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這樣問自己:什么是語文?簡單來講: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理解、積累與運用。字詞句篇是語文,聽說讀寫是語文,思辨鑒賞是語文。在各種改革旗號下,我們經(jīng)常困惑:語文課究竟應該怎樣上?從專家觀點和名師課堂的呈現(xiàn)來看,語文課就是以課文為例子,創(chuàng)設(shè)一定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積累與運用語言文字,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學應從文本中的語言點入手,進行語言文字的品讀鑒賞、表達方式的學習運用,學生才會有語言的積累和情感的積淀,這樣的課堂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何利用文本中有價值的語言點,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呢?下面我就結(jié)合具體的課例來談一談自己的淺見:
一、巧用語言點,培養(yǎng)語言鑒賞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同時,課標中提出的階段目標要求也提出閱讀時要“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語言”等。而這些目標的實現(xiàn)都需要以“品讀語言”為基礎(chǔ),這樣才能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強大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讓語文課散發(fā)它真正的魅力。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引導學生去關(guān)注文本語言,在字里行間品味鑒賞語言的無窮魅力。
例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課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初升的陽光從窗外悄悄地探了進來,輕輕柔柔地籠罩著它們。
師:這句寫的是景物,并沒有寫父母之間茉莉般的愛,作者為什么寫這一句話呢?這里有一個特別的字,(教師板書“探”)從這個“探”字你能體會到什么?
生:陽光也被父母之間的愛打動了。
生:“探”好像陽光也不愿意打擾他們。
生:我能體會到陽光也有生命,有感情。
師:對啊,陽光有了人一樣的感情,所以這時候的景物描寫他就有了什么?
生:感情。
師:景蘊含著情,這樣景物的語言就是感情的語言。那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要寫景嗎?
生:寫景實際上就是寫情。
生:我認為愛就是窗外那初升的太陽。
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從細小的語言點品出了濃濃的語文味,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感悟力,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度。我們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經(jīng)典之作,需要我們潛心挖掘,引領(lǐng)學生去悉心領(lǐng)悟其中的每一個標點,咀嚼每一個字詞,品味每一個句子。
二、善用語言點,掌握語言表達方式
語文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明白“寫了什么”,還應注重“怎么寫”“用什么寫”的問題,掌握語言表達的方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關(guān)注表達方法的學習,用來指導學生的表達,實現(xiàn)語言的遷移、運用和內(nèi)化,將閱讀教學和表達相結(jié)合,這樣才能打通閱讀和習作的通道。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這篇課文以優(yōu)美明快的語言,運用比喻、聯(lián)想等手法,采用總分的結(jié)構(gòu)方式,從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和瞬息萬變兩個方面描寫了廬山云霧的神奇美麗。文章語言生動,富于變化,展示了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是一篇寫景文章的典范。
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先讓學生默讀第這一段,找一找文中寫了云霧的幾種姿態(tài)。學生通過朗讀發(fā)現(xiàn)有四種不同姿態(tài)的云霧,我再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種姿態(tài),美美地讀給同桌聽一聽,再說說喜歡的理由。 然后進行句型的變換練習:那些彌漫山谷的云霧,就像是 ,那些遮擋山峰的云霧,又像是 。云霧籠罩山頭,它是 ,云霧系在山腰,它又是 。讓學生體會作者的巧妙構(gòu)思,同樣是打比方卻用了不同的句式。 接著再次朗讀這一段,教師讀第一句話,每組學生讀云霧的一種姿態(tài),邊讀邊想,這樣一種結(jié)構(gòu)形式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朗讀思考,發(fā)現(xiàn)第一句是總寫云霧的千姿百態(tài),后面四個比喻句是具體寫廬山云霧的姿態(tài)。最后教師總結(jié)這一段在寫作上的特色,讓學生習得表達的方法。
我們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能挖掘出語言的訓練點,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這些語言點的訓練,引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學習語文的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有收獲,才會有精彩。
三、活用語言點,注重語言積累運用
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由于缺少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的詞匯非常貧乏,掌握的句式也比較有限。語文素養(yǎng)靠的是點點滴滴的積累,只有“厚積”,才能“薄發(fā)”。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語言蘊含的情理,揣摩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如學習詞語要推敲用詞的準確性,學習句子與段落,要從反復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中感悟句子的表達形式和連句成段的方法,讀完課文要感悟?qū)懽鞯捻樞蚝椭鞔蝺?nèi)容的安排。除此以外,還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在品讀中深入作者內(nèi)心與之進行心靈的對話,在鑒賞、體驗中語言得到積累,讓情感得到升華。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我們愛你啊,中國》一文以優(yōu)美的文筆,贊美了祖國壯麗的山河、豐富的物產(chǎn)、多樣的民族、悠久的歷史、輝煌的成就,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無比熱愛之情。教學過程中我通過配樂朗讀,配合相應的圖片視頻欣賞,學生將自己融入詩歌的意境之中,在朗讀中自然而然地積累了優(yōu)美的語言。最后讓學生模仿課文2到6小節(jié),寫一到兩小節(jié),表達你心中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文本的語言在朗讀中得到有效的積累,積淀的語言在寫作中得到充分地表達,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實現(xiàn)了完美統(tǒng)一。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名篇佳作,作者的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都是典型范例,如果學生能真正積累這些文本語言,無疑是一筆很豐厚的積淀。同時,以課文內(nèi)容作為寫作的鋪墊,把語言形式的運用和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進行適當?shù)男【毠P,則更能突顯文本語言的廣度和厚度。這樣的小練筆選材角度小,內(nèi)容簡短,貼近實際,且緊隨閱讀教學,簡單實用,極有利于學生習作興趣的培養(yǎng)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我們的語文教學,旨在學習語言,了解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學習語言重在積累,有了豐富的語言積累,學生才能準確、生動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fā)自己情感。有了聽說讀寫的共同參與,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更加豐滿,教學效果就會更加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