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程
(吉林省結核病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500)
脊脊柱結核是一種慢性病,病程較長,患者及家屬易產生焦慮、急躁的情緒,應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幫助其了解病因、病理過程,講解手術及麻醉方法,術后注意事項,出院后必須配合治療,促進康復。向患者強調維持脊柱平直的重要性,協(xié)助患者翻身時應指導患者雙手抱胸前,雙腿屈曲,然后幫助其翻身成側臥位,始終保持頸部的自然中立位[1]。本院綜合外科2009年~2011年對30例脊柱結核患者均采取經前路減壓、一期植骨、內固定手術,經精心的治療和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本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2~65歲,平均年齡41.6歲,胸椎結核6例;胸腰段結核8例;腰椎結核16例。其中1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根性刺激癥狀,3例合并不全癱瘓。所有病例均經X線、CT、MRI檢查,術后病理檢查確診。32例均采取抗結核治療及行經前路減壓、一期植骨、內固定手術。
手術均采用氣管插管靜脈復合全麻,根據(jù)脊柱結核節(jié)段不同分別采用經胸、經胸腹膜外、經腹膜后3種入路顯露清除病灶組織,吸出膿液,結扎椎體節(jié)段血管,切除病椎后1/3~1/4及椎間盤組織,清除死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并吸盡后,病灶區(qū)域放置鏈霉素1.0,取髂骨塊、肋骨段或鈦網植骨,鈦鋼板內固定,關閉手術切口,留置負壓引流管。
具體手術過程如下[2]:①前或后路單切口: 手術根據(jù)病變部位選擇一個切口,體位無變化,一次性鋪單消毒,進入病變部位后清除病灶,植骨椎弓根內固定。②前后雙路切口:一般從后路進入,先行跨越病灶上下錐體固定,然后行前路,再次安置體位,二次消毒鋪單,清除病灶、沖洗、局部放入抗結核藥。雙路進入可使內植物固定安全,也減少了前路內固定出血多、操作困難、風險大、固定難以把握等缺點。但雙切口也因再次擺體位、鋪單等造成手術時間延長和二次創(chuàng)傷,增加手術危險。
通過對患者圍手術期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護理,30例患者傷口Ⅰ期愈合,無并發(fā)癥發(fā)生,無瘺道形成,均痊愈出院。隨訪6~21個月,均無結核復發(fā),神經功能按照Frankel分級,30例得到改善,術中出現(xiàn)心搏驟停1例,搶救成功,其余患者均安全度過圍術期,切口愈合好,病椎疼痛明顯減輕。
①以滲出為主的病變脊柱結核炎癥早期,細菌量大,毒力強。病灶表現(xiàn)為漿液性或纖維性炎癥。此時臨床癥狀較明顯,可有發(fā)熱、關節(jié)疼痛、腫脹、膿腫急劇增大等[3]。②以增殖為主的病變結核桿菌入侵后引起機體內中性粒細胞浸潤,以后即由主要來源于血液中單核細胞的巨噬細胞所取代,吞噬和殺滅結核桿菌。在骨髓的結核病灶區(qū)內的骨小梁逐漸被吸收、侵蝕,并被結核性肉芽組織替代,而無死骨形成。以增殖為主的病變,因機體抵抗力較強,對結核菌產生了一定的免疫力,因此臨床反應較輕,患者一般狀況較好[4]。③以變性壞死為主的病變在結核桿菌數(shù)量多、毒力強、機體抵抗力低或變態(tài)反應強烈的情況下,上述滲出性病變或增殖性病變均可繼發(fā)為干酪壞死性病變。干酪樣壞死物的液化及軟組織炎癥滲出物和死骨渣等,在骨旁及周圍軟組織內形成結核性膿腫,即所謂的冷膿腫或寒性膿腫。膿腫的形成使干酪壞死物得以排出,但同時也造成結核桿菌在體內蔓延擴散。全身癥狀:起病緩慢,有低熱、盜汗、疲倦,消瘦、食欲不振與貧血等全身癥狀;兒童可出現(xiàn)夜間哭鬧,不愿活動[2]。局部癥狀:a.疼痛是最先出現(xiàn)的癥狀:b.活動受限;c.畸形;d.叩擊痛;e.寒性膿腫與竇道;f.脊髓受壓癥狀。
脊柱手術俯臥位較多,應根據(jù)不同切口入路安置相應體位。安置單切口和雙切口入路者俯臥位,由2名醫(yī)師于近身側抱起患者,護士把體位架放于手術床上,協(xié)助醫(yī)師順時針安置患者臥于體位架上,按身高調好頭架、頭圈位置,注意患者眼部、乳房、生殖器勿受壓,在患者易出現(xiàn)壓瘡部位涂抹液狀石蠟[3]。開胸入路者要相應側臥位或身體后傾45°,放腋下墊,雙腿間用海綿墊隔開,臀和肩用固定架固定上肢伸出,置于托手架固定。低位下頸前方入路者仰臥位,頭左偏,肩胛骨下墊高。頸椎前方入路聯(lián)合劈開胸骨柄,患者背下用薄墊墊起。
結核病是一種慢性疾病,病程緩慢,治療持續(xù)時間較長?;颊唛L期臥床及治療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5]。或對疾病失去治愈信心,對生活失去熱情甚至消極低沉。護士應耐心與患者交流,評估患者的應激感,認知評價及應對方式,并應耐心介紹患者的病情,獲得患者的信任,同時可邀請一些治療效果顯著的患者現(xiàn)身說法,提高患者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6]。脊柱結核發(fā)病率高主要與其負重大、勞損機會多等因素有關,從病理變化上分中心型病灶與邊緣性病灶兩種。前者病變位于椎體中心部,以骨質破壞為主,椎體易被壓縮成楔狀,早期椎間隙無明顯變化,多見于12歲以下兒童。后者是椎間盤受侵犯而壞死,早期椎間隙變窄、疼痛、肌肉痙攣,繼而出現(xiàn)成角畸形、寒性膿腫,重者可出現(xiàn)偏癱。
目前,脊柱結核患者多為中老年人,患者因病程較長、體質較弱,多伴有營養(yǎng)不良、貧血、免疫力低下及其他慢性疾病。同時脊柱結核外科治療包括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內固定術,手術多需全身麻醉,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時間較長,出血較多。因此,需要在術前、術后護理中應注意相關問題。手術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不僅取決于手術本身的成功,手術前后的準備與護理是否完善,都影響手術成敗,因此必須引起重視[7]。所有病例無結核復發(fā)及其他并發(fā)癥發(fā)生。30例患者均無內固定松動、移位、斷裂及胸椎塌陷等現(xiàn)象。脊髓及神經根壓迫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術后3~6個月患者ASIA分級由C、D級降至E級12例,B級降至D級18例。護理效果滿意,提高了手術、護理質量并減少圍術期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質量,收到了滿意的護理效果。
[1]曹穎俐,石明蘭,楊曉紅,等.石蠟油體表涂布可減輕俯臥位手術的皮膚壓瘡[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6,23(4):11-13.
[2]楊華明,易濱.現(xiàn)代醫(yī)院消毒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108.
[3]時華鳳.脊柱結核的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23):35-36.
[4]趙繼蓮,李清云.社會支持與應對方式與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分析[J].現(xiàn)代護理,2007,13(19):1787.
[5]黃莉,譚穎,吳爽,等.上胸椎結核并截癱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8):1075.
[6]王艷冬,高煥云,韓玲山.脊椎結核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3,16(10):12-15.
[7]劉建文,宋應超,李振武,等.肩胛下經胸前路病灶清除減壓植骨內固定治療上胸椎結核并截癱[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4,14(1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