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遠走,冬日漸來。對溫暖的追逐成為人們的下意識。舉東北大菜之全,都不如一個亂燉來得直接、給力。
一聽東北亂燉,眼前就能展現(xiàn)一幅東北人吃飯的畫面:當?shù)厝恕數(shù)禺a(chǎn)、當下燉、大鍋吃,熱氣騰騰、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暖暖融融。想當初,亂燉卻是道“胡子”菜。土匪們搶來東西后喝五邀六要吃飯,想讓菜一樣樣做一樣樣上是斷斷等不及的,干脆就有什么都下鍋,燉起來一起上,吃什么有什么,誰來吃誰都有,吃到最后還是熱。這種吃法不想恰恰暗合了東北天寒地凍的氣候和土匪的脾氣秉性,繼而廣為流傳成為東北人家餐桌上的家常菜和年菜。
一樣事物其亂無比卻能長久留存,可想必有其亂的道理。
東北亂燉不僅亂(原料沒嚴格限制,你大概也做不出兩頓原料完全一樣的亂燉),而且亂得豐富,亂得一派實在:土豆、玉米、豆角、茄子、青椒、胡蘿卜、西紅柿、木耳……只要是手頭能找到的原料,盡管扔進鍋里,多一樣少一樣都沒關(guān)系,只有主角一律不是五花肉就是排骨。盡管看上去大塊、大段、大鍋的粗糙不講究,實際則內(nèi)藏東北人的性格,表面上大大咧咧,豪氣萬丈,內(nèi)心里還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亂燉也是如此。盡管看上去都是大塊、大段入鍋,講究的也是大塊、大段出鍋,出鍋即便噴香撲鼻卻土豆認不出土豆,豆角認不出豆角,那也不是一鍋好亂燉。要達到這個標準,做起來還是有點小講究的:
首先要將各種蔬菜切塊或段,將那些燉熟后不太好成型或不太容易熟的,用油炸過,比如茄子、土豆、豆角等(講究的這些東西一律用勺挖、用手撕,而不是用刀切)。然后再將油燒熱,下如花椒、八角炸出香味后下入主角五花肉,炒到五分熟時把炸過的豆角、茄子等按好熟的難易先后倒入,再倒入少許醬油炒一會兒,加入水放入蔥、姜、蒜、大料和鹽,主旋律當然就是——蓋鍋燉。燉他個天昏地暗,萬物飄香。軟爛而有型是亂燉的極品。
燉菜是東北菜的強項,充滿了東北人要求實在、追求實惠的個性。東北天寒地凍、地廣人稀、物產(chǎn)豐富、生計卻不難(東北俗語“吊兒郎當混大荒”,就體現(xiàn)了當年在東北生存不難的狀況),東北人充分利用了這個條件,在滿族燉菜的基礎(chǔ)上把東北燉菜演繹得爐火純青。什么“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豬肉燉酸菜”、“排骨燉豆角”,都是兩兩搭配,一葷一素,一陣大火柴鍋狂燉,吃到肚里實在又實惠。不要以為皇宮里的御膳有多么精致奢華,清宮皇室的主要菜式就是他們祖先最愛吃且吃慣了的燉菜,這是有清宮檔案可查的。
如今的東北菜越做越精了,許多東北菜館的亂燉都改用小碗盛了,但端上來總覺得不大對勁:那種萬物歸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個鍋子攪馬勺”的豪氣勁兒吃不到了,那種熱氣騰騰、其樂融融、紅紅火火的感覺、氛圍也沒了。嗅不到一點“胡子”味,亂燉還是亂燉嗎?這樣的亂燉或許才真是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