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恩”教育理論在中國尚屬空白。但是,時代的發(fā)展要求需要我們重視“感恩”教育。從大學生“感恩”意識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討入手,分析引入“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嘗試對“感恩”教育引入大學教育的機制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等院校 感恩教育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95-02
一、要把握感恩的本質
“感恩”,狹義來說,主要指對他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從廣義來講,內心心存感激或采取行動表示感激的心理和行為都應該屬于“感恩”的范疇。“感恩”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通過教育途徑,自然地形成“感恩”的心理和行為習慣。
在美國和加拿大,感恩節(jié)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它的功能有點像中國的春節(jié),用于家庭團聚,熱熱鬧鬧,吃吃喝喝。至于它本身的感恩教育的意義由主要通過書籍、媒體和儀式對節(jié)日進行闡釋。西方人對感恩節(jié)的釋義多數(shù)人認為是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據(jù)說這是歐洲白人到來之前,印第安人本來的感恩節(jié)寓意。后來基督徒則演化為感謝上帝賜予世間一切。到現(xiàn)代,美國人用感恩節(jié)來對新移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讓他們記住先輩們的勇敢、孤寂和堅忍,才能實現(xiàn)美國夢。這一點與中國感恩活動組織者的意愿并不相符。中國的感恩活動,主要是指接受幫助的人對援助者表達感激之情,即受惠的弱者被要求感謝施恩的強者,底層人民感恩上層權勢集團。而在西方,信教的底層民眾雖然也是常懷感恩之心,但感恩的對象是彼岸世界的上帝,而不是此岸世界中某個更強勢的集團,更不會是掌握著資源配置權的政府。“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個人的確應該常懷感激之心。無論是強者還是弱者,只要幫助過我們,我們都應該懂得感恩。正是這個原因,盡管感恩節(jié)和圣誕節(jié)都是西方比較重要的節(jié)日,但在中國的抵制圣誕節(jié)的人多,而抵制西方的感恩節(jié)的人甚少。顯然西方的感恩節(jié)雖然是從宗教儀式演變而來,但至今為人們所重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們學會感恩,有利于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保持協(xié)調,祥和的心靈氛圍。
在中國,沒有關于“感恩”的專門節(jié)日,卻有著深厚的“感恩”思想和文化底蘊。古人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從古人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感恩”思想傳統(tǒng)是古已有之的,它是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人們推崇、向往的道德品質。然而,在中國現(xiàn)行大學德育體制中,對于學生“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基本還是一個盲區(qū)。突出表現(xiàn)在:沒有關于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的目標導向;沒有關于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的理論基礎;沒有培養(yǎng)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方法。雖然隨著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的評定工作的廣泛開展,以此為切入點率先設立了“感恩”教育目標,但是其目標內涵、理論基礎、培養(yǎng)途徑等內容的定位顯然是比較模糊的。
從上面的論述來看,盡管“感恩”的概念和本質在不同的國界沒有差異,但無須回避的是中、西方的“感恩”認知度和形成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西方的宗教教義(基督教)感化著大部分的信教者;西方的社會觀念也會感染社會個體“感恩”意識的形成;西方國家每年必至的盛大節(jié)日更會激發(fā)人們“感恩”思想的升華。而在中國,當代關于“感恩”的教育蒼白無力,社會關于“感恩”的氛圍平平淡淡,人們對“感恩”的信從意識也日益降低。中、西方存在的這些差異,是歷史積淀形成的,也是不同的社會基礎形成的,更是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形成的。
二、著力“感恩”意識與心理健康的和諧互動
健全人格指各種良好人格特征在個體身上的集中體現(xiàn),國內外學者關于健全人格都做了相應論述。國內外學者都對健全人格做了研究。Havingurst(1952)綜合許多心理學家的意見,認為個體具有以下九種有價值的心理特質即為心理健康:(1)幸福感,這是最有價值的特質;(2)和諧,包括內在和諧及與環(huán)境的和諧;(3)自尊感;(4)個人的成長,即潛能的發(fā)揮;(5)個人的成熟;(6)人格的統(tǒng)整;(7)與環(huán)境保持良好接觸;(8)在環(huán)境中保持有效的適應;(9)在環(huán)境中保持相對獨立。中國學者高玉祥認為,健全人格的特點有:1)內部心理和諧發(fā)展;2)人格健全者能夠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發(fā)展友誼;3)人格健全者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有效地運用到能獲得成功的工作和事業(yè)上。
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人格特點應該包括七個方面:一是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自我悅納,也能接納他人;能給予愛,也能接受愛。人格健全的學生能夠積極的開放自我,正確地認識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對生活持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二是人際關系和諧而穩(wěn)妥,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既承認、悅納自己,又尊重別人,體諒他人的痛苦。人格健全者心胸開闊,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對不同的人際交往對象表現(xiàn)出合適的態(tài)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際關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歡。三是獨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態(tài)度樂觀向上,生活態(tài)度積極熱情,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夠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頭腦中非理性觀念較少。人格獨立,自信自尊。四是能夠發(fā)揮自己的潛能。人格健全的大學生具有自我發(fā)展、自我塑造與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夠充分開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性地生活,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并選擇有意義的生活。五是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六是心理健康的大學生不安于穩(wěn)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戰(zhàn)。七是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有獨處和自由的需要。
三、強調高校社會感恩長期性和全面性
1.進行深入而廣泛的理論和實踐調研。這是把“感恩”教育引入大學德育教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教育行政部門人員、教師和教育理論工作者應該是調研的先鋒;廣泛的社會力量應該是調研的主角;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現(xiàn)狀與時代發(fā)展要求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應該是調研的切入點。鼓勵更多的專家名流進行務實高效的理論研究。理論研究是尋求基本規(guī)律的必經(jīng)之路,由于我們對于“感恩”教育的概念、內涵、特征、形成過程以及其他因素對“感恩”教育的動態(tài)影響程度等規(guī)律還沒有形成科學的、統(tǒng)一的認識,因此,必須有大量的走在教育科研前列的優(yōu)秀科研工作者,在廣泛的調查研究基礎上,尋求規(guī)律、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形成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感恩”教育理論,作為指導開展“感恩”教育的理論依據(jù)。
2.廣泛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感恩實踐活動可在校園內進行,也可以在校園外,特別是要利用大學在校外建立的德育實踐基地、紅色教育基地進行開展,要讓大學生在親歷親為中回歸現(xiàn)實,回歸生活,增長知識,開闊眼界,活躍思想,陶冶情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實現(xiàn)自我完善,最終回報生活。主題教育實踐活動,還要充分利用重大節(jié)日的感召力量,開展節(jié)日主題教育活動。如母親節(jié)來臨,開展對父母長輩的感激之情,結合清明節(jié)緬懷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結合教師節(jié),感激老師的培育之恩,結合國慶節(jié),感激祖國之恩,結合學雷鋒活動,感恩社會,感恩他人,在主題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
3.積極構建感恩實踐校園環(huán)境。高校要將知恩圖報的道德取向融入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和文化活動中,讓學生在活動的參與和欣賞中潛移默化。首先,應從校園布置著手,圍繞“感恩”主題精心設置,如懸掛感恩標語,樹立感恩人物塑像等。其次,充分利用班會、宣傳櫥窗、樓道標語、黑板報、校報、主題雕塑等進行感恩氛圍渲染,營造濃厚的輿論氣氛。最后,利用豐富多彩的感恩文化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開展感恩主題活動,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學會關懷,學會感恩,讓愛的旋律在心中唱響,讓感恩氛圍融入校園。通過感恩實踐環(huán)境的建設,大學生生活在感恩的氛圍里,行走在感恩的包圍中,親自體驗感恩,接受感恩,認同感恩,實施感恩。
4.努力構建感恩實踐教學氛圍。在感恩教學上,高校老師要針對當前大學生的感恩現(xiàn)實,形成問題,及時點撥學生,形成感恩教育課堂實踐教育氛圍。感恩教育的課堂問題設置非常重要,問題是進行交流、溝通的發(fā)端,有問題才會有自主、創(chuàng)造、發(fā)現(xiàn)、體念和感悟。老師的問題要設置合理,要觸及學生的心靈深處,要引起學生感情共鳴,要觸發(fā)大學生感恩末梢,在問題之中讓同學們自己的心靈在充滿著感恩的氣氛中接受洗禮。如可設置層層遞進的三個問題,人為什么要感恩、我們該對誰感恩、我們該怎樣感恩,讓同學們充分發(fā)表意見,并相互討論,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又提出新問題,問題的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讓學生在觀察問題中學,向他人學,向社會學,讓感恩在大學生心中潛移默化。
參考文獻:
[1]麻艷香.大學生的人格完善問題[J].社科縱橫,2005,(3).
[2]詹磊.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的探索[J].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3]周愛平,計穎.當代大學生和諧人格結構探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3).
[4]龐玲玲,李鵬.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強化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滁州學院學報,2010,(1).
[5]賴斌,胡西民,劉佳,王曉先.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J].青年文學家,2010,(15).
[6]李殿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與“亞健康狀態(tài)”的克服[J].雞西大學學報,2008,(6).
[7]江峰.關于新時期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J].前沿,2007,(1).
[8]楊正英.芻議大學生心理健康輔導[J].大學教育科學,2010,(2).
[9]楊雪梅.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教育對策[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10]王琦.如何在體育教學中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6,(5).
[11]陳坪.試述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構建模式[J].科技資訊,2007,(15).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