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艷麗 蘇秀文
(長春市中醫(yī)院內(nèi)科,吉林 長春 130022)
慢性腎炎(即慢性腎小球腎炎)是一種常見的腎臟疾病,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壓、水腫為基本臨床表現(xiàn),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遷延,緩慢進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最終將發(fā)展為慢性腎衰竭,是一種常見而難治的慢性腎臟疾患?,F(xiàn)代醫(yī)學對慢性腎炎的治療手段欠缺,尚無特效的治療藥物。我科采用中藥飲片結合西藥治療取得了較好療效。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的住院患者,共84例,早期多有乏力、納差,水腫時有時無,頭暈頭痛;嚴重時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甚至消化道出血等??捎胁煌潭鹊乃[、高血壓、眼底改變等表現(xiàn)。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誘發(fā)急性發(fā)作,短期內(nèi)病情惡化,出現(xiàn)大量蛋白尿、肉眼血尿、明顯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惡化。符合中醫(yī)癥候氣陰兩虛型辯證標準:面色無華,身倦乏力,腰酸痛,手足心熱,口干飲水不多,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弱或細數(shù)〔1〕。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4例,其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52~65(平均58.8)歲,病程1.5~10年;對照組40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50~68(平均57.3)歲,病程2~9.5年。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嚴重程度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1)對照組:采用西醫(yī)治療常規(guī)方法,包括飲食療法、控制感染、降壓、降脂、調節(jié)水、電解質及酸堿失衡等,同時給予雙嘧達莫(潘生丁)100 mg,3次/d口服,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藥物。(2)治療組:在原有西醫(y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自擬補腎湯,連用2 w為1個療程,共用1~2個療程。藥物組成:生地30 g、熟地30 g、川斷25 g、寄生25 g、杜仲 20 g、制山甲 5 ~10 g、沒藥 10 g、牛膝 15 g、白術 15 g、黃芪30 g。臨證加減:血尿明顯者,加白茅根;水腫明顯者,加西瓜皮,茯苓皮,黃瓜片;頭暈明顯者,加天麻、鉤藤;腹脹、大便不爽者,加厚樸、蒼術、生苡仁;兼風熱者,加金銀花、連翹、土茯苓;腰痛明顯者,加細辛、巴戟天。
1.2.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1992年中華內(nèi)科雜志編委會“黃山會議”慢性腎炎療效標準〔2〕及1996年衛(wèi)生部頒發(fā)的《中藥新藥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緩解:尿蛋白定量<0.4 g/24 h,尿鏡檢紅細胞<2個/高倍視野,腎功能正常,癥狀、體征消失。(2)有效:尿蛋白檢查持續(xù)減少比治療前下降50%以上,腎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癥狀、體征有所改善。(3)無效:達不到有效標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行χ2檢驗。
治療組緩解14例(31.8%),有效20例(45.5%),無效10例(22.7%),總有效率77.3%。對照組緩解5例(12.5%),有效15例(37.5%),無效20例(50.0%),總有效率50.0%。兩組間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各種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類型的雙側腎小球彌漫性或局灶性炎癥改變,多見于男性,可由多種原因引發(fā),隨病情進行性進展,最終進入終末期腎衰竭。因此,如何防止或延緩慢性腎炎腎功能減退,改善或緩解臨床癥狀是當今醫(yī)學界研究的一大課題。盡管醫(yī)學界對其發(fā)病機制的研究有了很大進展,治療措施有了進一步改進,但仍缺乏特效療法。一般不主張使用激素。近年來的研究證實,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具有消除尿蛋白、保護腎功能、降低血壓等方面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根據(jù)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和現(xiàn)代中藥研究成果,結合慢性腎炎的發(fā)病機制,聯(lián)合應用中藥湯劑補腎湯治療慢性腎炎,取得了很好療效。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腎炎屬“水腫”、“血淋”、“腰痛”、“虛勞”之范疇,其病因不外緣感外邪,直中傷腎;抑或素稟不足、七情內(nèi)傷、勞倦過度、飲食失宜、誤治誤傷,窮及于腎。病機則總屬本虛標實,本虛涉及肺、脾、腎之不同,三者之虛成為病機關鍵之所在,肺氣虛則不能通調水道,失于宣降,水道不通;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水濕,水濕內(nèi)停;腎氣虛,腎失氣化,則不能職司開闔;均至水津代謝紊亂,日久腎精虧耗,陰血不足,而致血行不暢,淤血內(nèi)生。故本病所見水濕、濕熱、瘀血、濕濁之屬,皆為因虛致實〔3〕。故采用補氣滋陰,益腎添精為治法,采用自擬補腎湯治療取得滿意療效。方中熟地、川斷、桑寄生、杜仲等補腎養(yǎng)血,益精填髓;生地滋陰補腎,涼血通便;沒藥、牛膝、制山甲等活血止痛,引血下行;黃芪、白術等補肺脾之氣,健脾祛濕。諸藥合用,共奏扶正祛邪之功,使水濕祛、正氣復、血脈通,以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健脾補腎藥可提高人體細胞免疫水平,活血化瘀藥可以提高腎血流量,改善腎微循環(huán)和高凝狀態(tài)〔4〕,從而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提高療效。
1 黃 彬.內(nèi)科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技巧〔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5:387-90,392-3.
2 王海燕,鄭法雷,劉玉春,等.原發(fā)性腎小球疾病分型與治療及診斷標準專題座談會紀要〔J〕.中華內(nèi)科雜志,1993;32(2):131-4.
3 黃永生.中醫(yī)內(nèi)科教學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254-5.
4 鐘 建,何立群,丁小強,等.146例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臨床分析及相關生化指標研究〔J〕.中醫(yī)雜志,2006;47(5):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