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主流和基礎。道本身是在百家爭鳴中成長起來的,并隨著與佛,儒教的交融不斷發(fā)展。但是對“道”一詞的理解到現(xiàn)在仍然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兜赖陆洝泛兄赖母拍詈透嬖V我們怎樣過有道的生活。21世紀的人們不斷迷失自我,而淪為社會的一個“配件”。 研究道,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課題。
關鍵詞:道 道的生活 絕對道
中圖分類號:B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263-03
一、對“道”的理解——從《道德經》角度解讀“道”
道是什么?
每一個人都有會自己的答案
道究竟是什么?
或許“道可道,非常道”
道在生命之中,在萬事萬物之中。
道即道
對“道”一詞的理解從古至今眾說紛紜,到現(xiàn)在仍然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古往今來各家各派觀點迥異,儒家的孔子把“道”作為最高的文化、生命意義; 莊子認為,道是世界的終極根源,是無所不覆、無所不載、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體,否認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韓非把道視為物質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天地萬物存在與發(fā)展的總依據(jù);到宋代,張載以道為氣化的過程,提出“由氣化,有道之名”;程頤、朱熹則以道為理,表現(xiàn)了氣本論與理本論的不同;今人中任繼愈先生則認為“道”是物質性的最先存在的實體;馮友蘭先生說“道”是物質性的精氣;湯一介先生也認為它是混沌的物質狀態(tài)。嚴靈峰先生對它的想法是原子或基本粒子、楊榮國先生的“道”是精神或精神性的東西。楊興順先生的“道”是萬物的自然法則。在這樣眾說紛紜中大家各執(zhí)己見,然而公認的事實卻是,第一次談到“道”概念的人是老子,研究他對道的論述是非常重要的。本論文也將圍繞老子提出的道來展開論述。
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確立了“道”為宇宙終極存在的形上學。老子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世界根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子之日‘道’?!保ā独献印范逭拢?/p>
在這里,老子把“道”描述為現(xiàn)存形態(tài)的自然宇宙存在之前的某物,是渾然一體的東西,無聲無形,然而卻獨立永存,循環(huán)不息。就是萬物起源于道,道是宇宙的總根源,總法則。從邏輯上講,道先天地而生,自然而然地存在,周而復始地行動。在“四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中,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歸根結底都要效法和遵循“道”的本體品質。老子又說:“視之不見,明日‘夷’,聽之不聞,名曰‘?!?,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分兮不可名,復歸于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zhí)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為道紀?!保ā独献印肥恼拢?/p>
從中可以看出,老子說的“道”,是一個超越的存在,它并不是人的感官所能把握的具體存在,它超越了人類的一切感知作用。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保ā独献印范徽拢?/p>
即是說,作為本體的道的性質是幽隱未形的,它非有非無,亦有亦無。老子在論世界生成的過程中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四十二章)
在老子看來,整個世界為道所生,而且是一個不斷生成的充滿升級的生命體,“道”由此取得了宇宙本源的地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保ā独献印范逭拢?/p>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保ā独献印啡哒拢?/p>
即道在域(空間)之中,道之精神上是無為的。另外,“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保ā独献印肺迨徽拢?/p>
也即,“道”又是宇宙程序的決定者,也成為人生,社會的最終目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道”是物資、精神渾然一體的、截然同流的,它除了物質可觀外,更兼有精神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賦予“道”這一概念以形上意義和形上性質,成為最高最真實的存在。
總結起來,我們認為“道”包含以下的含義:(1)無形、無名、無謂、無欲的本體。(2)超驗的思辨性。(3)一直運動,沒有停止。(4)宇宙與世上萬物的根本。(5)所有的萬物里都有“道”。(6)萬物的最根本性質是“道”(或者接近“道”)。
以上的第一點到第四點是我根據(jù)《道德經》理解提煉的,第五、六點是我對道的認識。本人在第五點的理解中對“萬物”一詞一直有著疑問:“萬物”的范圍是從哪兒到哪兒? 在《道德經》里面“萬物”這兩個字一共出現(xiàn)了19次。但是老子并沒說明“萬物”的范圍。本人對“萬物”這兩個字有兩個想法。(1)非人類干預的自然事物。這里除了有生命的動物和草木以外,還包括太陽、水、山、空氣、火等在地球上沒有人也能存在的東西。(2)人類干預的事物+自然事物。個人認為老子說“萬物”的范圍是后者。因為人們創(chuàng)造的某些物體的根本資源都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比如說,我們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說“椅子”是“自然”的。但是椅子是由木頭做出來的。因此在“椅子”里面也有“道”。但是椅子的道跟木頭的道確實是不一樣。不知道木頭的“道”是什么樣的“道”??墒且巫拥摹暗馈笔潜蝗俗摹?赡苓@不是椅子的根本“道”。但是椅子的創(chuàng)造目的是被人坐著的,它最根本性質就是捧人的屁股。這里的說明跟第六點有關。本人說“萬物的最根本性質是‘道’”所以椅子的道是被人坐著的,書的道是使人提高知識的。
那么人的“道”又是什么? 按照第五點的話,人最根本性質是“道”。人的最基本的是什么?
二、怎樣的生活才是遵循了“道”的生活
我們怎樣活著才能算是有“道”的生活呢?我們怎么生活才符合老子的要求呢? 我對這個問題有三個觀點。
第一觀點是“世界上所有的萬物按照自然法則,順從自然”就是“道法自然”。“順從自然的生活”真是有魅力的一句話?,F(xiàn)代復雜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想脫離現(xiàn)實回歸自然,在自然中享受自由,享受“天人合一”的生活。 就是擯棄人類創(chuàng)造的法規(guī)、禮節(jié)和各種各樣的物質以后,在地球上沒有人類干預的自然中生活,過著無為清凈的日子,這不就是老子所說的與“道”一起生活的世界嗎?
可是如果人類碰到自然災害,發(fā)生旱災或者洪水的時候也要按照“順從自然”的原則,人類只能受災。要是說“順從自然”是有“道”的生活,因自然災害所致死也是按照“道”的生活嗎?我一定程度上承認順從自然的生活是有“道”的生活。可是盲目地順從自然并不是有“道”的生活。我們對自然的改造以防治災害,就是違背天意、不合自然法則。為了預防洪水人類建設水壩、整治河道是違背自然的,可這不是違背“道”的。以中國被推為大圣王兼治水奇才的“禹王”為例,如果他的原則是順從自然的生活,那么他每次路過家門的時候應該進去擁抱自己的孩子。因為身為父親希望見到自己的孩子,這是順從自然的“道”而整治河道防范洪澇是違反順從自然的“道”??偟膩碚f,盲目順從自然的生活也并不完全符合有“道”的生活。
我的第二觀點是“按照每個人自己的本能生活就是有‘道’的生活”不被外界所困擾,同時自己也不干涉外界環(huán)境。外界環(huán)境跟個體之間沒什么交流。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需要其他人的認同,也不需要學習,受教育。就是在大自然中發(fā)揮自己的本能 這樣活著的話因為人和人之間沒有交流所以不會發(fā)生矛盾。自己只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這種觀點看起來有道理。
但是按照自己的本能活著也跟有“道”的生活之間發(fā)生矛盾。比如說,如果我現(xiàn)在非常餓,三天沒吃沒喝,現(xiàn)在我的面前有豐餐美食。按照我的本能就是吃光我面前的所有的菜。不是三天餓了嗎?但是這樣一次性吃太多就會肚子疼,甚至拉肚子。如果“順從自然的道”的話不能一次吃那么多也就不能發(fā)生這樣不好的事。因此本能的生活也并不是有“道”的生活。
我的第三觀點是我所贊同的對有“道”的生活的理解。我上面說“萬物的最根本性質是“道”(或者接近“道”)。所以“發(fā)揮自己最根本性質的生活”就是有“道”的生活。那到底人最根本性質是什么呢? 對本人來說人最根本性質是每個人的特有的東西、沒有這個東西就無法與他人區(qū)分。這種能區(qū)分個體的東西就是人的最根本性質。光靠人的外在是不能區(qū)分所有的人的。所以肉體不是人的根本性質。然而每個人的思想是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我的精神世界是不能跟其他人共用的(例如雙胞胎的肉體是一樣,可是精神卻是不一樣)。所以我認為“道”就是人們所固有的意識。
再回到我們最開始的問題吧。“怎么樣的生活是有‘道’的生活”。我覺得有“道”的生活不是只是順從自然或按照本能的生活,而是個人依據(jù)自己的觀念意識對某些事情認真思考以后,得出自己覺得最恰當?shù)拇鸢覆⒏杜c實踐就是有“道”的生活。我的想法跟康德的定言命令很像。定言命令是認為善行本身是目的和應該做的,它出自先驗的純粹理性,只體現(xiàn)為善良意志,與任何利益打算無關,因而它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不論做什么,總應該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準則永遠同時能夠成為一條普遍的立法原理”(《實踐理性批判》,30頁)。
但是我的想法與康德的定言命令也是有差別的。他所說的“定言命令”是世界上唯一的。除了“定言命令”以外沒有其他的答案,都是“假言命令”。但是我認為有“道”的生活的概念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言命令”。每個人的精神和想法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道”的生活,甚至有個人的“定言命令”。當然它可能會隨著某些積累的經驗或者時間的流逝而有所改變??傊?,每個人的“道”和有“道”的生活都不一樣。
三、結論
21世紀的我們能說比古代人幸福嗎?隨著科學、文化、政治等的發(fā)展,人的幸福感也越來越高了嗎?科學的產物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各種各樣的產品節(jié)省了我們時間和精力。這些確實是事實。但是不應該忽視,我們遭遇到的新的困境: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急迫快速,競爭很激烈、沒時間持螯賞菊?,F(xiàn)在的孩子從小就不得不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如果沒有機會緩解壓力,這樣下去容易使人瘋狂,而且會給社會帶來不良的后果。我們21世紀的人正面臨丟失人的尊嚴的風險,而淪為社會中的一個“配件”。那我們怎么可能活得像個人呢?我的答案是有“道”的生活。如果每個人能發(fā)揮自己的“道”就能創(chuàng)造真正的美好的社會。
在中國哲學史上,道這一范疇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學說所接受,雖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為宇宙本原、普遍規(guī)律性的代名詞。它對于提高理論思維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規(guī)律性,曾起促進作用。
每個人對“道”的理解都不一樣。沒有一定正確或錯誤的答案。每個人的道也是相對的,因此我們都要尊重別人的“道”。
參考文獻:
[1][日]洼德忠.道教史[M].蕭坤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2]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上卷[M],北京: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世界出版社,2009.
[4]宮哲兵.道德經 —— 新譯與道論[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
[5]周易譯注[M].周振甫,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6]全峰梅.“道”的形上學及其方法特征[J].廣西大學學報,2004,(1).
[7]沈文華.道家哲學時間觀初探[J].學海,2009,(5).
[8]臧守虎.《易經》、《老子》之“道”的比較[J].山東大學學報,2003,(3).
[9]王瑩.關于《周易》經文“道”、“德”概念的思考[J].周易研究,2003,(2).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