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汐
(新橋醫(yī)院手術室,重慶 400037)
術中采用俯臥位是發(fā)生并發(fā)癥風險較高的體位,而以頭面部發(fā)生皮膚壓力性潰瘍及眼部并發(fā)癥為多和嚴重,全麻插管后擺放俯臥位時如何減少和避免出現并發(fā)癥一直是手術室探討的一個問題。有文獻報道,患者的頭面部容易因長時間手術操作用力、頭部重力作用及頭架墊托不合理而造成患者的頭面部的支撐點受壓皮膚的損傷[1]。由于術中體位擺放不當或忽視對眼部的保護,可造成術后患者視力損傷甚至失明的嚴重并發(fā)癥;俯臥位時患者頭部接觸馬蹄形、U形頭架的位置不當是導致眼部并發(fā)癥的危險因素之一[2]。我院手術室對全麻插管后手術患者術中采取俯臥位頭面部三點擺放法,預防頭面部并發(fā)癥,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2008年7月至2008年8月,共82例在全麻下采用俯臥位行頸椎或腰椎手術。男46例、女36例,手術方式有椎管減壓椎間盤摘除術,椎弓根釘固定術,頸椎間盤置換術。手術平均時間4~6h。軀干部位均以相同的軟墊按手術要求固定好,根據頭面部擺放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1.2.1 分組
采用隨機數字法將患者進行分組,對82例全麻插管后擺放俯臥位進行手術的患者分為觀察組42例(頭面部三點擺放);對照組40例(頭面部U形頭托擺放)。
1.2.2 觀察組方法
使用馬蹄形頭架,擺放頭面部時分別用三塊棉墊折疊成邊長5cm的方形小墊子,分別置于額部及兩側面頰部,注意避開顴弓部,放置平整,擺放完后要可以看到眼眶周圍完全空出未受壓 。
1.2.3 對照組方法
使用常規(guī)頭面部U形頭托擺放,使患者口鼻位于U形頭托的空隙處,前額及兩顴側部為支撐置于U形頭托上。
觀察前額、兩側顴骨、兩側眼眶周緣骨突處皮膚受壓程度,如皮膚潮紅、發(fā)紺、淤血、出現水泡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42例患者無1例發(fā)生皮膚壓紅及眼部并發(fā)癥發(fā)生。
40例患者發(fā)生皮膚壓紅3例及眼部并發(fā)癥1例。
3.1 頭面部三點擺放法充分保護前額、兩側顴骨、兩側眼眶周緣骨突處皮膚。兩種方法中,支撐物與面部的接觸面積無明顯差異,卻因支撐物與面部接觸位置不同而至局部組織承受的壓力不同。頭面部U形頭托擺放法中承受壓力最強的部位為軟組織較薄弱的兩顴側部,可能出現局部壓力過大,造成皮膚損傷;頭面部三點擺放法以雙側面頰為支撐,以較豐厚的軟組織緩沖壓力,并保持支撐物與皮膚的最大接觸面積以分散壓力,避免皮膚壓傷。
3.2 頭面部三點擺放法完善保護眼部及眼周部,避免因體位擺放所致的眼部并發(fā)癥。頭面部U形頭托擺法放只能應患者面部的寬窄度進行調整,無法完全契合患者個體面部輪廓,可能導致體位擺放不穩(wěn)固,或不能完全避免眼部及眼周部受壓,出現眼部并發(fā)癥;頭面部三點擺放法完全根據患者面部輪廓進行擺放,使三處受力點切實作用于準確位置,明確空置眼部及眼周部,避免體位所致眼部并發(fā)癥。
3.3 頭面部三點擺放法便于保證手術全程的體位安全。脊柱手術,尤其是頸胸椎手術時,手術操作可能致頭面部體位擺放移位,頭面部U形頭托擺放法在手術過程中無法觀測移位,只能由U形頭托下方觸摸判斷面部位置,憑經驗對體位進行矯正;頭面部三點擺放法在術中可由左右兩側明確觀測并觸摸檢查眼部及眼周部,方便術中隨時調整矯正擺放位置。
根據兩種面部體位擺放方法的比較,可以得出結論:位體位頭面部三點擺放法較頭面部U形頭托擺放法更加安全高效。
[1]劉善紅,朱金早,黃錦聯,等.改良式頭架在插管全麻脊柱后入路手術病人中的應用[J].河北醫(yī)學,2008,14(6):711-712.
[2]王菲,段立靜.俯臥位脊柱手術患者眼部并發(fā)癥的預防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6,21(2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