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 寧,李海霞,崔光輝(泰美寶法腫瘤醫(yī)院,山東 泰安 271500)
病例 女,39歲。胸骨上窩圓形腫塊2年余,近日明顯增大,質稍軟,無壓疼,活動度可,表面皮膚隆起,皮溫及顏色未見異常。CT檢查見胸骨上窩圓形囊實性腫塊影,直徑約3.5cm,密度不均勻,內見軟組織密度壁結節(jié),囊性成分CT值10 HU左右,邊緣光滑,與皮膚分界清楚(圖1,2)。B超檢查:胸骨上窩偏左側探及強回聲包塊,邊界清,內回聲不均勻。術中見皮下脂肪層內韌性包塊,質軟,與周圍組織粘連。術后病理:灰黃色腫物一枚,表面光滑,切面韌性,內為灰黃色渣樣物,內壁粗糙,壁厚約0.2 cm,鏡下見囊壁被覆鱗狀上皮,診斷結果為表皮樣囊腫(圖3)。
表皮樣囊腫囊壁為正常表皮,內含角質物,有時有膽固醇結晶;而皮樣囊腫還包含皮膚附件組織,如皮脂腺、毛囊、毛發(fā)等結構。皮脂腺囊腫是皮脂腺導管阻塞,分泌物潴留積聚,腺體逐漸增大所成。影像學表現鑒別診斷有一定困難,最終診斷依靠術后病理。
討論 表皮樣囊腫又名角質囊腫,是一種真皮內含有角質的囊腫,以頸、背、臀部及陰囊多見,多為單發(fā),位置表淺,常緊貼皮下;生長緩慢,呈圓形隆起結節(jié),有彈性,直徑0.5~5.0 cm,有完整包膜,無自覺癥狀,其壁由表皮構成,內容主要為角化物,可合并感染而形成膿腫。偶可因外傷、摩擦引起。囊壁為正常表皮,內含角質物,有時有膽固醇結晶,可單發(fā)也可多發(fā)。開始為小結節(jié)樣,以后逐漸緩慢增大,一般與表皮粘連,與皮下組織不粘連,可活動,不疼也不破潰。表現為堅硬,圓形小腫物如豌豆大小,不疼。囊腫可繼發(fā)感染,感染后囊腫可與周圍組織粘連,極少數可惡變。表皮樣囊腫需與皮樣囊腫、皮脂腺瘤等鑒別。
表皮樣囊腫與皮樣囊腫都是發(fā)生于皮膚外胚層的先天性腫瘤,它們的區(qū)別在于表皮樣囊腫僅含皮膚組織,即鱗狀上皮細胞及類脂質(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等);而皮樣囊腫還包含皮膚附件組織,如皮脂腺、毛囊、毛發(fā)等結構。皮樣囊腫由外胚層起源,屬先天性良性腫物。可發(fā)生在身體許多部位如皮下、軟組織內、骶尾部、卵巢、縱隔以及椎管內等。皮樣囊腫的壁由結締組織構成,內面襯有與皮膚相同的鱗狀上皮,壁內尚有毛發(fā)、皮脂腺、汗腺等組織。囊腔內含有淡黃色油狀液體,包括皮脂、脫落的上皮及毛發(fā)。腫物多單發(fā),發(fā)生在皮下軟組織深層,圓形,與基底部筋膜粘連而不能活動[1]。
皮脂腺囊腫又稱皮脂囊腫或粉瘤。乃皮脂腺導管阻塞,分泌物潴留積聚,腺體逐漸增大所成。是體表最常見的上皮性囊腫。皮脂腺囊腫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但以皮脂腺分泌旺盛的青年時期較為多見??梢娪谏眢w任何部位,以頭面部多見。多為單發(fā)也可多發(fā)。囊腫位于皮膚淺層,呈圓形部分膨出皮面。囊腫表面的皮膚因受不斷增大的腫物的逐漸壓迫而日顯薄弱、平滑光亮,因皮膚與囊腫間有腺體的導管相連而不能推動;中央部偶見有如臍狀凹入小窩,即為導管開口所在。導管口有少許黑色痂皮堵塞的小囊腫稱為黑頭粉刺。腫物光滑、質軟或稍有張力,無波動感。雖與表層皮膚粘連,但基底活動。囊腫體積大小不等,常繼發(fā)感染形成膿腫以至破潰,可見有皮脂隨膿液排出。囊腫的內壁由皮脂腺細胞構成,外壁有薄弱的纖維組織包裹,囊內容物為呈白色牙膏狀的皮脂和破碎的皮脂腺細胞,常有腐臭氣味。皮脂腺囊腫可發(fā)生癌變,但極少見。
表皮樣囊腫的CT表現分為兩類:①扁平型,均勻或不均勻低密度,見縫就鉆。②團塊型,圓形,有明顯的壁,與皮膚分界清楚,內部密度不均勻,CT值0~15 HU。皮下表皮樣囊腫多表現為團塊型。皮樣囊腫較表皮樣囊腫密度更低,接近脂肪密度。皮脂腺囊腫與表皮樣囊腫影像學表現很難區(qū)別,皮脂腺囊腫與皮膚分界不清。
發(fā)生在皮下的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及皮脂腺囊腫罕見通過CT檢查診斷的報告,因為上述3種疾病大部分應用B超檢查或者直接手術,CT檢查在病灶內部的密度分辨方面有一定的優(yōu)勢,通過本文希望對在其他檢查中偶然發(fā)現皮下囊實性占位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幫助。
[1]岳亞東,鄭潤菊,李儉.皮樣和表皮樣囊腫13例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1,14(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