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知體驗教學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方法:一、創(chuàng)設情景:1.用語言描述;2.圖片展示;二、設計好讀法:1.預習時自讀;2.課堂指導讀;3.復習還要讀;三、新舊聯(lián)系。
【關鍵詞】感知體驗;方法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教學是雙向的,教是一方面,學是一方面。光是老師填鴨式的滿堂灌,教是做到了,但作為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能全部接受嗎?經過多年的教學摸索,我感覺到,如果學生沒有深入到學習中去,沒有自己的切身體驗,老師傳授的知識往往會大部分返還給老師。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體驗”尤為重要。體驗教學是現(xiàn)代育人哲學的深刻思考,也是當代世界母語教育的價值取向,體驗是打開通向文學教學成功大門的一把鑰匙。
只有讓學生自己體驗,他們的感受才能更深刻,也才能真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特別是文學教學設計中,應把引導學生體驗作為教學設計的第一步。那么,在文學教學中應該如何進行感知體驗的設計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學習,使學生集中注意力,這樣學生感知起來就更加容易,也就會有更深地體驗??梢圆捎靡韵聨追N方法:
1.教師用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營造情境
比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情景導入:春天是什么樣的?請同學們在腦中想象一下,會不會眼前仿佛展現(xiàn)出陽光明媚,東風輕拂,綠滿天下,鮮花盛開的美麗景色?(讓學生想象一會)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朱自清的《春》。看他是怎么寫春的。這樣生動形象的開頭可以把學生帶入到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自然地使學生的情感融入了課文。
2.形象直觀的圖片展示直入情境
教師如果有繪畫能力,可以結合情境自己畫圖,也可以從網上或書報中搜集相關的圖片,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展示。
如果有條件制作多媒體課件效果會更好。如學習《黃河頌》:一開始上課,就用多媒體顯示洶涌澎湃、一瀉千里、蜿蜒曲折的黃河近景、遠景圖片,從視覺上直接把學生帶入到黃河中去,讓學生對黃河有了形象直觀地體驗之后,再讀課文,理解就深刻了。
二、設計好讀法
語文教學離不開讀書,讀是感知體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熟練掌握這一技法,設計好讀法。
1.課前預習的自讀
預習是學好語文關鍵的第一步。閱讀是預習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應把書本上有關內容從頭到尾,仔細閱讀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馬觀花”。對于陌生的新知識,決不能僅看一遍,而要多看幾遍,反復研讀,自讀時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默讀、放聲讀),可在重點和難點部位做記號,以引起自己足夠的注意。
2.課堂上的指導讀
朗讀是學習語言文字,駕馭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yǎng)學生表達思想、發(fā)表見解的重要途徑。課堂上讓學生反復朗讀,可以使學生在朗讀的同時領悟到語言之美。讀法要多樣才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范讀,也可以放錄音,或指導個別朗讀好的同學給大家范讀,讓學生感知體驗。在講課的過程中還可以采用默讀、齊讀、單獨讀、讓學生反復讀。特別是散文更要做好朗讀指導。如教《紫藤蘿瀑布》,除整體感知課文外,對于文中好的句段,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要讀出意境和情感,在讀中品味詞句的含義,在讀中感悟句子蘊含的哲理。對于小說則要讀出形象。如教《孔乙己》,對描寫孔乙己的句子反復讀,邊讀邊在腦中想象人物形象,讓學生在讀中體驗內容,在讀中快樂地學習。
3.復習時還要讀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人的這些寶貴經驗告訴我們:反復讀才能有自己的感悟、體驗。這時教師不能讓學生整篇讀,要選重點段讓學生默讀、齊讀、或反復讀,讀后讓學生說對于這段的理解或感悟。如果這時只是讓學生做練習,然后記住答案,學生沒有自己的體驗,復習效果肯定事倍功半。教師要掌握學生學習的這一規(guī)律,在反復讀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或感悟。
三、新舊聯(lián)系
學習新知,不忘舊知。在教學過程中,適時聯(lián)系,前后聯(lián)系,不僅加強了學生對課文的感知體驗,而且體現(xiàn)了教材的整體性,可以充分發(fā)揮教材的教育功能。特別是初三學習時更適用。如學習魯迅的《故鄉(xiāng)》,可以聯(lián)系初一時學習的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小說《社戲》,學生就會對魯迅筆下的少年有了更深的印象。學習文言文時,把文中的重要詞語和學過的相關的知識聯(lián)系。如學習《陳涉世家》中“等死,死國可乎?”中“等”字的釋義時,聯(lián)系《馬說》中“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中“等”的含義,不僅達到了復習的效果,而且學生對這個詞的印象會更深刻。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語文教師決不可把教學過程視為簡單的方法傳授,而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用現(xiàn)代的、開放的、動態(tài)的綜合方法,去取代傳統(tǒng)教學中封閉的、靜止的、孤立的方法,要在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走出語文課堂教學的舊模式,盡最大限度地排除教師的“滿堂灌”和“代替練”,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在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找到樂趣。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大許中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