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低值易耗品的分類分析,依據稅法規(guī)定,詳細闡述了管理用低值易耗品進項稅抵扣問題,從而得出觀點,即管理用低值易耗品進項稅應抵扣。
關鍵詞:管理用低值易耗品 進項稅 抵扣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0-0036-02
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辦公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得對低值易耗品的需求不斷擴大,如何對它們進行更系統(tǒng)、更準確的管理,成為了財務工作者共同關心的問題。
一、低值易耗品的定義
1.低值易耗品是指勞動資料中單位價值在規(guī)定限額以下或使用年限比較短(一般在一年以內)的物品。它跟固定資產有相似的地方,在生產過程中可以多次使用不改變其實物形態(tài),在使用時也需維修,報廢時可能也有殘值。由于它價值低,使用期限短,所以采用簡便的方法,將其價值攤入產品成本。
2.低值易耗品的分類。低值易耗品按其用途一般可以分成:
一般工具:直接用于生產過程的各種工具。如刀具、夾具、模具及其他各種輔助工具。
專用工具:指專門用于生產各種產品或僅在某道工序中使用的各種工具。如專門模具、專用夾具等。
替換設備:指容易磨損、更換頻繁或為生產不同產品需要替換使用的各種設備。如軋制鋼材用的軋輥、澆鑄鋼錠的錠模。
包裝容器:指用于企業(yè)內部周轉使用,既不出租、也不出借的各種包裝物品。如盛放材料、儲存商品的木桶、瓷缸等。
勞動保護用品:指發(fā)給工人用于勞動保護的安全帽、工作服和各種防護用品。
管理用具:指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用的各種家具和辦公用品。如文件柜、打字機等。
其他低值易耗品:指不屬于以上各類的低值易耗品。
二、管理用低值易耗品的進項稅抵扣問題
管理部門領用的低值易耗品由兩部分組成:產品買價、產品銷項稅。當管理部門領用低值易耗品時,大多數(shù)企業(yè)僅將產品買價部分計入管理費用,而將產品銷項稅部分作為本企業(yè)的進項稅予以抵扣。由于稅法上對這部分內容沒有具體的明文規(guī)定,因此對這個問題有著許多不同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增值稅是對生產經營單位銷售貨物的增值額征收的并由消費者或使用單位承擔的一種流轉稅,即生產經營者銷售貨物時,向消費者或使用單位收取的銷項稅金與購進貨物時支付的進項稅金之差為增值稅稅金。管理部門領用低值易耗品,沒有產生出真正意義上直接增值銷售的產品,所領用產品的增值稅無法由消費者或使用單位承擔,增值稅的流轉稅性質沒有得到體現(xiàn),因此管理部門所領用低值易耗品進項稅不能予以抵扣。
第二種觀點認為,管理部門領用低值易耗品雖未形成具體的產品,但管理部門是為產品的生產所服務,其領用低值易耗品進項稅也間接地成為了企業(yè)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當予以抵扣。
本文認為,管理部門領用低值易耗品進項稅額可以予以抵扣。
對于進項稅的抵扣問題稅法有如下規(guī)定:
準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有:(1)從銷售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2)從海關取得的完稅證上注明的增值稅額。(3)購進免稅農產品準予抵扣的進項稅額,按造買價和13%扣除率計算。另外,運費發(fā)票按7%抵進項稅。購買廢舊物資做原材料的可抵10%進項稅。
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有:(1)用于非應稅項目的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2)用于免稅項目的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3)用于集體福利或個人消費的購進貨物或應稅勞務;(4)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5)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應稅勞物。
從直觀上來講,低值易耗品的進項稅屬于從銷售方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上注明的增值稅額,因此它屬于準予從銷項稅中抵扣的進項稅。而仔細分析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非應稅項目是指對某一稅種來說不需要繳納的項目,即不屬于該稅種的征稅范圍,以增值稅為例,對于應繳營業(yè)稅的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金融保險業(yè)等就屬于增值稅的非應稅項目,而管理部門的低值易耗品都屬于增值稅的應納稅項目,所以第二條不成立。免稅項目是指不用繳納增值稅的各種項目,這條顯然也不符合。低耗品不屬于固定資產,第一條也不符合。低耗品從外部單位購買由管理部門領用,四、五、六條都不符合。
三、小結
稅法是中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處理稅務問題的基本依據和行動指南。對照稅法中關于進項稅抵扣問題的具體規(guī)定,對管理用低耗品進項稅進行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管理用低耗品的進項稅屬于準予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而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的六條規(guī)定對管理用低耗品都不符合,因此管理用低耗品的進項稅應當予以抵扣。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第538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S],2008.
[2]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S],2008.
[3]財政部.企業(yè)會計準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