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與寫作是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兩者的關(guān)系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我們可以把閱讀理解成為寫作的源泉,把寫作理解為閱讀的升華。而這兩個環(huán)節(jié)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通常很難被把握,其中關(guān)鍵原因在于語文閱讀與寫作因其人文感悟色彩濃厚,而不同于自然科學課程可以提供客觀的唯一答案;加上教學對象處于稚幼年齡階段的特定性,主體沒有完全被激活,使得閱讀與寫作都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難題,這樣導致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成為薄弱環(huán)節(jié),寫作文成為學生很痛苦的一件事,長期以來都沒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而事實上,教材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讀寫資源,課后練習也設計了很多以讀促寫的習題,我們應認真地利用教材的范式文本提供給教學對象的豐富資源。本文將結(jié)合本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做法,探討粹取范式文本、巧得仿寫文本、運用文本塑造學生人格對于解決該問題的作用。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閱讀;寫作
一、粹取范式,字斟句酌
在教學過程中,本人一直倡導要對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進行深度把握,因為教材中所粹取的一些文章都是一些范式文本,其中文章構(gòu)成的字、句、篇都是我們學習語言及其創(chuàng)作的范本,諸如現(xiàn)代文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春》、《背影》,文言文有《愛蓮說》、《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等作品。在學習中要深度把握對于文章構(gòu)成中字、句、段、篇的含義,增強語感,把對文本意義的被動接受變成為主動接觸,變成積極的融合理解。
1.字斟
一些好的作品對于遣詞造句都是非常考究的,蘇軾曾說“詩賦以一字見工拙”,即古代詩論中所講的“字眼”、“句眼”,這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凝練語言的概括。教材中的范式文本中,有一些非常好的語詞,這些語詞的使用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真正做到了切合題意,適合情境,做到語意兩工,這樣才會出審美意境和情感體驗。
2.句酌
句式是語言使用的一種外在形式,但這種形式對于內(nèi)容渲染和烘托同樣重要,我曾向?qū)W生推薦介紹胡適先生用離騷體翻譯拜倫長詩中的《哀希臘》,氣勢宏遠、其情雋永。我提倡學生在學課文的時候,誦讀一些好詞句,奧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義》中的句式,“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jīng)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這種設問的句式有助于在提示讀者思考的狀態(tài)下,有效的進行情感的渲染和主題的升華。
二、臨摹仿寫,字正腔圓
閱讀過程是個體對范式文本信息接受、重組的過程,同時也是主體審美與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語言學習研究表明,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之一是模仿,真正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范式文本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許多仿寫資源,本人在教學中主要從如下方面去把握。
1.字正
字正就是通過范式文本的揣摩拿捏,實現(xiàn)對于在語言使用和文本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技術(shù)的把握,即將范式文本中的語言的“靜態(tài)要素”轉(zhuǎn)化成語言運用中的“動態(tài)要素”。
2.腔圓
字正是通過模仿對于語言運用的技術(shù)性把握,而腔圓則是對于模仿的效果追求,即所模仿的字、句、段落要與特定語境相聯(lián)系。
三、凝練人格,情真意切
閱讀與寫作均表現(xiàn)了人文關(guān)懷和情感體察,而閱讀與寫作之所以成為教學過程中的難題,就是因為人文關(guān)懷和情感體察不是能夠用量化的指標進行直接考察的,即其中有很多“難以言說”的因素,因此對于該內(nèi)容的把握的關(guān)鍵在于凝練出學生的主體人格,能夠情真意切的感受作品,也能情真意切的去創(chuàng)作。
1.凝練人格
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不僅是要求通過該方式使學生能接收信息,其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在于通過該訓練能夠觀察自然和社會,做出判斷、獨立思考,能夠在文本閱讀中進行審美的體驗,在文本創(chuàng)作中能夠進行審美創(chuàng)作,而這些目標的成就都要求實現(xiàn)學生人格的凝練、悟性的啟迪和主體的覺醒。
2.情真意切
人的精神境界的凈化與升華是對于文章閱讀和寫作過程中的主體性宏觀要求,而情真意切則是對于該過程價值導向的取舍,即對于真、善、美和假、惡、丑要識別清楚,對于真、善、美的謳歌應該情真意切,而對于假、惡、丑的批駁則是鞭辟入里。同樣是執(zhí)教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一段話,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雍腫的根。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這段話歌詠了自然的美好和對自然的熱愛,如果沒有對自然的如此深厚的情感就寫不出這樣的句式。
這種臨摹仿寫有如學生練書法時的描紅、臨帖到最后的脫帖,是有一個過程的,在這個提高的過程中就要求教師善于選擇不同的文體,善于選擇適合學生模仿的文本,從字、詞、句、段到結(jié)構(gòu),到后來的熟能生巧,最后,學生肯定能在仿寫文本方面駕輕就熟,有自己的構(gòu)思、寫作,教師及時講評,當然也不排除有的學生生搬硬套文本。通過比較,學生仿寫的水平肯定逐步有所提升,逐步達到“化用”文本的境界。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應堅持讀寫結(jié)合,以模仿為橋梁,以片段訓練為手段,引導學生學習文本的同時,以讀促寫,只有讀中有寫,寫中有讀,以讀帶寫,以寫促讀,在讀寫的巧妙結(jié)合中,學生讀寫脫節(jié)的狀況一定會得到改善,寫作文不再是學生學語文的難題,學生的讀寫水平一定會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語文味兒也更濃!
(作者單位:上海市南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