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軍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二中醫(yī)院,463000)
呃逆是一種臨床常見癥狀,正常人也可發(fā)生,多由飽餐、受風、精神緊張后發(fā)生,但為時短暫,而頑固性呃逆持續(xù)不緩解,多伴器質性疾病存在。近年來我們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頑固性呃逆62例,獲效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62例均為本院門診及住院患者,男42例,女20例;年齡最小者34歲,最大者84歲;病程最短者3天,最長者2個月。伴大葉性肺炎10例,肺癌5例,胃癌9例,肝癌7例,腦梗死10例,腦出血5例,糖尿病9例,病因不明者7例。
中藥治療:丁香柿蒂湯加味。處方如下:丁香6g,柿蒂12g,高良姜5g,陳皮12g,姜半夏12g,炙甘草6g。隨證加減:胃寒者加吳茱萸8g;胃熱者加生石灰30g,竹茹15g;肝郁者加枳殼10g,郁金12g;氣虛者加人參10g,黃芪20g。每日1劑,水煎服。5劑為1個療程。西醫(yī)治療:取患者雙側內關穴,雙側足三里穴,常規(guī)穴位消毒后,用5ml注射器抽取山莨菪堿注射液10mg,維生素B6注射液200mg,分別平均注入雙側內關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療效標準:痊愈:呃逆癥狀完全消失,停藥后2周以上不復發(fā)。有效:呃逆癥狀明顯減輕。無效:呃逆癥狀無改善。
結果:本組患者經(jīng)1~3個療程治療后,痊愈41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8%。
患者,男,64歲,2011年10月20日以“右側肢體不遂1個月余伴呃逆10天”就診。入院時癥見:右側肢體不遂,活動無力,呃逆不止,聲音洪亮,口臭煩渴,小便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滑數(shù)。查體:T 37℃,BP 160/90mmHg,右側上下肢肌力2級,反射亢進。顱腦CT檢查診斷為腦梗死。中醫(yī)辨證為胃熱內盛,治則為清熱降逆。中藥處方:丁香6g,柿蒂12g,高良姜5g,陳皮12g,姜半夏12g,炙甘草6g,石膏30g,竹茹15g。每日1劑,水煎服。西藥采用上述方法行雙側內關穴、足三里穴穴位注射,每日1次。經(jīng)治療患者當晚呃逆次數(shù)明顯減少,次日呃逆完全停止。停止穴位注射,單獨服中藥5劑,呃逆未再復發(fā)。病人臨床痊愈出院。
西醫(yī)學認為,呃逆是由于多種原因使膈神經(jīng)受到刺激導致膈肌痙攣,從而引起呼吸肌收縮,在收縮終了時聲帶突然關閉發(fā)出聲音,是一種令人難以自制的癥狀。正常人多在飽餐、飲酒、受涼、精神緊張后發(fā)生,會很快緩解。危重病人發(fā)生呃逆常提示病情加重,預后不良,有器質性疾病的病人發(fā)生呃逆常比較頑固,不易控制,治療比較棘手,并影響飲食與睡眠,給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呃逆中醫(yī)又叫“噦”或“噦逆”,其發(fā)病機理是由于胃氣上逆動膈所致。引起胃失和降的原因則有寒氣客胃、胃火上逆、氣郁痰阻及氣血虧虛等。根據(jù)“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治療當和胃降逆、理氣止呃。中藥基本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溫中散寒;陳皮、半夏理氣化痰;炙甘草調和眾藥。配合辨證施治,隨證加減,標本同治,使胃降呃止,病情向愈。西藥山莨菪堿注射液能緩解膈肌痙攣,維生素B6注射液具有營養(yǎng)神經(jīng)的作用,穴位注射能使藥物在穴位內緩慢吸收并通過經(jīng)絡作用直達病所,持續(xù)發(fā)揮作用,共奏降逆止呃之功。
綜上所述,中藥配合西藥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作用強,見效快,作用持久,不易復發(fā),且無明顯不良反應,運用方便,費用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