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艷 韓慶影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不同的再通時間與臨床療效的關系
趙淑艷①韓慶影②
目的:研究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不同的再通時間與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方法:本研究以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共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以患者的起病時間、患者的第一次球囊擴張時間間隔以及配對的相關原則為主要依據(jù),將所有的研究對象分為兩組,A組(6 h內(nèi)),B組(6~12 h),將兩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以及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等進行分析和對比。結果:A組患者在手術之后的1個月內(nèi),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改善為(115.67±24.56)ml,B組患者改善為(86.78±11.27)ml,A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B組患者(P<0.05);A組患者不良反應2例(3.64%),B組不良反應7例(12.73%),A組患者與B組患者相比,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低于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而言,不同的再通時間與臨床療效之間具有明顯的關系,及早開通血管有利于患者康復。
急性心肌梗死; 急診介入治療; 再通時間; 療效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中十分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其對患者的生命安全產(chǎn)生著巨大的威脅。隨著臨床醫(yī)療技術與水平的不斷提高,急診介入治療已經(jīng)成為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選方式。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時間就是心肌”,不同的再通時間將會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產(chǎn)生十分重要的影響[1]。為了更好地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介入治療不同的再通時間與臨床療效的關系,從而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提供最為有效的治療方式,本院選擇2009年12月-2012年6月共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為研究對象,詳細的分析了再通時間與臨床療效之間的關系,現(xiàn)將具體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共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患者的起病時間、第一次球囊擴張的時間間隔以及配對的主要原則為依據(jù),將所有的研究對象分為兩組,A組55例(6 h內(nèi)),其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48~65歲,平均年齡(54.3±4.5)歲,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55~80 ml,平均(66.78±12.48)ml;B組55例(6~12 h),其中男34例,女21例,年齡50~66歲,平均年齡(55.2±4.4)歲,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53~78 ml,平均(65.62±11.75)ml。兩組患者基本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即胸痛,心電圖的ST段抬高、動態(tài)演變以及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學的改變來對患者進行診斷。本組研究患者的臨床診斷標準均符合1979年WHO所制定的有關急性心肌梗死相關診斷標準。病例排除標準:(1)發(fā)生過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顫、房室傳導阻滯;(2)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心源性休克、瓣膜病變、肝腎功能衰竭;(3)具有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1.3 方法 按照常規(guī)的步驟為患者進行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在進行介入術之前,所有的患者均需簽署知情同意書,接下來為其置入冠脈支架,將兩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以及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等進行分析和對比。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研究所有的數(shù)據(jù)資料均運用SPSS 14.0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患者在手術之后的1個月內(nèi),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改善為(115.67±24.56)ml,B組患者改善為(86.78±11.27)ml,A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B組患者(P<0.05);A組患者不良反應2例(3.64%),B組不良反應7例(12.73%),A組患者與B組患者相比,心臟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低于B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學基礎為:患者體內(nèi)脆弱的粥樣硬化斑塊所形成的裂隙或者破裂致使其冠狀動脈出現(xiàn)痙攣,導致患者斑塊出現(xiàn)內(nèi)出血以及血管內(nèi)血栓的逐漸形成,隨著患者血管閉塞時間的不斷延長,其心肌壞死也隨之增多,為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威脅[2]。在現(xiàn)代的臨床治療中,對于急性心肌梗死最為首要的治療原則為急性心肌梗死的再通以及心肌的再灌注。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及時與迅速、完全、持續(xù)地對梗死相關血管進行血運重建,不僅可以有效的改善其左室功能,還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質量。由于冠狀動脈的急性閉塞所導致患者的心肌出現(xiàn)透壁性壞死有一個時間窗存在,這個時間窗大約為6 h左右[3]。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療時的血管再通與其臨床療效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依存性,簡而言之,患者發(fā)病的時間越長,其治療的效果則越不明顯,相反,患者發(fā)病的時間越短,則臨床療效則越為明顯[4]。在患者發(fā)病的6 h之內(nèi)對其進行急診介入治療,不僅可以有效的挽救患者的大量心肌,還能夠恢復其缺血的心肌功能,而如果在患者發(fā)病的6 h之后再對其進行治療,則臨床療效有限。
本研究結果顯示,A組患者,即發(fā)病后的6 h進行再通的患者,其無論在術后的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方面,還是在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B組患者,即6 h之后進行再通的患者。本研究中,A組患者有1例在出院之后停止服用藥物后出現(xiàn)猝死,B組患者中有5例在出院后死亡,其主要的死亡原因為室顫、心力衰竭以及心臟破裂等。從上述的數(shù)據(jù)中得知,較晚進行介入治療手術的患者不容易挽救足夠的心肌,極易導致患者的心臟功能惡化以及心臟不良事件的出現(xiàn)。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患者發(fā)病之后的4~6 h為其進行血液灌輸,由于再灌注的損傷將會導致患者小血管的進一步損傷和壞死,從而加重其心肌梗死,進而導致患者體內(nèi)的血液通過受損的小血管進入到心肌,而導致其心肌的大量出血,不僅會對于患者心肌的早日愈合產(chǎn)生十分消極的影響,還可能增加患者心臟破裂的風險[5]。對于進行急診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臨床的護理中應該盡可能的減輕患者心臟前后的負荷,預防心衰以及心臟破裂的發(fā)生[6]。此外,應盡早的給予患者必要的藥物治療,以促進其病情的早日康復。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與其急診介入治療的再通時間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基于此,對于那些有條件開展急診介入治療的醫(yī)院而言,應該認真貫徹“時間就是心肌”的臨床搶救原則,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時間開放開綠色通道,加強對基層醫(yī)護人員的培訓,最大限度的縮短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時間,使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獲得最大的利益,從而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有效率。
[1] 黃炫生,張勵庭,袁勇,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療效與血管再通時間的關系[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27(1):119-120.
[2] 張中平.心肌梗死的急診介入治療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3):90-91.
[3] 盛國太,余茂生,尹秋林,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4,9(6):412-414.
[4] Petronio A S, Rovai D, Musumeci G, et al. Effects of abciximab on microvascular integrity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arction treated by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J]. Eur Heart J,2003,24(1):67-76.
[5] David R M. How sound is the evidence that thrombolysis increases the risk of cardiac rupture[J]. Br Heart J,1993,69(4):284-287.
[6] 韓雅玲.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介入治療[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1,3(4):275-277.
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69
①長春急救中心120 吉林 長春 130051
②吉林工商學院衛(wèi)生所
趙淑艷
2012-09-13) (本文編輯: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