工作機制和管理方法,注重民生,加大投入,不斷創(chuàng)新,努力滿足少數民族人民群眾的文化需要,讓更多的百姓受益。
[1]《中國的民族政策與各民族共同繁榮發(fā)展》白皮書[EB/OL].[2012-4-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7/content_12117333.htm.
[2]丹珠昂奔.關于新時期的民族語言問題[J].民族翻譯,2008(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