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玉萍
云南省文山州硯山縣第一人民醫(yī)院,云南 硯山 663100
乳腺增生為育齡婦女常見病,近年來筆者運用自擬乳癖湯治療112例乳腺增生患者,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本組112例,為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門診患者,年齡20~50歲,平均35歲;病程小于6個月者32例,6個月至2年者52例,大于2年者28例;單側發(fā)病29例,雙側發(fā)病83例;乳腺囊性增生46例,單純性增生癥66例。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乳房腫塊、乳房脹痛,疼痛與月經周期有關,經前或生氣后疼痛加重。全部患者均經彩超檢查,明確診斷。
均用自擬方乳癖湯治療,其處方為:當歸15g、炒柴胡15g、白芍15g、天冬15g、郁金15g、香附15g、青皮15g、橘核15g、淫羊藿12g、山慈菇15g、炒麥芽20g、半枝蓮20g、乳香10g、沒藥10g、茯苓15g、甘草6g,經前乳房脹痛明顯者加元胡15g、佛手12g、川楝子15g、枳殼12g;血瘀痰凝加三棱10g、莪術10g、蘇木12g;腎氣虛加枸杞15g、兔絲子15g、巴戟天15g;病程較長,腫塊較韌加昆布15g、牡蠣15g。每日1劑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在月經干凈后第7天開始服藥,連服10天。1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經3個月經周期治療后評定療效。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乳房脹痛消失,彩超檢查腫塊消失,停藥后3個月無復發(fā);好轉:乳房脹痛消失或明顯減輕,彩超檢查腫塊最大直徑縮小1/2以上;無效:治療后乳房脹痛無緩解,彩超檢查腫塊不縮小,甚至反而增大變硬。
治療結果:本組112例,治愈59例,占52.68%;好轉48例,占42.86%;無效5例,占 4.46%,總有效率95.54%。
患者李某女性,35歲,2011年1月初診,患乳腺增生4年,雙側乳房脹痛,經前加重,經后稍減。觸診可見右乳房外上象限有直徑2~3cm大小片狀塊物2塊,左乳房外上象限有直徑2~3cm大小片狀塊物1塊,質地韌而不堅,推之可移,不與皮膚粘連,皮色正常,有壓痛,納差,煩躁,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經彩超檢查,診斷為乳腺增生。證屬肝郁腎虛、氣滯血瘀痰凝。治則:疏肝化痰散結、補腎理氣活血化瘀。處方:當歸15g、炒柴胡15g、白芍15g、天冬15g、郁金15g、香附15g、青皮15g、橘核15g、淫羊藿12g、山慈菇15g、炒麥芽20g、半枝蓮20g、乳香10g、沒藥10g、茯苓15g、昆布15g、牡蠣15g、元胡2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經凈后第7天開始服藥,連服10天。至下次月經來潮干凈后5天復診時腫塊縮小近1/2,乳房脹痛、納差、煩躁明顯減輕。予原方化裁再服2個療程,乳房腫塊消失,乳痛、納差、煩躁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fā)。
乳腺增生屬中醫(yī)“乳癖”范疇,乳房的生長發(fā)育和分泌功能與臟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是密切相關的,同時又與經、帶、胎、產之間相互聯(lián)系。因此乳腺增生病雖然是一個局部病變,但其發(fā)生根源多為全身臟腑功能失調。本病以腎虛肝郁脾虛、濕痰瘀互阻為基本病機,肝氣郁滯、瘀血內生、脾失健運、水濕不化,瘀血、水濕、痰濁結滯乳中而發(fā)為乳房包塊。乳癖湯中炒柴胡、香附、郁金、青皮、橘核疏肝理氣;炒麥芽、茯苓健脾開胃滲濕;牡蠣、昆布化痰軟堅散結;乳香、沒藥、半枝蓮、山慈菇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散結;當歸、白芍、天冬養(yǎng)血斂陰、柔肝止痛;淫羊藿補腎填精、調補沖任;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即調整了肝脾腎功能失調的全身因素,又消除了氣滯、血瘀、痰凝的局部病理變化,標本兼治,整體與局部并重,療效顯著,且無不良毒副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