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菲,周海純,黎超明
(1.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2.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體位性低血壓,也稱為直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OH),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在直立時血壓較平臥時血壓下降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可分為原發(fā)性和繼發(fā)性。體位性低血壓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且患病率隨年齡、患心血管病和基礎血壓增高而增高[1]。65歲的老年人約20%在平臥起立時可引起血壓下降,75歲以上者則約30%可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2],嚴重影響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筆者用溫針灸“百會”、“內關”、“足三里”穴治愈了一例體位性低血壓的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56歲。因頭暈1月余,加重5天入院。既往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史。患者于1個月前無明顯誘因突然出現(xiàn)頭暈,并出現(xiàn)摔倒。據(jù)患者描述,自己頭暈時就像有人在后面狠狠的推他,然后就向前沖出去,有什么就會撞到什么,摔倒后癥狀緩解,自己根本控制不住。曾在當?shù)囟嗉裔t(yī)院診治,但仍未找出病因,近幾日發(fā)病越來越頻繁,現(xiàn)在根本不敢自己走路,必須由家人攙扶。入院查體:攙入病房,表情驚恐,神志清楚,語言流利,雙側瞳孔等大同圓,對光反射存在,雙眼各向運動靈活,無中樞性面、舌癱,雙側肢體肌力Ⅴ級,肌張力正常,腱反射對稱,病理征未引出。輔檢:TT 20.9,肌電圖示:雙下肢周圍神經源性損傷肌電圖。CT示:頭CT未見異常。頸C4/5,C5/6,C6/7椎間盤突出。TCD示:基底動脈,雙側椎動脈,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后動脈血流速度正常,頻譜形態(tài)及結構正常。PI指數(shù)正常,未聞及血管雜音。頭MRI未見異常,心電圖未見異常。平臥位血壓120/70mmHg,站立位血壓60/40mmHg。
操作方法:取百會、內關、足三里,穴位局部做常規(guī)消毒后,取直徑約0.30mm、長約40~60mm的毫針針刺,各穴位得氣后施加平補平瀉的手法,使針刺局部產生酸麻脹重的針感并保持5min后,再用約2cm的艾炷插在針柄上點燃,各穴施灸3~5壯,為了防止艾炷脫落,燙傷皮膚,可以在穴區(qū)墊一張硬紙片。每次治療30min,每日2次。結果:患者治療第3天敢獨自在室內步行,第6天可以獨自外出,并無再次發(fā)作,觀察1周后均無再次發(fā)作。
討論:體位性低血壓是指因突然站立時血壓下降,導致腦血流減少,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頭暈、乏力、惡心、視物不清甚或暈厥、跌倒。目前,體位性低血壓的臨床診斷標準并不統(tǒng)一。1996年美國自主神經協(xié)會和美國神經病學學院的標準為:OH為站立至少1min后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歐洲神經病學會(EFNS)關于OH的定義為:站立時或在傾斜臺上頭上傾的3min內,收縮壓下降≥20mmHg或舒張壓下降≥10mmHg。大多數(shù)學者認可這一標準,認為若站立后血壓下降≥20/10mmHg,并持續(xù)1~2min,就有可能發(fā)生腦灌注減少而產生相應的臨床癥狀。并非所有的OH患者均有臨床癥狀,有研究者報道部分OH患者僅有輕微的頭暈或無癥狀。
目前認為與本病相關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年齡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心血管系統(tǒng)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及動脈硬化等因素導致心排出量減少,動脈的順應性降低。從而使得OH在老年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二是疾病因素,多種疾病都可導致OH。常見的病因有:系統(tǒng)性疾病如腎上腺功能不全,脫水等;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帕金森病、多系統(tǒng)萎縮、糖尿病等。第三,就是藥物因素,抗精神病類藥物,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物,降壓藥等均能通過不同途徑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尤其以鈣通道阻滯劑、利尿劑、硝酸酯類等降壓藥引起OH多見。長期服用降壓藥能影響自身的調節(jié)機制,在體位改變時血壓會暫時降低,導致腦血流量減少而出現(xiàn)頭暈等癥狀。所以老年高血壓患者在選藥時應慎重,注意選用不易引起OH的降壓藥。
本病中醫(yī)辨證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或久病致虛,或思勞過度,致氣陰兩虛,精血不足,升舉鼓動無力,髓??仗?,腦失所養(yǎng)而發(fā)病。根據(jù)中醫(yī)學調節(jié)人體氣血陰陽平衡的理論,治當溫補氣血,升陽舉陷,健脾固元。百會位于巔頂,具有醒腦開竅、升陽舉陷、振奮陽氣、疏調臟腑、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腦供血供氧的功能。內關具有養(yǎng)心安神、補益心氣、養(yǎng)心血、通心脈的強心功能。足三里為胃之下合穴,可健脾和胃、扶正培本、補養(yǎng)氣血。諸穴同用,共奏益氣升陽、補元益腦之效,從而改善患者的低血壓狀態(tài),減輕其臨床癥狀,同時能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調理人體氣血陰陽,提高人體免疫力,從根本上改善氣陰兩虛狀態(tài)。針刺時用艾條施灸,使熱力溫和持久,以助提升陽氣。
除去相關的治療外,同時應對患者進行日常生活教育,使患者采取保健預防的措施以避免OH的發(fā)生。如變換體位時動作要緩慢,一旦出現(xiàn)眩暈應立即坐下或躺下;穿緊身彈性襪;適當增加鹽和液體的攝入等。
[1]陳灝珠,默克.老年病手冊[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371-374.
[2]于天超,林萬春,趙立明.血壓調控失常綜合征及其護理[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20(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