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鑒賞課究竟應(yīng)該怎樣上?具體流程怎樣設(shè)計?重點是什么?深度廣度應(yīng)該怎樣把握?高二年級和高三年級的古詩鑒賞要求能否一樣……在聽了許多高二老師的古詩鑒賞課后,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關(guān)鍵詞】古詩鑒賞;教學重點;關(guān)鍵點
一位老師講讀《長安晚秋》時把這首古詩界定為“登高類”古詩,具體指導登高類古詩一般表達不得見用之愁,憂國憂民之心,功成身退之志,思歸思鄉(xiāng)之情,知音難覓之憾,貶謫異鄉(xiāng)之苦,吊古傷今之嘆?!堕L安晚秋》能不能算作登高類古詩?教者分析說,“長笛一聲人倚樓”,吹笛人是詩人,倚樓的人也是詩人,狹義的理解導致了“《長安晚秋》是登高類古詩”結(jié)論的不可靠。在高二時就“刻畫了什么樣的詩人形象”類問題,規(guī)定答題模式“本詩描寫了……(特定環(huán)境、氛圍)……的一個(特征、性格、思想)……(身份)的形象”,對高三同學來說,強化答題規(guī)范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但基礎(chǔ)年級就大肆渲染,是否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呢?這樣不利于調(diào)動學生學習古詩鑒賞的積極性,得不償失。
另一老師在古箏凄苦的樂聲中將學生帶入情境,從講述有關(guān)趙嘏的故事入手,引導學生誦讀原詩,盡管學生只能讀出古詩,對作者的情感沒有體驗,把握不住凄苦的情感傾向,不能讀出低緩、哀婉、傷感的情感。教師因勢利導,引導學生找出詩歌意象,品味意象特點,體悟情感。學生很快就抓住了原詩中的“凄涼”這個關(guān)鍵詞,進而思考出思鄉(xiāng)、失望、無奈、愁思等情感。任何一首詩表達的作者情感都不是單一的,都應(yīng)是豐富復雜的。這首詩有作者的思鄉(xiāng)而不得的惆悵失意之憤,也有報國無門、懷才不遇之嘆,還有面對長安晚秋的傷感之情。在誦讀、理解、品味、鑒賞、感悟的基礎(chǔ)上,學生再次誦讀,幾個同學的朗誦贏得全班同學的陣陣掌聲,最終達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一位老師試圖加大課堂容量,比較兩首詩,將比較閱讀引入古詩鑒賞,實際上應(yīng)該是靈活運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從情感主旨和表現(xiàn)手法的角度具體比較鑒賞,但是老師的愿望有時會違背學生的實際水平,動機和效果往往不一致。古詩鑒賞是學生的薄弱點,10分的高考題省均分竟然不到3分!關(guān)鍵是學生讀不懂,有語言文字障礙!讀懂古詩,理解古詩是鑒賞古詩的前提和基礎(chǔ)。作為新授課,學生的知識積累,理解水平還沒有達到,就比較閱讀,而且重點是表現(xiàn)手法的比較,是不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如果課型是復習課,很值得借鑒。但新授課、復習課混為一談肯定不行,說得嚴重些是教學不對路。教師在備課時,一方面要鉆研教材,備課文,備教法,更要備學生,才能做到“胸中有綱,手中有法,目中有人”。
一位老師在講授《九日岐山登高》時從大量的(事先準備好的起碼有20首)入手,占據(jù)了很多時間,在具體賞讀時時間來不及,雖然也穿插一些技巧引導,只能強行塞給學生答案:“寫景記事顯真情”、“知人論世察心境”、“了解典故明隱情”。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何在?甚至竟然還要求學生揣摩老師的設(shè)題意圖!學生的理解、分析、鑒賞、表達能力沒有在課堂中得到培養(yǎng)和鍛煉,相反很可能被老師有意無意扼殺。
近幾年江蘇高考語文省均分下降,是命題難度加大,考生語文素養(yǎng)降低還是中學語文教學出了問題?作為一線語文老師,我們不應(yīng)該總是埋怨外界對語文的不公正的評價,要看看我們自己做得怎么樣。本想聽聽賽課老師對“漢家宮闕”和“紫菊半開”這兩個意象的理解,很遺憾,都沒有涉及。有一老師和學生達成了共識:“凄涼”是全詩的關(guān)鍵詞,有統(tǒng)領(lǐng)全詩,奠定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的作用。這樣理解是對的。但是,“漢家宮闕”怎么就令人凄涼傷感呢?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提出這樣的問題,老師怎么辦?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解釋的:高聳的宮殿,突出驕傲和自豪。試問,驕傲和自豪是凄涼傷感的情感嗎?教學參考書上也沒有解答,老師不能避而不談?!皾h家宮闕”古人為了借古諷今或感慨自己的身世,不便于說出己意,常用前朝事來說當朝事;“漢家宮闕”常和“西風殘照”結(jié)合在一起,表達凄涼傷感之情。
古詩鑒賞教學,首先應(yīng)當強調(diào)誦讀教學,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誦讀的作用不言而喻。體驗情感,不是老師的解讀所能奏效的,一定要是學生自己的體驗。同時對古詩要有整體把握,切不可肢解意境。意境是意象的有機組合,意境往往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的,為了講解的方便,強行分解出幾個意象,丟掉了整個意境,甚至脫離了文本,脫離了時代,那樣的解讀是不可取的。適當拓展延伸是必要的,強化答題技巧,會過早進入應(yīng)試圈子,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A(chǔ)年級的古詩教學目標應(yīng)定位在誦讀、理解、審美鑒賞上。
教師也要加強自我修養(yǎng),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lǐng)。師者昏昏,怎能使學生昭昭?教師在備課時應(yīng)大量占有材料,分析、篩選、組合,對《長安晚秋》的寫作背景,兩位老師的介紹竟然不一樣,一個說寫于任渭南尉期間,一個說寫于落第時期,到底寫于什么時候,教參上回避,網(wǎng)絡(luò)上又不一致,老師要先占有,再挑選,最終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新。其實,高考考查古詩時根本不提供寫作背景,最多加上一條注釋,補充交代寫作背景,而且這個注釋往往還與答題有關(guān)。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要以文本為依據(jù),要從具體的詩句中涵詠出蘊藉的情感。筆者感嘆:古詩鑒賞教學應(yīng)首先成為中學語文老師自我鉆研的一個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