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理念下的一個重要亮點是把學習過程和方法納入了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數學課實施互動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實現角色轉換有極其突出的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適合新課改理念下的未來社會需要的創(chuàng)新和建設人才。
【關鍵詞】交流;思考;創(chuàng)新
一、提出的背景
中學生學習數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班級里組織進行學習。師生互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由主動向被動轉化,學生由被動向主動轉化,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結果,交流彼此的情感,互相補充。因此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
二、互動教學的特點
我國學者鄭金州在他的著作《互動教學》中認為:互動教學是使用互動的一種教學形式,即在教學中,采用互動并依賴于對話,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的教學形式?;咏虒W應該具備的特點如下
1.統(tǒng)一性
《綱要》指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新課程標準下的教與學是一個統(tǒng)一體。課堂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交織在一起,師生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共同體,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知識、交流的情感體驗與觀念,求得新的發(fā)現,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到共識、共賞、共享,以實現師生的相互改造、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習者群體的思維與智慧就已被個體所共享,共同完成對所學內容的掌握。
2.多向性
互動的客體是教師和全體學生,其客體之間活動的形式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全方位的合作,多向交流。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就師生之間關系來說,幾乎沒有雙向交流,或者說很少,其活動是單一的、封閉的?;咏虒W中師生的多向性參與活動,溝通了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多元化知識、思想、情感。
3.自主性
教師與學生基本的關系是教學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志向和愛好的,是相互了解的,是互動的,朋友之間的交往是不能主觀臆想的,應相互尊重各自的人格和權利,不論對錯,每個人均可發(fā)表對某一問題的見解。
4.互補性
教學過程中,實際上就是一個師生多向互動的過程,二者緊密相連、互相促進、共同提高。但兩者承擔的主要任務不同,教師主要任務是導,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因此師生互動的導與學地位有所區(qū)別,在導的環(huán)節(jié)上,教師的導是主要的,在學的環(huán)節(jié)上,學生的學是主要的,因此導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沒有目的,手段便失去意義。因為在互動中,學習者才易于把別人的智慧據為己有。
三、實施互動教學的途徑
根據上述特點,能有效實施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作用多向互動的方法是問題式互動和討論式互動,它們切實可行又集科學性合理性可操作性于一體。
1.問題式互動
問題式互動是在學習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或誘因來組織學生共同探究問題的解決策略,整個課堂始終以問題為焦點展開,教師與學生始終處于問題的提出、分析、解決、評價互動中,并最終獲取解決這一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
在這一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是,要構建階梯型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活動縱深發(fā)展。如:講到概率時,學生對拋擲一枚均勻硬幣,可以得到哪些不同的結果?哪一種結果出現的可能性大一些?是不是說拋擲的次數越多,頻率越接近概率?對于這些問題,教師并不急于回答,而是分組讓學生試驗、討論,最后統(tǒng)一認識,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
2.討論式互動
在互動教學過程中必要的討論尤為重要,它對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尤其是對啟發(fā)學生積極的獲取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主要有兩種基本模式:一是群體討論式,即教師首先出示討論內容,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歸納小結后組內代表在全班匯報討論意見,未盡之處本組成員進行補充。這種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團結、互助、協(xié)作的精神。二是自由辯論式,即讓學生圍繞討論內容各抒己見、自由辯論,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四、互動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1.要重視教師的引導
課堂活動一定是在教師指導下的活動,指導學生活動既是學生學習的過程,也是教師的教學過程。他要像導演一樣,對教學引導、組織、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只重視學生的動而忽視教師指導作用的誤區(qū),必然會造成教學的無序和混亂,學生的活動往往會出偏離教學目標和原則的情況。
2.要有周密計劃安排
上課前要有事先的準備和預測,有非常具體的教學目標,有明確的思想設計,體現出一定的教學新觀念?;拥膶嵤怯胁襟E的,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學任務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難易程度、學生的情況、學法指導及預設在課堂教學互動中的偶發(fā)問題等。
互動教法切合教學實際,便于實施和操作,效果也顯著,能經常性的運用,有助于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也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積極性,培養(yǎng)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孔企平、張維忠、黃榮金.《數學新課程與數學學習》.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5-77頁.第286頁
[2]章建躍.《當前數學課改中的一些問題》、《中學數學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中學教學參考雜志社.2006年第1-2期.第1-4頁
(作者單位:江蘇省豐縣范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