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琪
吉林省松原市中醫(yī)院藥劑科,吉林 松原 138001
淺談中藥煎煮基本原則及服藥方法
高云琪
吉林省松原市中醫(yī)院藥劑科,吉林 松原 138001
煎藥是中藥湯劑在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中藥煎煮及服藥方法對藥物的療效有重要的影響,直接關(guān)系到臨床效果。作為在醫(yī)院從事基層藥學工作的人員,結(jié)合實際情況,就如何做好煎藥工作,尋求比較有操作性的質(zhì)量標準。
中藥質(zhì)量;中藥炮制;服藥方法
1.1 煎藥人員要求煎藥人員應具備一定的中藥專業(yè)知識,具有對患者高度負責的精神,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心,嚴格遵守煎藥操作規(guī)程。
1.2 煎藥器具的選擇對中藥湯劑的煎煮質(zhì)量有比較大影響的是煎煮器具。我們一般認為中藥煎煮容器最好的為砂鍋。這是因為砂鍋與中藥之間一般不會發(fā)生相應的化學反應[1],而且砂鍋具有水分蒸發(fā)小,熱力緩和,鍋周保溫性強,導熱均勻的優(yōu)點。目前常見的煎煮器具還有玻璃煎器、不銹鋼鍋、銅質(zhì)器皿等。然而必須注意的是,這類器具能與中藥中的多種成分發(fā)生化學反應而影響湯劑的質(zhì)量。
1.3 水源的選擇水源有鄉(xiāng)村與城市的區(qū)分,鄉(xiāng)村應盡量選取質(zhì)地純正的泉水或井水,自來水應先沉淀后再取用。最好選用純凈水,并應選用冷水。
1.4 煎藥用水量的控制加水量的控制常用的有3種方法[2]:(1)將飲片置煎鍋內(nèi),加水至超過藥物表面3~5cm為度,第二煎可超過藥渣表面1~2cm;(2)按每克中藥加水約10ml計算,然后按總藥量計算總加水量,將其中70%用于第一煎,余下的30%留作第二煎;(3)根據(jù)中藥的吸水性大小、煎藥時間長短、水分蒸發(fā)的多少以及所需藥液的多少來具體掌握加水量。
1.5 煎煮次數(shù)一般藥物煎煮2次,補益藥或質(zhì)地堅硬的藥物可煎3次。
1.6 加熱源的選擇選擇適當?shù)募訜嵩?,要注意武火、文火時機的更迭,若煎煮的持續(xù)時間長,需有專人看守。城市家庭多選用液化氣、天然氣作為燃燒源取熱,缺點是文火不易把握,調(diào)節(jié)煎煮時更需有專人看守,否則湯劑難盡如人意。到于電加熱的方式,多用于藥店,用煎煮機煎藥。[3]
1.7 煎煮火候和時間根據(jù)各類藥劑的不同特點應用不同的火候和時間,可最大程度地煎出有效成分和保留有效成分。解表藥應用武火速煎,頭煎煮沸后煎10~15min,二煎煮沸后10min。一般藥應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武火交叉煎煮。頭煎煮沸后20~25min,二煎煮沸后15~20min。滋補調(diào)理藥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煎,使藥汁濃厚,藥力持久。頭煎煮沸后30~35min,二煎煮沸后20~25min,如需三煎,煮沸后15min。
2.1 煎藥前是否要清洗部分患者認為中藥不衛(wèi)生,用清水洗后再浸泡、煎煮。這是錯誤的。因中藥中有很多藥是粉末的,會被洗掉。還有中藥飲片中的水溶性成分在洗的過程中會與水一起流失掉。因此煎煮前不要清洗,否則有效成分將有所損失,影響中藥療效[4]。
2.2 浸泡煎藥前中藥飲片一定要浸泡,因為中藥大多數(shù)是植物類干品,有一定的體積和厚度。因此,在煎煮前必須用冷水在室溫下浸泡,使中藥飲片濕潤變軟,細胞膨脹,產(chǎn)生一定的滲透壓,使有效成分滲透擴散到細胞組織外部的水中,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但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引起藥物有效成分酶解或藥品的霉敗。
2.3 兒科用藥煎煮注意小兒內(nèi)服藥要求少而濃,以便喂服。頭煎、二煎藥液合并靜置澄清,取上清液再加熱濃縮至合適量。
2.4 外用藥的煎煮外用熏洗藥一般用藥量大,且多含藥性猛烈或毒性的中藥,煎煮時加水量要適當增加,采用武火、文火交替煎煮,煎出液要比內(nèi)服藥多2~3倍。
需特殊處理藥物按常規(guī)難于煎煮、煎透,必須采用特殊的煎法,以保證湯劑的質(zhì)量。礦石、貝殼、角甲類、有毒性藥物均需先煎,以增加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或降低藥物的毒性,增加安全性和有效性。一般礦石、貝殼、角甲類要打碎成顆粒或粗粉先煎至少30min,附生絨毛的藥劑,為避免絨毛脫落混入藥液刺激咽喉引起咳嗽也要包煎[6]。
毒性、烈性中藥除了先煎外,煎藥器具使用后應反復擦洗,必要時煮過后再用,以免毒性、串味、串色而影響藥物療效和煎劑質(zhì)量。
中藥的服用方法也很有講究,主要是根據(jù)患者的病情來確定。中藥湯劑的服用一般要遵循一定的時間和方式。
適時服藥能降低不良反應,《湯液本草》中記載:“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所謂食前食后蓋有義在其中也。”可見服藥與進食需間隔一段時間。這說明服藥的時間和患病部位相關(guān)。同時,服藥時間還要結(jié)合病情需要和藥物特性。為了充分發(fā)揮藥液對胃腸道的局部作用,同時避免食物對某些藥液吸收的干擾,使藥力速達病所,一般湯劑大多在飯前服用,另瀉下藥、通便藥及作用于四肢血脈的藥,宜空腹時服,利于藥物迅速進入腸內(nèi),并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fā)揮藥效[7]。
一般危重病患者或病在下焦患者需頓服、急服。對于病在上焦,胃氣不和,嘔吐或妊娠惡阻或年高體虛不能耐受藥力者適宜徐徐溫服。
中藥煎出的有效成分,在服用后易吸收,作用較快,并可靈活加減使用,只有掌握煎煮中藥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嚴格遵循醫(yī)囑,才能使藥物在體內(nèi)發(fā)揮更好的作用。煎中藥時需要選擇合適的器皿,掌握浸泡中藥的時間、水量和火候,避免產(chǎn)生毒性和不良反應。應重視注意事項,以免影響療效。
[1] 溫方貴.煎煮中藥應注意的事項[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2,21(3).
[2]鄭璽.如何正確煎煮中藥[J].醫(yī)藥與保健,2008,16(2).
[3] 黃文珍.淺談科學煎煮對提高中藥湯劑療效的作用[J].求醫(yī)問藥,2011,9(12).
[4] 盧柏震.淺談中藥質(zhì)量[J].中草藥,2004,35(7).
[5] 孫彩華,錢松洋.中藥湯劑的煎煮方法[J].中國藥業(yè),2007,16(20).
[6] 朱道勤,雷超,等.談中藥湯劑的服用方法[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10(28).
R283.6
A
1007-8517(2012)15-0058-01
20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