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菊
(重慶市中醫(yī)院,重慶 400021)
中暑是由于酷暑高溫所引起的急性病變,以頭暈、口渴、汗出、心慌,四肢無力,甚至高熱、神昏,抽搐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本癥多因天暑地熱,在烈日下或高溫車間工作,或長途步行,感受暑熱致邪熱內(nèi)蘊、清竅閉塞,升降失序,氣化失常,導致陰陽和氣血失和而發(fā)。輕癥及時治療,便可恢復,重癥來勢兇險,變化迅速,甚至危及生命,須在治療同時加強病情觀察,對癥施護。
選取重慶市中醫(yī)院2010年7至8月收治的6例中暑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齡16~60歲,平均40.04歲;從事建筑工作4例,交通運輸2例;輕癥5例,重癥1例。本組6例經(jīng)積極搶救治療及對癥護理全部康復出院。
2.1 輕癥護理輕癥患者多癥見胸悶、頭暈、頭痛,發(fā)熱、面色潮紅,心悸,惡心,口渴,大汗出,四肢乏力,或皮膚灼熱,脈洪數(shù),苔薄黃。治宜清熱解暑、益氣生津。將患者迅速轉(zhuǎn)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病室溫度20~25℃,保持安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以素食為好,可給涼飲料,如冰西瓜,綠豆湯,涼淡鹽水頻飲,以清熱解暑。可在夾脊、兩脅、肘窩、幗窩等部位用刮痧、擠擰和按摩療法,以使穢濁之氣由里而出,使全身氣血暢通。湯藥宜涼服。
2.2 重癥護理重癥患者多癥見頭暈、頭痛,惡心嘔吐,面色蒼白,皮膚濕冷,甚則壯熱無汗,昏厥,抽搐,脈細弱,苔薄黃。治宜救陰回陽固脫。迅速將患者轉(zhuǎn)移到有空調(diào)的搶救室。惡心嘔吐者平臥位,頭偏向一側,及時將嘔吐物或分泌物清除干凈,防氣道阻塞而窒息。
暈厥者:(1)專人守護,給予靜脈滴注,備齊急救用品,有呼吸困難,紫紺者,應及時吸氧;(2)指掐或針刺人中,勞宮穴;(3)三棱針針刺人中、十宣、曲澤、委中使之出血。高熱者需物理降溫:(1)給予冰袋冷敷頭部、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并給予酒精檫拭,檫拭時加強按摩,以促進氣血運行;(2)冰鹽水灌腸,以通腑散熱;(3)針刺大椎,曲池,合谷等穴;(4)予發(fā)汗降溫藥,如柴胡、金銀花、黃芩、大青葉等煎湯飲,也可給以氯丙嗪或地塞米松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靜滴,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和神志變化,防體溫驟降或降溫出汗多引起虛脫,體溫降至38℃時,應停止各種降溫措施,檫干皮膚,靜臥休息?;颊叱霈F(xiàn)抽搐癥狀時,應給予鎮(zhèn)靜劑注射[1]。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者用石膏、荊芥熬制的溫水檫浴,用熱毛巾敷關元、氣海穴。湯藥宜涼服,神昏者可鼻飼給藥。做好家屬或陪伴者的工作,不要驚慌失措,密切和醫(yī)務人員配合。
中暑是物理因素性疾病,重在預防,健康宣教、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尤為重要。囑患者:(1)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天氣炎熱時,應注意休息,盡量在早晚涼爽時勞動;(2)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膩、辛辣、煙酒之品,注意水分的攝入;(3)做好個人防護,如在烈日下工作注意防曬,保持環(huán)境的通風;在濕熱環(huán)境中宜穿寬松、透氣及淺色衣服,或備好防暑飲料和藥品;出現(xiàn)頭暈、乏力、惡心等中暑先兆時,應停止勞動,立即到陰涼通風處休息,服用清涼飲料和祛暑藥,避免發(fā)展為重癥。
[1]尤黎明.內(nèi)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