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日本輿論監(jiān)督的法律邊界

        2012-01-28 14:22:16魏曉陽
        政法論叢 2012年6期
        關鍵詞:最高法院西山輿論監(jiān)督

        魏曉陽

        (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北京 100024)

        日本輿論監(jiān)督的法律邊界

        魏曉陽

        (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北京 100024)

        輿論監(jiān)督是世界各國憲法普遍保障的一項基本權利。日本法院在輿論監(jiān)督的兩大法律限制——事前限制與國家秘密,從原則上確認了表達自由和新聞監(jiān)督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北方雜志》事件”和“家永教科書”等具體判例中,仍然采取相當謹慎的立場,政府在限制新聞出版過程中可以依據(jù)相當寬泛的公共利益行使自由裁量。

        輿論監(jiān)督 取材自由 事前審查 國家秘密 憲法訴訟

        輿論監(jiān)督是世界各國憲法普遍保障的一項基本權利,對于控制公權力濫用、保證公民知情權和社會長治久安發(fā)揮著重要。輿論監(jiān)督主要通過新聞報道和出版等大眾媒介渠道,因而各國憲法普遍保護言論、新聞或出版等表達自由。當然,表達自由并不是絕對和無限的。如果說真實的輿論能夠揭露官僚腐敗、促進政府公開并為公民提供有用信息,那虛假或錯誤的輿論則不僅不能實現(xiàn)這些有益的目的,反而會泄露國家秘密、損害政府信譽、影響社會公共利益乃至傷害公民個人的正當權益。在發(fā)生后者情況時,輿論監(jiān)督顯然需要受到一定的法律規(guī)制。因此,雖然輿論監(jiān)督是原則,但是這項原則在某些情況下卻存在例外,因而有必要適當界定輿論監(jiān)督的原則和例外的法律邊界。在法治國家,輿論監(jiān)督的法律邊界主要是由司法機構確定的。

        1946年,日本在美國占領軍影響下制定了“和平憲法”,其中第21條明確規(guī)定:“保障集會、結社、言論、出版及他一切表現(xiàn)的自由。不得進行審查,并不得侵犯通信秘密?!比欢?,從1970年開始至今的一系列司法判例中,日本法院也明確承認包括輿論監(jiān)督在內的表達自由存在法律限制。只要符合最高法院在判例中設定的標準和條件,政府不僅可以事后追究泄漏國家秘密等有損公共利益的言論,而且可以事前禁止特定言論的發(fā)表。輿論的事前限制和事后追究成為新聞機構不得不面對的法律限制,而適當界定輿論限制的邊界條件即成為日本法院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日本的相關判例,集中探討了輿論監(jiān)督的兩大法律限制——事前限制與國家秘密。

        一、事前限制案例

        《日本國憲法》第21條不僅規(guī)定了言論和出版等表達自由,而且明確規(guī)定“不得進行審查。”早在1970年的“艾羅斯虐殺案”中,①東京地方法院和高等法院都將“不得進行審查”解釋為禁止事前限制出版:東京地方法院強調表達自由的憲法意義,認為只有當侵犯權利的程度非常高的情況下,才能肯定事前限制出版的合憲性。東京高等法院則認為,應當權衡禁止或允許事前限制對被害人所造成的傷害程度與形式。在以下《北方雜志》事件和“家永教科書”系列案中,日本法院首先明確了憲法所規(guī)定不得進行審查的主體為“政府”;其次進一步界定了構成事前審查的要件,即“如果上述發(fā)表內容是不真實的、且不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同時被害者受到了重大、明顯且難以恢復的傷害,則應當允許作為例外情況”。這表明日本法院雖然在原則上禁止對出版進行事前審查,但是在實際判例中卻允許某些例外,因而法院的主要任務轉化為在個案中界定原則和例外的邊界。

        1.事前審查的構成要件——“家永教科書”系列案

        日本歷史教科書不僅是中國等亞洲國家關注的焦點,而且也因為出版前要經(jīng)過文部省批準而成為國內憲法訴訟的對象。1962年,日本文部省在審查教科書時,認定東京教育大學教授家永三郎執(zhí)筆的日本高中歷史教科書《新日本史》(三省堂出版)不合格,因為其中有關戰(zhàn)爭的記述過于灰暗。②雖然該書經(jīng)過修改之后于1963年被認定合格,但是家永三郎分別于1965年、1967年和1984年三次向法院提起訴訟,最終于32年之后的1997年以最高法院的第三次訴訟終審而告結束。家永三郎之所以提起訴訟,是因為他認為上述文部大臣的教科書審查不僅是違反憲法的,而且給他造成了精神損失,因而要求國家賠償。

        在確定教科書審查行為合憲性之前,首先有必要界定有關行為是否構成憲法意義上的“事前審查”,因而需要確定事前審查的構成要件。在第一次訴訟的一審中,東京地方法院認為審查教科書并不屬于憲法第21條禁止的“審查”,但也同時判決文部大臣的部分審查意見屬于濫用行政裁量權,因而判決國家賠償10萬日元。③然而,二審和最高法院的終審均全面駁回了第一審和家永三郎的請求,認為文部大臣的審查意見并非濫用裁量權。④

        1966年,文部省認定再次修訂的《新日本史》有6處地方不合格。于是,家永三郎開始了第二次訴訟,要求法院取消上述不合格的處分認定。東京地方法院在一審中判決審查教科書制度本身是合憲的,但是該案件中認定不合格的處分規(guī)定相當于憲法第21條第2款所禁止的事前審查行為。東京高等法院在二審中判決,文部省作為行政機構在審查教科書中缺乏一致性,并違法行使了審查裁量權。⑤此后,與本事件相關的1970《高中學習指導要領》受到修改,并于1976年失效。最高法院認為,在文部省做出上述處分時,《學習指導要領》已經(jīng)修改,原告請求取消處分的法益是否存在便成為問題,于是將該案件發(fā)回東京高等法院重審。⑥東京高等法院在此基礎上認定,原告已經(jīng)失去請求取消處分的利益,因而駁回了原告的請求。⑦

        1984年,家永三郎又開始了第三次訴訟。在此次訴訟中,一審、二審和終審均認定審查教科書制度本身是合憲的,因為它“沒有對一般圖書的發(fā)行構成任何障礙,同時也不具有禁止出版和出版前審查的特點,因而不構成審查”。⑧需要補充的是,最高法院仍然部分認可了家永三郎的主張,認為文部省對關于南京大屠殺、中國戰(zhàn)線中日本軍的殘酷虐殺行為和舊滿洲“731”部隊的相關審查是違法的,同時超過了國家裁量權的范圍,并最終判決國家向原告家永三郎賠償40萬日元。⑨

        教科書系列訴訟前后歷時長達30多年之久,最大的爭論點即在于文部省的審查教科書的行政處分是否構成了日本國憲法第21條第2款禁止的“審查”。具體說來,家永訴訟的爭論點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教科書審查制度本身是否構成憲法第21條第2款規(guī)定的“審查制度”。原告家永三郎主張,審查制度侵害了憲法規(guī)定的出版自由、學問自由、表達自由,以及憲法第41條的法治主義和第31條的適當手續(xù)條款。與此相對,最高法院在三次訴訟中都判決審查制度本身并不違憲,因為憲法所禁止的審查需要滿足以下四個要件:以行政機關為主體、以有關思想性內容方面的出版物為對象、以禁止發(fā)表或出版為目的、以事前審查為方式。如果不滿足上述四個要件中的“禁止發(fā)表”和“事前審查”的標準,將不能認定是審查。⑩文部省審查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禁止出版或發(fā)表,因而不符合憲法所規(guī)定的“審查”特征。

        第二,教科書審查不合格的處分認定是否構成違憲的行政處罰。換言之,即使認定教科書審查制度本身是合憲的,但是它未必在適用層面上也是合憲的。如果審查當局處分了與其思想立場不同的教科書,便構成了適用違憲。在第二次訴訟一審判決中,法院認為文部省的上述認定行為構成了對教科書的事前審查。在第三次訴訟的上訴過程中,東京高等法院也同樣判決:如果文部省的處分結果對權利產(chǎn)生的明顯限制超過了處分本身的必要性,將認定該行政行為在適用上違憲。

        第三,該行政行為是否脫離了裁量權的正當范圍。換言之,每個處分究竟是按照法令的宗旨進行的,還是審查當局按照自行設定的標準進行的。雖然最高法院在二審中判決該行政行為沒有脫離裁量權的正當范圍,但是東京高等法院在第二次上訴中判決該行政行為缺乏“前后一致性”,從而構成裁量權的濫用。在第三次訴訟的終審中,最高法院也改變了觀點,認為文部省對關于南京大屠殺、中國戰(zhàn)線中日本軍的殘酷虐殺行為和舊滿洲“731”部隊的相關審查超過了國家裁量權的范圍。

        綜觀家永教科書系列訴訟中的前后十個判決,可見日本各級法院對文部省審核教科書行為的憲法審查相當謹慎。尤其是最高法院不只是對個別審查處分進行了無關痛癢的判決,而且明確承認“在必要和相當?shù)姆秶鷥龋瑖矣袡鄾Q定教育的內容”,從而引發(fā)了日本學者的普遍批評。但是也要看到,即便對于日本最高法院,對教科書出版的事前限制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文部省在審查過程中濫用了自由裁量,那么日本法院仍然將予以適當糾正。

        2.禁止審查的原則與例外——《北方雜志》與《石上游魚》事件

        1979年2月8日,日本《北方雜志》4月號剛剛完成校對,并預計于2月23日出版,但是2月16日卻接到了札幌地方法院送達的禁止出版臨時處分決定,原因是該號雜志即將登載一篇以“某個權力主義者的誘惑”為題的文章。該文章記載了剛剛被立為北海道知事候選人的原旭川市長的私生活,并對其做了負面評價,認為他并不適合做候選人。該市長認為,如果該號雜志出版,其名譽將遭到損害,遂于2月16日向札幌地方法院發(fā)出請求對該號雜志做出“事前停止出版”的臨時處分決定。札幌地方法院并沒有調查該情況是否屬實,便于當天接受了該市長的請求并立即執(zhí)行。該出版公司于是對該市長和國家提起訴訟,認為1946年憲法第21條第2款規(guī)定禁止審查,而上述“事先停止出版”的處分決定構成了事前“審查”,因而違反了憲法,并向國家和被告提出損害賠償。在一審和二審過程中,原告的請求均被駁回,原告于是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

        1986年6月11日,最高法院大法庭重申了憲法第21條禁止事前審查的基本原則,并界定了原則的例外以及實施事前審查的主體:在一般情況下,根據(jù)憲法第21條禁止審查以保障表達自由的規(guī)定,只有在嚴格和明確的要件下才能對表達行為進行事前限制。尤其是當出版內容涉及到對公務員和公職選舉候選人的評價或批判時,鑒于它們都是與公共利害相關的事項,是比私人名譽權優(yōu)先的社會性價值且受到憲法的特別保護,因而在原則上更不能允許事前禁止發(fā)行。在原則上,不允許事前限制與作為人格權的名譽權相關的出版物的印刷、復本、銷售、發(fā)布。如果該出版物涉及公務員或公職選舉候選人的評價或批評,也同樣如此;然而,如果上述發(fā)表內容是不真實的、且不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同時被害者受到了重大、明顯且難以恢復的傷害,則應當允許作為例外情況?!度毡緡鴳椃ā返?1條第2款前段所規(guī)定的“審查”是以行政權為主體,以思想內容等出版物為對象,以禁止發(fā)表全部或一部分為目的。其特征是:在特定的出版物發(fā)表之前,行政主體對其內容進行網(wǎng)羅性的、一般性的審查,并最終以其內容不適合發(fā)表而禁止其發(fā)表。

        雖然最高法院認為有必要以尊重表達自由作為重要憲法權利——尤其是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表達自由,并表示對表達自由進行事前限制需要符合“嚴格和明確的要件”,但是多數(shù)意見卻基于以下理由肯定了下級法院的判決。首先,一審法院禁止出版臨時處分的決定并不符合憲法第21條所禁止的“審查”特征。多數(shù)意見指出:“本案件中做出‘事前禁止出版’臨時處分的主體是法院,而非政府。同時,該事件涉及的是私人之間矛盾引起的紛爭,法院為了判斷是否存在私法上的被保全權利及是否有保全的必要性,而應當事人的申請做出了審理”,因而并不構成憲法所規(guī)定的“事前審查”。其次,即便構成審查,原審判決在實體上也是正確的:“就本事件而言,其表達內容并不真實,且并不純粹以謀求公共利益為目的;同時,被害者遭受了重大且明顯和很難恢復的傷害,……因而作為例外,允許事前停止發(fā)行?!?/p>

        日本學者認為,最高法院在本項判決中對日本國憲法第21條中的“審查”賦予最狹義的解釋。[1]P150日本學者之所以如此評價,是因為最高法院對事前審查所列舉的例外可能“吃掉”禁止事前審查的原則。最高法院允許例外的情況包括公共性(與公共利益相關的表達類型)、真實性(表達內容不真實)、公益目的性(并非以公益為目的)和保全的必要性(被害者遭到的損害重大、明顯且難以恢復),而所有這些例外情形的邊界都可能被無限擴大,從而放松對事前審查的限制。學者的擔憂似乎在1999年的“石上游魚”事件中得到證實。雖然該案并不涉及出版的公共性或真實性,但是最高法院仍然承認了事前限制的合憲性。

        《石上游魚》是一部獲日本芥川獎并在文藝雜志上連載的小說。該小說的主人公是一位臉上長有腫瘤的年輕女性,小說對其臉上的腫瘤有非常詳細和可怕的刻畫,并談到她的父親曾有被逮捕的經(jīng)歷。原告是被告作者的一個朋友,與小說的女主人公存在同樣的身體特征和經(jīng)歷。她認為該小說是以自己為原型而成的,人們很容易識別該小說主人公與自己的同一性,因而該小說的上述描寫侵犯了自己的名譽權和隱私權,并要求作者及其出版社支付賠償、刊登道歉,同時停止該小說單行本的公開出版。

        在一審判決中,東京地方法院和上訴法院均認定該小說侵犯了原告的隱私權、名譽權,并判決被告作者和出版社支付原告賠償金。關于該小說單行本是否停止出版,一審認為被告與原告已經(jīng)達成了不公開出版的意見,而上訴否定了二者已經(jīng)達成一致意見,同時以人格權受到侵犯為依據(jù)認為該單行本不能繼續(xù)出版。被告對審判不服,于是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但也被駁回。最高法院認為:“根據(jù)原審中所確立的事實關系,該小說以與公共利益沒有關系的原告隱私等內容作為表現(xiàn)內容,其公開發(fā)表對處于非公共立場的原告名譽權、隱私權和名譽權造成了傷害;同時,該傷害對于原告來說是巨大和難以回復的,因而原審支持原告各項請求的判斷沒有違反憲法第21條第1款。”

        《石上游魚》事件的最大爭議點在于是否認同以侵犯隱私權作為事前停止出版的理由。最高法院的判決并沒有將該理由視為事前停止出版的標準,而是沿襲了《北方雜志》事件的標準,即如果“發(fā)表內容是不真實的、且不以公共利益為目的,同時被害者受到了重大、明顯且難以恢復的傷害”,那么例外情況即已成立??偟膩碚f,日本法院對于禁止事前審查的例外情況予以相對寬松的界定。

        二、國家秘密與新聞監(jiān)督

        政府不僅可以事前限制在某些例外情形的新聞出版,而且也可以事后追究不適當?shù)男侣剤蟮?。當然,在民主國家,新聞出版是控制公權力濫用的重要手段,因而新聞在原則上是自由的,但是這種自由也不是沒有限度的。新聞監(jiān)督的主要限制在于國家秘密,新聞報道顯然不應涉及適當歸類的國家秘密,否則將給國家利益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另一方面,如果政府以“國家秘密”為名設置種種報道禁區(qū),凡是官員不愿意讓百姓知道的消息一律禁止報道,那么人民就失去了基本知情權。如以下“西山事件”所示,如何處理輿論監(jiān)督和國家秘密之間的矛盾,就成為法院面臨的棘手問題。

        1.國家秘密與取材自由——“西山事件”

        在該事件中,《每日新聞》記者西山太吉通過與一位外交部女秘書發(fā)生婚外性關系的非正當手段獲得了一個情報。該情報顯示:1971年日本與美國簽訂《沖繩返還協(xié)定》時,佐藤榮作內閣與美國簽訂了密約,由其代為支付本應由美國政府向地權所有者支付的400萬美元土地原狀恢復費。西山隨后將這一密約透漏給一名社會黨的國會議員,該議員在國會上質問這一密約是否存在,從而引發(fā)了政壇騷動,日本輿論界也開始強烈質疑政府。然而,政府不但態(tài)度強硬地否認了該密約的存在,而且以違反國家公務員法為由將西山和上述外務部女秘書告到法庭。

        1974年,東京地方法院判決,認為西山的行為雖然符合國家公務員法第111條、第109條第2款中“教唆”行為的構成要件,同時在手段方法上也有欠妥當,并為日本外交交涉帶來了障礙;但是這一行為同時也是為報紙取材目的服務的,它受新聞自由保護,并為納稅人帶來益處。在比較衡量二者利益和目的正當性基礎上,法院認為由教唆行為所帶來的損害并不比取材手段和新聞自由所帶來的國民利益性更為重要,因而在綜合衡量利益與目的正當性程度的基礎上,判決該教唆行為具有一定的正當性,因而最終判決西山無罪,同時判決外務部秘書拘役6個月、緩期一年執(zhí)行。

        一審判決之后,檢察官認為政府的權利與義務包括由國家機關決定和保守國家秘密,而媒體的報道自由則應當受到限制,因而再次起訴了西山。東京高等法院的二審判決認為,國家公務員法的保守秘密義務也應當適用于非公務員,而西山的行為符合國家公務員法第111條、第109條第2號中“教唆”行為的構成要件有罪,因而應該被判決有罪。二審判決下達后,西山上訴至最高法院。在1978年的判決中,最高法院探討了取材自由的正當性,并維持了二審判決:“參照法秩序整體的精神,該事件中的取材手段和方法缺乏適當性,不能得到社會觀念的承認……該事件中的當事人蹂躪了情報保存者的人格,已經(jīng)脫離了正當取材活動的范圍?!弊罡叻ㄔ褐С侄徟袥Q的立場,認為國家公務員法的保守秘密義務也應當適用于非公務員,因而最終判決二人都違反了國家公務員法。在“西山事件”的相關判決中,爭論焦點在于憲法所保障的表達自由是否包括取材自由,以及如何處理取材自由與國家秘密之間的沖突。

        首先,在取材自由是否為憲法中表達自由的題中之義這個問題上,當時的日本判例與法學界一直存在分歧。《日本國憲法》第21條第1款雖然保障了表達自由,但是并沒有對取材自由做出明文規(guī)定。因此,日本當時的判例與法學界雖然認為憲法所保障的表達自由也包含了報道相關事實的自由,但是對取材自由和報道自由之間是否可以無條件劃等號卻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取材活動并非報道本身,并將與第三者的權利和其他重要法益發(fā)生沖突,因而不能被認可為憲法所保障的表達自由;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報道是由取材、編輯和發(fā)表等一系列的行為構成的,其中取材是報道不可缺少的前提,而且為了實現(xiàn)國民的知情權和避免公權力干涉取材活動,應當保護報道機關和情報提供者的信賴關系。上述最高法院的判決似乎支持第二種觀點:“報道自由是憲法第21條保障的表達自由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參照憲法第21條的精神,應當充分尊重取材的自由,以達到保證新聞準確報道的目的?!?/p>

        其次,如何處理取材自由和國家秘密之間的沖突?最高法院判決認為,報道機關搜集有關國家政治的情報活動與國家公務員保守情報秘密的法律義務之間存在沖突;報道機關經(jīng)常通過誘導或唆使的手段從國家公務員那里得到情報,但是法院并不能因此就直接斷定該行為是違法的。只有在取材手段或方法符合一般刑法所禁止的脅迫、賄賂或強迫特征的情況下,才能認定取材違法。上述案件中記者的取材手段雖然沒有違反刑法規(guī)定,但是明顯蹂躪了取材對象者本身的人格尊嚴;參照整個法秩序的精神,該行為是社會觀念無法接受的,也脫離了正當取材的活動范圍,因而是違法的。

        最后,“西山事件”不僅涉及取材自由本身的界定及其與國家秘密之間的沖突,而且觸及公民了解日美沖繩協(xié)定密約是否存在的知情權,但是這一問題卻始終沒有成為法庭審判的焦點。尤其是最高法院只字未提該密約是否存在,而僅討論了取材自由的正當性。事實上,受當時日本輿論的影響,當事人所在的《每日新聞》雖然極力主張取材活動的正當性和新聞自由,但是輿論的焦點很快從政府是否簽訂密約及新聞自由的重要性轉移到西山取材的道德正當性。一審判決西山無罪后,《每日新聞》反而遭到了巨大的輿論譴責,甚至險些破產(chǎn)。二審和最高法院的判決雖然呼應了上述公眾的訴求,卻忽略了公民了解密約本身是否存在的基本知情權。直到2000年,這一問題才因為美國解密相關檔案材料,而成為日本公眾關注和法院判決的焦點。

        2.遲到的正義?“西山事件”的最近發(fā)展

        2000年5月,《朝日新聞》和一位日本學者在美國檔案館發(fā)現(xiàn)了被解密的檔案,其中明確記載了日本向美國支付1.87億美元。[2]2002年,美國又公開了1976年6月的國家安全保障會議文書,其中記錄了日本政府要求美國政府在應對媒體提問時與其步調一致,避免公開日美間的密約和400萬美元這一數(shù)字。[2]在此背景下,曾被判決有罪的西山于2005年提出了國家賠償之訴。他認為日本政府雖然知道密約的存在,卻仍然違法起訴自己;“法院應當通過審判向國民顯示,國家是非常容易操縱和隱蔽情報的?!?007年3月,東京地方法院下達一審判決:“賠償請求超過了20年賠償時效,從而失去了請求的權利?!?008年2月,東京高等法院的二審判決也同樣只字不提密約的存在,以同樣理由駁回了西山的請求。西山最后上訴到最高法院,后者2008年的判決維持了一審和二審的判決結果。

        2008年9月,包括作家、學者和記者在內的63人聯(lián)名要求外務部和財務部基于情報公開法,公開關于沖繩返還的三封密約文書,因為美國已經(jīng)公開了這些文書。然而,外務部和財務部均以對象文書不存在為由發(fā)出了不公開該密約相關文書的決定。2009年3月,西山等25人要求政府公開檔案、取消日本外務部不公開相關檔案的決定,并以此為由提出了“沖繩密約情報公開”的訴訟。[2]2010年4月,東京地方法院受理該案并做出判決。在審判過程中,作為原告證人出庭的原外務省局長吉野證實了密約的存在。[3]東京地方法院終于判決:“外務部蔑視國民的知情權,對國民的回應非常不誠實”,撤銷了外務部不公開密約的決定,并要求其公開文件“是否存在”、“受誰的指示并受到何種處分”。判決還要求被告賠償原告每人10萬日元的損害賠償。2010年4月,外務省就此判決提出上訴,認為它不能公開沒有保存的文書。目前,該案仍然在上訴過程中。

        三、結論

        從本文探討的一系列訴訟可以看出,日本法院雖然適用了憲法第21條規(guī)定的言論與出版自由,并在原則上禁止事前審查,但是司法審查的標準還是略顯寬松。雖然在有些案件中,下級(尤其是基層)法院有力捍衛(wèi)憲法價值,但是它們的判決往往在上訴過程中被上級法院推翻。由于日本司法體系受美國影響而帶有普通法特征,最高法院對于界定輿論監(jiān)督的法律邊界發(fā)揮決定性作用,而最高法院一般比下級法院更為保守。另一方面,日本法學界一直激烈批評法院尤其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日本法院的司法保守主義。另外,從“家永教科書”系列案的后續(xù)判決可以看出,即便對于日本最高法院,對教科書出版的事前限制也是有限度的,對自由裁量權的過度濫用仍然將得到司法糾正。“西山事件”的最新進展也表明,如果證據(jù)確鑿,日本法院未必盲目采信政府的一面之詞,即便對于敏感的國家秘密也不例外。隨著日本政治進入政黨輪替時代,自民黨“一黨獨大”控制司法任命的局面得到根本改觀,或許意味著日本司法遲早會在憲法裁判中變得更加“能動”起來,[4]并為輿論監(jiān)督等基本憲法權利提供更有效的司法保障。

        注釋:

        ① 東京地決昭和45·3·14,判時586號41頁。東京高決昭和45·4·13,高民集23卷2號172頁。

        ② 例如文部省認為:“本教科書中‘本土空襲’、‘原子彈爆炸和燒成荒野的廣島’等灰暗的插圖過多,不適合教科書,應當記述戰(zhàn)爭積極的方面”;“本教科書中‘毫無計劃的戰(zhàn)爭’等評價過于片面?!比毡痉▽W館憲法研究所:http://www.jicl.jp/now/jiji/backnumber/1974.html,2010-11-05。

        ③ 東京地判昭和49·7·16判時751號47頁。

        ④ 東京高判昭和61·3·19判時188號1頁。

        ⑤ 東京高判昭和50·12·20判時800號19頁。

        ⑥ 最判昭和57·4·8,民集36巻4號594頁。

        ⑦ 東京高判平成元·6·27,判時1317號36頁,丹野判決。

        ⑧ 一審:1989年10月3日,東京地方法院,

        ⑨ 最判平成9·8·29民集51卷7號2021頁。

        ⑩ 最大判平成5·3·16,民集第47卷5號3483頁。

        [1] [日]高橋和之,長谷部恭男,石川健治.《憲法判例百選》(第5版)[M].別冊ジュリストNo186.有婓閣,2007年.

        [2] [EB/OL].http://ja.wikipedia.org/wiki/%E8%A5%BF%E5%B1%B1%E4%BA%8B%E4%BB%B6,Wikipedia百科事典,2010-11-17.

        [3] [日]合田月美,伊藤一郎.‘日美密約、歷史歪曲是國民的損失…’吉野哽咽[N].每日新聞2009-12-02.

        [4] 張千帆.日本憲法為何‘沒牙’[N].新京報2009-09-05(6).

        TheLegalBoundaryofJapaneseFreedomofPress

        WeiXiao-yang

        (Politics and Law School of the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Freedom of press is a fundamental right generally protected by the constitutions of nearly all countries, subject to two major legal limitations, prior restraint and state secrecy. Although the Japanese courts confirm in principle of the importance of freedom of press, they are rather cautious in concrete cases. As a resul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s authorized to exercise broad discretion in conformity with public interest.

        freedom of press; editorial freedom; prior restraint; state secrets; constitutional litigations

        1002—6274(2012)06—078—06

        DF49

        A

        魏曉陽(1971-),女,山西太原人,史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憲法、傳媒法。

        (責任編輯:唐艷秋)

        猜你喜歡
        最高法院西山輿論監(jiān)督
        安奇奇與小cool龍(本季最終回)
        安奇奇與小cool龍(第五回)
        探索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破”“立”之道
        傳媒評論(2019年9期)2019-11-16 09:25:38
        輿論監(jiān)督報道要注重“建設性”
        傳媒評論(2019年12期)2019-08-24 07:55:14
        輿論監(jiān)督報道如何促成更多“解決”
        傳媒評論(2019年10期)2019-06-05 09:26:00
        觀西山
        學生天地(2018年36期)2019-01-28 08:13:36
        加拿大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釋:普通法方法的勝利
        法律方法(2018年1期)2018-08-29 01:12:44
        西山閑筆
        華人時刊(2017年15期)2017-10-16 01:22:25
        秘魯最高法院維持對前總統(tǒng)藤森原判
        人民周刊(2016年10期)2016-06-02 15:34:22
        “見怪要怪”:輿論監(jiān)督報道的切入點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4
        久久久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精品国产av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图片 |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色戒| 2021国产成人精品国产| 日韩在线精品视频观看| 中文字幕一区久久精品| 亚洲妇女自偷自偷图片| 中文在线天堂网www|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av首页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ⅴ精品网站婷婷| 亚洲中文字幕第15页| 中文字幕中文有码在线| 中文字幕美人妻亅u乚一596|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青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入口|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馬与人黃色毛片一部|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在线| 青青河边草免费在线看的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色婷婷| 成人自拍一二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免| 很黄很色很污18禁免费| 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 天天中文字幕av天天爽| 亚洲熟女少妇一区二区三区青久久|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正在播放国产多p交换视频| 国产女主播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人妻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影院|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乱子伦| 日韩欧美第一页| 久久2020精品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