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奇 賈小飛 李 靜 指導老師:楊運寬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610075)
煮罐法包括水煮罐法和藥煮罐法兩種,這類方法具有負壓吸附和溫熱兩方面的作用,但目前臨床上罐法的應用以玻璃罐(火力排氣法)為主,很大程度上忽略和限制了傳統(tǒng)罐法的一些優(yōu)點和應用發(fā)展。我們在反復的臨床實踐操作中認識到傳統(tǒng)罐法的一些不足,并對其進行了改進,希望對傳統(tǒng)罐法的療效和發(fā)展有所幫助,也希望與大家交流、學習。
傳統(tǒng)的水煮罐法是將竹罐放于沸水內煮2~3min(一般不宜超過5min),再用筷子或鑷子將竹罐罐口朝下夾出,甩去水液并迅速用折疊消毒濕毛巾捂一下罐口,吸去沸水并降低罐口溫度,然后迅速將竹罐扣在施術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于皮膚約半分鐘使之吸緊。藥煮罐法是先根據病情辨證論治選用相應的藥物,選好的藥物放入布袋在鍋中煮沸一段時間(可根據藥物的種類縮短或延長煎煮時間),接下來的操作與上述水煮罐法操作相同。
煮罐法除了具有吸附形成負壓的作用外,還具備了溫熱、熏蒸等作用。如果溫度控制適度,患者很容易接受。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存在幾方面的問題:①吸附力很小,遠不及火力排氣法。②溫度難以控制。溫度稍低罐不能吸附,溫度稍高患者卻難以忍受,很容易引起局部皮膚燙傷。③現代臨床應用的雙孔藥罐解決了藥液作用的問題但操作相對繁瑣,需要特制的罐。
煮罐閃火法的操作步驟:
1.準備用具:竹罐(罐口直徑約5cm),鑷子,消毒濕毛巾4~5條,酒精燈,打火機,95%酒精棉球,電煮鍋或電飯煲均可,水或配制好的藥液。
2.煮罐方法:將竹罐放在鍋內,加入冷水(藥液),淹沒竹罐為度,煮沸后維持10~20min(如為藥液可根據藥物特性做時間調整)。
3.操作方法:用鑷子將竹罐口朝下從鍋中夾出后,甩去水(藥液)后立刻用冷的消毒濕毛巾捂住罐口保留蒸汽,維持30~40s(實踐操作后均可耐受,也可根據個人耐受程度調整),吸去水液(藥液)并降低罐口溫度。立即用閃火法(火力排氣法)將竹罐扣在施術部位(若罐內水汽易使火焰熄滅,可向罐內輕吹一口氣,然后快速采用閃火法操作)。待溫熱感消失后(溫熱感可維持4~5min)可再從鍋中取罐重復上面的操作,一般重復操作3~4次。起罐后稍等片刻再拭去皮膚表面的藥液。
被施術者均可接受整個操作過程,并陳述罐吸附于體表后,開始2~3min溫熱感呈上升趨勢,隨后溫熱感逐漸下降,但在治療時間內溫熱感可以一直維持。
經筆者改進的這種煮罐閃火法解決了煮罐類方法操作中溫度過高易燙傷的缺點,同時又保留了水液(藥液)蒸汽對患病部位的溫熱作用,并且藥液以蒸汽的形式作用于機體,同時增強治療效果。與現行的煮罐法相比,它操作相對簡便,增加了罐法的可操作性,患者更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