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嵐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耳鼻咽喉科,上海 201700)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ary otitis media,SOM)是以傳導性聾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SOM發(fā)病兒童比成人多發(fā),是兒童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SOM病變分為急性、慢性過程。急性SOM多繼發(fā)于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病早期如能得到及時適當治療,則療效較好;如拖延日久則可引發(fā)中耳粘連等,影響聽力。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100例(126耳)急性SOM的兒童,年齡2~15歲。臨床表現:鼻塞、鼻涕數天,鼻涕為白色黏樣或膿涕;突然耳痛,可為持續(xù)性耳痛,也可為抽痛,時斷時續(xù);耳內悶塞感;聽力下降;多數患兒以耳痛就診。經耳內鏡或鼓氣耳鏡檢查,為鼓室積液征,鼓膜完整,呈不同程度充血,鼓膜飽滿或內陷,可見液平或氣泡,活動度受限。鼻部體征:鼻腔黏膜充血,下甲中甲腫大,鼻道可積涕。大齡兒童可作純音聽閥測試,結果顯示均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程度不一,重者可達40 dB左右。因積液量常有變化,故聽閾可有一定波動。聽力損失一般以低頻為主,積液排出后聽力即改善。聲導抗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力型(C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治療組聲導抗檢查:鼓室圖為B型59耳,C型17耳。對照組聲導抗檢查:鼓室圖為B型37耳,C型13耳。
1.2 治療方法 兩組同時給予抗生素治療和鹽酸氨溴索口服。治療組還給予通竅鼻炎顆粒口服和鼻腔噴劑,外貼(迎香穴)及內噴等,噴劑由鵝不食草、白芷、辛夷、冰片等組成。
患者7~14 d復診,作聲阻抗檢查。鼓室圖從B型到C型及從C型到A型為有效,鼓室圖無改變?yōu)闊o效。治療組60例76耳,有效72耳,無效4耳,總有效率94.7%;對照組有效35耳,無效15耳,總有效率70%;用χ2檢驗,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SOM是一種常見耳部疾病,是以中耳積液和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按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SOM發(fā)病早期如能得到及時適當治療,則療效較好,炎性反應如長時間未控制可引發(fā)粘連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甚至膽固醇肉芽或膽脂瘤等。SOM兒童發(fā)病較成人多見,好發(fā)于秋冬春季。幾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SOM的病因及治療方法[1]。
兒童發(fā)病有其特殊性:(1)兒童腺樣體肥大,鼻咽部淋巴組織增生,機械性阻塞咽鼓管;(2)兒童咽鼓管功能障礙,司咽鼓管開閉的肌肉收縮無力,咽鼓管軟骨彈性較差。當鼓室處于負壓狀態(tài)時,咽鼓管軟骨段的管壁容易發(fā)生塌陷,此為兒童SOM發(fā)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學基礎之一;(3)感染也是SOM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來的研究[2]發(fā)現,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yǎng)陽性者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桿菌和肺炎鏈球菌。細菌學和組織學檢查結果以及臨床表明,SOM是中耳的一種輕型或低毒性的細菌感染。冬春季好發(fā)上呼吸道感染和過敏性鼻炎,所以急性SOM好發(fā)于冬春季;(4)兒童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這可能也是小兒SOM發(fā)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積液中有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積液中也曾檢出過細菌的特異性抗體和免疫復合物以及補體系統(tǒng)、溶酶體酶等,提示慢性SOM可能屬一種由抗感染免疫介導的病理過程,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對中耳黏膜的損害(III型變態(tài)反應)可能為慢性SOM的發(fā)病原因之一。臨床發(fā)現,兒童咽鼓管功能障礙大多是因為鼻炎鼻竇炎時大量黏膿性分泌物堵塞咽鼓管鼻腔開口;下鼻甲、中鼻甲肥大或腺樣體肥大壓迫咽鼓管的鼻腔開口;鼻部腺樣體的炎性反應遷延至咽鼓管,引起咽鼓管感染等。
SOM的治療,除了早期及時給予抗生素控制炎性反應、抑制黏液分泌外,改善鼻腔充血腫脹、保持鼻腔及咽鼓管通暢、及時恢復咽鼓管功能、排除鼓室積液等對恢復聽力尤其重要。應采用鼻腔噴劑“速攻”,外貼(刺激迎香穴、擴張鼻腔、打開鼻腔通道)及內噴(靶向性治療鼻炎)。噴劑成分中的鵝不食草有通竅散寒的功能;白芷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辛夷主要成分含有揮發(fā)油,具有通鼻竅的功效,洗必泰有殺菌功效,冰片有通諸竅、散郁火的作用。
綜上所述,鼻部聯合治療兒童急性SOM療效較好。
[1]李希平,戴海江,牟文清.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療現狀和思考[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7,14(8):467-469.
[2]陳凱,張志雄,李澤賢,等.咽鼓管咽口周圍炎癥與分泌性中耳炎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7,15(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