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知 韓世輝 楊建宇 孫光榮
(1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雜志社,北京100031;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遠程教育學(xué)院,北京100029)
華佗《中藏經(jīng)》精讀(十六)※
李彥知1韓世輝1楊建宇1孫光榮2△
(1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雜志社,北京100031;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遠程教育學(xué)院,北京100029)
華佗;中藏經(jīng);校注;語譯
【原文】諸淋與小便不利者,皆由五臟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澀,榮衛(wèi)耗失,冒熱飲酒,過[1]醉入房,竭散精神,勞傷氣血,或因女色與[2]而敗精不出,或因迷寵[3]不已而真髓多輸,或驚慌不次[4],或思慮未寧,或饑飽過時,或賓士才定,或隱忍大小便,或發(fā)洩久興,或寒入膀胱,或暑中胞囊。傷茲不慎[5],致起斯疾。狀候變異,名亦不同,則有冷、熱、氣、勞、膏、砂、虛、實之八種耳。
冷淋者,小便數(shù),色白如泔也。熱淋者,小便澀而色赤如血也。氣淋者,臍腹?jié)M悶,小便不通利而痛也。勞淋者,小便淋澀不絕,如水之滴漏而不斷絕也。膏淋者,小便中出物如脂膏也。砂淋者,臍腹中隱痛,小便難,其痛不可忍,須臾從小便中下如砂石之類,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色澤不定。此由腎氣弱而貪於女色,房[6]而不泄,泄而不止,虛傷真氣,邪熱漸強,結(jié)聚而成砂.又如以火煮鹽,火大水少,鹽漸成石之類。謂腎者水也,鹹歸於腎,水消於下,虛熱日甚[7],煎結(jié)而成。此非一時而作也。蓋遠久乃發(fā),成即五歲,敗即三年,壯人五歲,禍必至矣,宜乎急攻。八淋之中,惟此最危。其脈盛大而實者可治,虛小而澀者不可治。虛者謂腎與膀胱俱虛,而精滑夢泄,小便不禁者也。實則謂經(jīng)絡(luò)閉澀,水道不利,而脛痛腿酸者也。
又諸淋之病,與淋[8]相從者活,反者死[9]兇。治療之際[10],亦在詳酌耳。
本篇論冷淋、熱淋、氣淋、勞淋、膏淋、砂淋、虛淋、實淋之病因病機及其小便不利諸候,故題曰論諸淋及其小便不利。
全文分兩段:首論諸淋之病因及病名;次論八種淋之證候,猶著重論及砂淋之病因病機。
【校注】[1]過:瓚本作“遇”。
[2]興:《說文·臼部》:“興,起也。”此言陽具亢奮而起。
[3]迷寵:謂迷戀所寵愛之女色。
[4]次:寬保本作“定”,義長。
[5]慎:此字亦不避“孝宗廟諱”,疑誤。
[6]房:謂行房事。
[7]甚:瓚本作“盛”。
[8]淋:寬保本作“脈”。疑是。
[9]死:疑衍。瓚本無。
[10]際:瓚本作“法”。
【語譯】各種淋證和小便不利的病證,都是由于五臟之氣不通暢,六腑之氣不調(diào)和,三焦之氣痞格艱澀,營衛(wèi)之氣耗散消失,不固天熱飲酒,大醉以后同房,竭力耗散精神,勞累傷損氣血,或由于迷戀于所寵愛的女色不止使真氣精髓多多敗損,或由于驚慌不止,或由于思慮不安,或由于饑飽過時,或由于奔馳不定,或由于隱忍大小便,或由于泄精以后陰莖仍長時間亢奮,或由于寒邪侵入膀胱,或由于暑邪中傷陰囊或子宮。傷損在這些方面卻沒有引起重視,以致產(chǎn)生這種疾病。
各種淋病的證候變化有差異,名稱也不相同,一般有冷淋、熱淋、氣淋、勞淋、膏淋、砂淋、虛淋、實淋八種名稱。
冷淋,見小便頻數(shù),尿色發(fā)白如同米泔水。熱淋,見小便艱澀,而且尿色發(fā)赤如同血水。氣淋,見臍腹脹悶,小便不通暢而且排尿時疼痛。勞淋,見小便淋瀝不斷,如同水注入滴漏中那樣點點滴滴流下而不斷絕。膏淋,見小便中排出的穢物如同油膏。砂淋,見臍腹中隱隱作痛,小便困難,排尿時痛不可忍,稍帶片刻從小便中排出砂石之類的硬物,有大的象皂角子,或呈赤色或呈白色,色澤不定。這是由于腎氣衰弱卻貪戀著女色,雖行房事卻不泄精,或者泄精不止,虛邪傷損真氣,邪熱漸漸強盛,熔結(jié)煉聚成砂石。又比如用水煮鹽,火大水少,鹽漸漸結(jié)成石的那種現(xiàn)象。總的來說,腎屬水,咸味歸屬于腎,水液消散在下部,虛熱日漸加劇,水、熱相煎熔結(jié)就形成砂石。這種病不是一時就發(fā)作的,總是積聚長久才發(fā)作。形成以后約五年,腎氣衰敗以后約三年才發(fā)作。壯實的人,腎氣衰敗以后約五年,禍害就必然降臨了,治療適用急攻。八淋之中,唯有砂淋最危重。病人脈來洪大且實的可治,脈來虛小且澀的不可治。所謂虛,是指腎氣與膀胱氣都虛,見夢遺滑精,小便不能自禁。所謂實,是指經(jīng)絡(luò)閉澀,水道不通,而陰莖疼痛,腿部發(fā)酸。
再有,各種淋證,與脈相合的主生,與脈相反的主兇、主死。治療的時候,也要詳細斟酌啊。
【按】淋者,小便滴瀝而澀痛也。素有五淋之名,謂熱淋、石淋、血淋、氣淋、勞淋也。本論則分為八種,砂淋即石淋,熱淋之甚即是血淋,虛淋、膏淋即可歸于勞淋,實淋、冷淋亦可分屬于熱淋、氣淋矣。
淋病之成因亦有內(nèi)因、外因之分。本論則猶重虛傷真氣。文中就砂淋之論述尤詳,責(zé)傷腎尤切。較之徒言熱入下焦之論者,深遠多矣。
【原文】石之與金,有服餌[1]得失者,蓋以其宜與不宜也?;虿莼蚰?,或金或石,或單方得力,或群隊獲功,或金石毒發(fā)而致斃,或草木勢助而能全。
其驗不一者何也?基[2]本實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壽,基本虛者,得補益之情,必長其年。虛而過泄,實乃更增,千死其千,萬歿其萬,則決然也。
又,有年少之輩,富貴之人,恃其藥力,恣其酒欲,垮弄其術(shù),暗使精神內(nèi)捐,藥力扶持,忽然疾作,何能救療?如是之者,豈知災(zāi)從內(nèi)發(fā),但恐藥餌無功,徴[3]實可歡哉。
其於久服方藥,在審其宜。人藥相合,效豈妄邪?假如髒不足則補其髒,腑不足則補其腑;外實則理外,內(nèi)虛則養(yǎng)內(nèi);上塞則引上,下塞則通下,中澀則解之;左病則治左,右病則治右。上下左右內(nèi)外虛實,個稱其法,安有橫夭者也?故藥無不效,病無不愈者,切務(wù)於謹(jǐn)察矣。
【提要】本篇論服用金石藥物之利弊及長期服金石之法則,故題曰論服餌得失。
全文分兩段:首述服餌金石、草木、單方、復(fù)方效驗得失之原因;次論服金石之基本法則。
【校注】[1]餌:服食?!稄V雅·釋詁三》:“餌,食也。”
[2]基:醫(yī)統(tǒng)本作“其”。
[3]功徴:孫本原作“徴功”?!皬铡弊謱傧伦x。據(jù)瓚本乙轉(zhuǎn)。
【語譯】礦石類藥物和金屬類藥物,服食它們存在著有得有失的兩種情況,這是因為有的人相宜和有的人不相宜的緣故。或是草類藥物或是木類藥物,或是金屬類藥物或是礦石類藥物,有的服用單味藥物取得效力,有的服用多味復(fù)方獲得成功,有的服食金石類藥物毒性發(fā)作而致死,有的服食草木類藥物力盛得助而保全。
不同的人服用藥物的效驗不一樣的原因是什么呢?沈陽提先天本質(zhì)強實的人,得到藥物宣通陰陽的靈性,必定延長他們的壽命;先天本質(zhì)虛弱的人,得到藥物補益陰陽的情致,必定增益他們的壽數(shù)。本質(zhì)虛弱如果過度泄利,本質(zhì)強盛如果再加補益,千死其千,萬死其萬,那就是必然的了。
另外,有些年輕的一班人,有錢有地位的人,仗著服餌金石的藥力,放縱自己而飲酒作樂,夸耀賣弄他們的邪術(shù),暗暗使精神在體內(nèi)捐棄,雖藥力扶持,但忽然毒性發(fā)作,怎么能夠救治?像這樣執(zhí)迷不悟的人,豈知災(zāi)禍從體內(nèi)發(fā)生,還惟恐金石藥力不足而沒有功效,這確實可嘆呀。
至于那些長期服用的金石方藥,要詳究它是否合宜。人的本質(zhì)與方藥性能相合,效驗豈是虛妄的嗎?假如臟氣不足就補益不足的臟氣,腑氣有余就泄利有余的腑氣;外邪盛實就疏理外邪,內(nèi)氣虛弱就滋養(yǎng)內(nèi)氣;上部壅塞就導(dǎo)引上部,下部阻塞就通利下部,中部結(jié)滯就消導(dǎo)中部;左側(cè)發(fā)病就治療左側(cè)的病,右側(cè)發(fā)病就治療右側(cè)的病。上、下、左、右、內(nèi)、外、虛、實分別采用適合病變的治法,難道會有橫死夭折的嗎?因此說藥沒有不效驗的,病沒有不可治愈的,關(guān)鍵是務(wù)必要嚴(yán)謹(jǐn)?shù)卦\察。
【按】金石服餌之記載,始見于《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王侍臣遂病,自三煉五石服之?!钡鋾r之服石,僅為炮制及服用礦物藥品以治病耳。至魏晉南北朝時,道教興起,貴族士子信奉長生不死、成仙得道之說教,遂服食成風(fēng),以致毒發(fā)致斃者累見,故本篇專論服餌得失,誠為警世之言。
【原文】金石草木之性,單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驗無驗,在乎有志無志也。雖[1]能久服,而有其藥熱壅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痞或澀[2],各有其候,請速詳明。用其此法,免敗其志,皆於壽矣。謹(jǐn)候論並方,具在後篇。
辨上痞候並方
上痞者,頭眩目昏,面赤心悸,肢節(jié)痛,前後不仁,多痰,短氣,懼火,喜寒。又,狀若中風(fēng)之類者,是也。宜用後方:桑白皮(寬一寸,長一尺),檳榔(一枚),木通(一尺,去皮),大黃(三分,濕紙[3]煨),黃芩(一分),澤瀉(二兩)。右剉為細末,水五升,熬取三升,取清汁,分二服。食後,臨臥服。
辨中痞候[4]並方
中痞者,腸滿[5],四肢卷,行立艱難,食已嘔吐,冒昧,消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後方:大黃一兩,檳榔一[6]枚,木香一分。右為末,生蜜為圓,如桐子[7]大。每服三十圓,生薑湯下。食後、日午,日進二服。未消,加之。效,即勿再服。附方:桂五錢[8],檳榔一個,黑牽牛四兩。右為末,蜜酒調(diào)[9]二錢,以利為度。
辨下痞候並方
下痞者,小便不利,臍下滿硬,語言蹇滯,腰背疼痛,腳重不能行立者,是也。宜用後方:瞿麥頭子一兩,官桂一分,甘遂三分,車前子一兩。右為末,以獖豬[10]腎一個,去筋膜,薄批開,入藥末二錢,勻糝[11],濕紙裹,慢火煨熟,空心細嚼,溫酒送下,以大利為度。小便未利,臍腹未軟,更服附方:蔥白一寸,去心,入磠砂末一錢,安蔥心中,兩頭以線系之。濕紙包煨熟,用冷醇酒送下??招姆?,以效為度。
【提要】本篇論上痞、中痞、下痞之證候及服餌之方,故題曰辨三痞論并方。
全文分四段:首論金石草木服餌之要;次論上痞、中痞、下痞之證候及方藥。
【校注】[1]雖:瓚本在此上有“志士”二字,疑是。
[2]或澀:瓚本作“在中”。義長。
[3]紙:瓚本此下有“裹”字,疑是。
[4]候:孫本無,據(jù)醫(yī)統(tǒng)本、寬保本改補。依上下文例亦當(dāng)如此。
[5]滿:寬保本此上有“脹”字,義長。
[6]一:醫(yī)統(tǒng)本作“二”。
[7]桐子:寬保本此上有“梧”字,義明。
[8]五錢:寬保本作“半兩”。
[9]調(diào):瓚本此下有“下”字。
[10]獖豬:即經(jīng)閹割之豬。《說文·豕部》:“獖,羠豕也”。羠,段注:“去勢之謂也。”
[11]勻糝:以米勻和。《禮記·內(nèi)則》:“糝,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與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p>
【語譯】金石草木藥物,有誠心服餌都可以長生不死的說法,有效驗還是沒有效驗,就在于有志氣還是沒有志氣了。有志氣的人雖然能夠長期服餌,但有些藥熱壅塞而又不消散,或壅積在上,或阻塞在下,或痞悶或滯澀,各有不同的證候,希望盡快詳細辨明。運用消散藥熱壅塞的這類方法,避免毀敗了那些求長生不死的人的志氣,就都可活到高壽了。特此論述有關(guān)的證候并附治療方藥,列具在后面。
上痞,見頭眩目昏,面赤心悸,肢節(jié)疼痛,舉止麻木不仁,多痰,短氣,懼火熱,喜寒涼。另外,病狀就象得了中風(fēng)之類的病那樣,也是上痞的證候。宜服用后方。
中痞,見腸脹腹飽滿,四肢困倦,行走站立都感艱難,進食以后就嘔吐,昏昏沉沉,食量減少或口渴,這就是中痞的證候。宜用后方。
下痞,見小便不利,臍部下面脹滿堅硬,語言蹇澀,腰背疼痛,雙腿沉重不能行走或站立,這就是下痞的證候。宜用下方。
【按】痞病多因痰食作祟,故無論上痞、中痞、下痞,本篇所列之方,皆伍以檳榔、瞿麥頭子消水氣、下痰食之藥。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7.001
:1672-2779(2012)-17-0001-03
韓世輝
2012-07-25)
21世紀(jì)環(huán)球中醫(yī)藥網(wǎng)絡(luò)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關(guān)項目[No:21C125TCM 07]
△指導(dǎo)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