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源于生活,學生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作文中就失掉了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喪失了自我的想像和創(chuàng)造。本文從班級、家庭和社會三個場景中引導學生寫生活中的作文,用真切的感受和真實的情感寫生活中的作文,以求提高中學生的作文寫作能力。
【關鍵詞】學生;生活;作文
《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寫作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更為密切。中學生的寫作成為人生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寫作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要求學生抒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使學生在寫作中培養(yǎng)使用文字述說情感的良好習慣。正是基于這樣一種認識,筆者在平常的寫作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了解學生所需,引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尋找作文與學生生活的融合,力求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抒發(fā)自己的情感。
一、結(jié)合班級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班級就是社會的縮影,學生天天在班級里學習與生活,學生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在班級中度過,在班級中有過很多開心、也會有難過的經(jīng)歷。寫作教學要促使學生把更多的精力關注并思考班級生活,在他們熟悉的環(huán)境里寫作,學生就能體會到作文的真正含義。比如教室里散落了許多粉筆,教師就順勢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粉筆散落的原因,舉出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原因,并討論為消除這種現(xiàn)象可以采取的措施,接下來引導學生以和善的態(tài)度給扔粉筆的學生寫下一篇勸告作文。
學生的集體生活還能和課本上的寫作內(nèi)容相結(jié)合,使學生寫出有真實情感的文字。比如教材中的書信寫作,建議學生給遠方的親人或朋友寫封信,向其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出題的想法很好,學生能夠通過寫信練習把握書信寫作的要求,可是在寫作實踐中,題目的可行性比較低:學生有沒有遠方的親人或朋友,他們是不是對學生的家鄉(xiāng)真正的了解,學生寫好信后能不能寄到他們那里等等。筆者對七年級六班進行了解,50名學生中,在外地有親人、朋友的只占了 30%,親人、朋友對學生家鄉(xiāng)不甚了解的占所有學生的20%,學生寫好信后能寄到親人、朋友那里的僅為5%。即使寫下這樣的作文,也是學生為應付作業(yè)而堆砌的文字。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就形成了寫假文章的做法,不愿意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所以,筆者在安排學生寫作時,摒棄教材中的寫作內(nèi)容,和學生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學生高巖腦炎住院,引導學生舉行了“用一封信表達我們的愛”的寫信活動。引導學生把對高巖的關愛用寫信的方式表達出來,由老師帶給高巖,然后教師把高巖看到信后的反應和想法告訴學生,讓學生產(chǎn)生再寫一封信的想法,一封封熱情、愛心的書信不斷地傳遞給高巖,消除他躺在病床上的寂寞,高巖也很快地恢復了健康。學生也在作文中,懂得了書信的寫作要求,知道了寫信的要意點,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結(jié)合家庭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家是每一個學生感覺最溫暖、最熟悉的地方,這里有疼己愛己的父母,有兄妹情深的同胞。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家中的人和事,用作文的方式表達內(nèi)心的所思所想,這樣做,既能引發(fā)學生對家人的愛與思考,增加學生與家人溝通的想法,又能使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寫作,從而感觸到作文的真正意義。
筆者進行了一次搜尋、體味母愛的寫作安排。教師安排學生提前半個月觀察母親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一笑一顰,特別觀察母親對待自己的態(tài)度,關注一些細節(jié)。作文課上,學生交流母親對自己的關愛細節(jié),大多是述說母愛的細膩、溫柔、直接,不像父愛那樣嚴肅、剛強、深沉,表示母愛同父愛一樣偉大,只是對愛的表達方式不同罷了。討論逐漸深入,學生被這細膩、溫柔的母愛深深地打動了,心中的情感涌動不已,在此基礎上,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從中選擇一兩件事寫成作文,寫出母親對自己的愛,寫出真情實感。在寫作過程中抓住細節(jié)進行描寫。學生心中涌動的情感一下子釋放出來,作文,成了學生抒寫真情的載體。
三、結(jié)合社會生活,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同學校和家庭生活比較起來,社會生活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情感體驗,更多的驚奇與贊嘆。帶領學生把目光轉(zhuǎn)向紛繁的社會,更有利于開拓學生眼界、增加情感體驗,對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抒寫見聞感受起到更大的幫助。
比如秋日的一天,窗外大霧彌漫,學生七嘴八舌地談論起霧來,看著學生那股興奮的模樣,我感覺到這是一次進入自然探索、體驗、觀察的大好時機。因此,我把學生帶出教室,走向校園,先引導學生從整體上觀察彌漫的大霧,說說自己的感覺,然后引導學生走向局部,說說眼前的的景物和平時有何不同之處,接下來,引導學生由近及遠,拓寬視角,來觀察近景遠景的異同。然后帶著學生漫步于操場,體味身處霧中的感覺。等到太陽出來時,安排學生觀察大霧逐漸消退時周圍景物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所見所想。有學生寫道:“霧好大啊,感覺像是處在漆黑的夜晚,只是顏色不同罷了,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有學生寫道:“霧中漫步,臉上涼滋滋的,身邊的同學,不知什么時候染上了白發(fā)……”還有學生寫道:“霧使整個校園成了一個朦朧的世界,……霧在太陽的驅(qū)趕下慢慢地消散,一絲一縷的霧從我眼前飄過,倏的一下不見了……”
總而言之,作文源于生活,學生沒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作文中就失掉了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喪失了自我的想像和創(chuàng)造。所以教師要從家庭生活、班級生活、社會生活入手,激起學生表達情感的欲望,提高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并通過有效地寫作實踐,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永明主編:《現(xiàn)代教師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版
[2]教育部師范司編:《教師專業(yè)化的理論與實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3]贊可夫著、杜殿坤譯:《和教師的談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版
[4]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一百條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版
(作者單位:江蘇省沛縣張寨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