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中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與智育教育相輔相成。當前,中國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尚存有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德育工作的削弱;學校德育工作的失當。要想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把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結合起來,從而全面提高中國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
關鍵詞:未成年人 德育 原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4-0321-02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再次被提到了重要位置。目前,中國 18 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約有 3.67 億,作為未來最有生氣、最有活力的社會群體,他們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如何,不僅關系到這一代人的全面發(fā)展,而且因其“人力資本”的特殊身份直接關系到 21 世紀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發(fā)展實力[1]。
形勢的發(fā)展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遠遠達不到人們的期望。人們普遍感到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與我們的投入相比并不理想。如何改進和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廣大德育實踐工作者和理論工作者需要共同關注和探索的重要課題。
一、未成年人德育實效性缺失的原因
(一)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隨著改革開放深入發(fā)展,社會利益不斷調整,社會矛盾不斷整合,社會生活日趨多樣化,社會文化呈現(xiàn)多元化,新事物、新觀念層出不窮。未成年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正處于形成時期,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極易受到沖擊和改變。當今教育界流行著“5+2=0”現(xiàn)象,即未成年人每星期在學校接受五天正面、規(guī)范的道德教育,而教育成果卻在周末兩天被社會和家庭中的不良風氣、丑惡現(xiàn)象沖刷殆盡[2]。未成年人價值取向中所包含的不穩(wěn)定性突出顯現(xiàn)出來。而學校德育與社會影響時而融合、時而沖突的膠著狀況也使未成年人容易陷入迷惘,導致德育工作事倍功半。
同時,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級格局進一步發(fā)展的今天,西方腐朽思想跟隨現(xiàn)代文明一起進入國內,封建殘余沉渣泛起。如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的拜金主義觀念以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xiàn)象嚴重毒化著未成年人純潔的心靈,直接沖淡和摧毀了德育的效果。
(二)家庭德育功能削弱
家長素質、家庭氛圍對學校德育的效果有直接影響。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都有著言傳身教和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一方面,家長本身由于文化水平及道德素養(yǎng)等因素的限制,導致教育的無力和無能。另一方面,家長更注重孩子的養(yǎng)育和智力開發(fā),更多地關心子女在校的文化課成績是否提高,能否順利地升學、就業(yè),卻忽視了對孩子的道德品質教育,不理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關系,使得一些未成年,在孩提時就養(yǎng)成了種種不良習慣,到學齡期再進行糾正和教育,結果效率低下,使得德育低效,甚至無效。還有一些家長對子女的品德現(xiàn)狀憂心忡忡,但對現(xiàn)代教育規(guī)律缺少研究,對孩子的言傳身教往往帶有功利主義色彩,教育方法滯后,教育方式不當,或嬌縱溺愛;或嚴厲粗暴;或是對孩子的思想、心理發(fā)展束手無策。而對于中國孩子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現(xiàn)狀,家庭教育的缺失更影響其在將來的社會生活中正確扮演自己的角色。
(三)學校德育工作失當
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失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德育目標理想化。長期以來,學校德育工作目標定位高、大、空、遠。這種定位必然造成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和方法的主觀和僵化。如學校一味片面地要求學生艱苦奮斗、勤儉節(jié)約,忽視合理消費、適度消費的教育,沒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艱苦奮斗與提高生活質量,追求美好生活之間的關系,所以學生很難接受和認同 [3] 。
2.德育內容滯后化。首先,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只注重學生協(xié)調性品質,如服從、忍讓、遵循常規(guī)等等的培養(yǎng),不注重自主性品質,如開拓、競爭、敢想敢干等品質的培養(yǎng)。其次,目前學校德育習慣于固定行為規(guī)范的傳授和訓練,而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道德選擇能力和抵制不良影響的“免疫能力”。最后,目前學校德育工作只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缺乏對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的必要關切,沒有能將科學文化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中出現(xiàn)了“認知與人格”脫節(jié)的現(xiàn)象。
3.德育形式單一化??萍歼M步和生產力的發(fā)展,大大豐富了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而中學德育的形式主要還是課堂教學、課本講授和組織活動,相比之下就顯得單調、千篇一律。而且,在實踐操作中,一些只求形式不講實效的問題又突顯出來。如知識競賽,由于符合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而為學生所歡迎,但如果不分場合都去舉辦,甚至將它作為讓學生死記硬背的方法,也就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
4.德育方法簡單化。當前,在未成年人德育工作過程中,常常是重說教、輕實踐;重灌輸、輕滲透;重教授,輕養(yǎng)成。缺乏適合未成年人心理特點的、具有時代特征的、新穎而自然的德育方法。教育中片面追求知識的傳授和獲得,滿足于單純而特定的價值準則的傳遞,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和實踐環(huán)節(jié),不能很好地將知識傳授與行為養(yǎng)成密切結合,以致形成知識型的德育實效,使學生只有關于某種精神的充分知識,卻沒有這種精神本身。無法解決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等更為深層的東西。使學生形成了言行不一的“雙重人格”[3]。
此外,在道德知識的傳授中,由于教育者往往站在居高臨下的位置,也必然導致方法上的機械化和簡單化,常會遭到學生的排斥和抗拒。
二、提高未成年人德育實效性的對策
(一)以人為本,充分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
德育對象是具有不同特點的鮮活的生命個體,德育過程是一個多因素相互影響和多層次逐步發(fā)展的過程。把未成年人理解成積極行動著的主體,給予充分尊重,發(fā)揮其主體性是德育取得內在效果和外在效益的關鍵。事實證明,只要教育者或監(jiān)護人不懂得尊重未成年人,只要他們之間不平等的關系存在著,不管人們以何種方式、進行何種思想道德教育,都不會獲得有效結果。對未成年人主體精神的關注和弘揚應該成為德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特征 [4]。
那么,如何尊重未成年人的主體地位?首先,尊重他們的基本權利、興趣愛好、生理和心理特征,把他們作為一個既擁有個人基本權利又擁有自身精神世界的群體,以平等而不是強勢的心態(tài)來傾聽他們的想法和看法,以友好而不是粗暴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的興趣愛好,以科學而不是盲目的態(tài)度來適應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其次,必須將傳統(tǒng)的家長式、命令式改為朋友式,將自上而下的注入式改為雙向交流式,將包辦代替式改為自理、自教式,以期未成年人在互動教育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最后,幫助未成年人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和矛盾,在服務中教育,在關心中引導,使德育真正體現(xiàn)人性關懷,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把養(yǎng)成教育作為提高未成年人德育實效性的著力點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就說過:“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币馑际钦f兒童時期養(yǎng)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自然。道德習慣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無律的過程。一個人要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長期教育、引導和訓練的積累。因此,與其他德育方式相比,養(yǎng)成教育由于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長期培養(yǎng)、反復訓練,需要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親身體驗和反復實踐。德育工作者要始終堅持將養(yǎng)成道德習慣作為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歸宿,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yǎng)成教育。首先,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試驗表明,僅僅培養(yǎng)小學生養(yǎng)成自己整理書包的習慣,就需要40天的時間,而到24天時這種行為還不是穩(wěn)定的行為??梢?,養(yǎng)成一個好習慣非一日之功,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其次,要“從小事做起”?!拔鹨陨菩《粸椋鹨詯盒《鵀橹保蛔詈?,要注重對不良習慣的矯正。矯正過程中,要 “嚴”要“狠”,不真見效決不收兵。
(三)形成德育合力,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各有優(yōu)勢和不足。如何在導向一致的前提下,相互配合、相互補充、形成網絡合力,是從全局上根本改變德育薄弱現(xiàn)狀的重要一環(huán) [5]。
首先,學校教育必須德、智、體、美一齊抓。要充分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將德育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各學科可根據各自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方法論的教育。以及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的教育。以此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yǎng)他們團結協(xié)作和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其次,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更新教育觀念,多與學校交流、溝通;最后,各有關部門應通力協(xié)作,主動配合,以降低社會給未成年德育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充分利用青少年宮、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各類文化教育設施,加強未成年人德育工作。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全民族的希望。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既是一項長期的戰(zhàn)略任務,又是一項緊迫的現(xiàn)實任務。當前,我們要抓住機遇,求真務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開創(chuàng)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張忠華.改革開放三十年德育目標的研究與反思[J].教育學術月刊,2011,(1):20.
[2]陳錦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問題的探討[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1,(2):64.
[3]張鋮娟.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述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9,(12):40-42.
[4]李翠霞.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和改進德育教育[J].理論導報,2008,(8):50.
[5]吳德剛.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7):8-10.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