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僅能在危急時刻“救命”,更多的時候,它們還能帶給女人一種滿足感。
打開冰箱門那一刻,看著里面擺放整齊的各類食品蔬果,就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般滿足,一點不夸張。
/本選題專家支持/成都市營養(yǎng)協(xié)會執(zhí)業(yè)營養(yǎng)師 吳紅
7月3日的一場暴雨,讓玉林路上的火鍋店真正成為了傳說中的“老碼頭”,某洋快餐員工雨中送餐的照片被廣泛傳播,人們稱其為 “雨中天使”。一場夏季雷陣雨,把無數(shù)人堵在回家的路上,也讓無數(shù)被“堵”在家中的人兒郁悶:冰箱里空無一物,外賣開始罷工,晚上拿什么果腹?
現(xiàn)實有時就是如此戲劇。在你酒足飯飽的時候,只盼著天公降雨以解酷暑,到你饑腸轆轆的時候,空蕩的冰箱、黃豆大的雨點卻時刻提醒著:家無存糧,自作孽也!在夏季,人體本來就會條件反射式地拒絕活動,能不挪窩就不動屁股,能吹空調(diào)絕不曬太陽。室內(nèi)成為多數(shù)人長期生活的空間,這個時候,囤積食物就顯得尤其重要。
其實,你從來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儲存適合的食物,食物不僅能在危急時刻“救命”,更多的時候,它們還能帶給女人一種滿足感。打開冰箱門那一刻,看著里面擺放整齊的各類食品蔬果,就仿佛擁有了整個世界般滿足,一點不夸張。
囤積食物的方法有很多種,但特點無非以下兩個。第一,購買頻率低;第二,囤積數(shù)量大。忙碌的白領沒有時間每天買菜做飯,便在周末推著小車一次屯夠,然而,無法保證新鮮;宅男宅女們以零食為樂,逛超市叫外送,薯片餅干方便面成為飽食休閑“三大件”,但是,食譜卻并不健康。當生活習慣與糧食的保鮮規(guī)律發(fā)生沖突,如何有效地囤糧,再科學地保存,就成為“囤糧”一族的進階課程。
是全部塞進冰箱?還是分門別類地包裝?抑或再勤快一點,掌握簡單易行的保存竅門?乍一看,囤糧的初衷就是為了偷懶,怎么行動起來反而更加麻煩?往深想一點,囤糧的目的是為了果腹,而誰也不希望自己辛苦買回家的糧食,反而成為“毒藥”吧?
有危機意識是好的,有科學的生活方式,則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