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否認贓物的善意取得制度,就會使所有權保護與交易安全之間產生強烈的矛盾,使第三人對交易安全的信賴產生危機,失去了法律的公平性、公正性。因此,構建一個合理的法律制度,使交易中的贓物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十分重要。根據(jù)中國的實際情況對贓物在流通領域中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較分析,對各種立法體例進行評述。并對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設定嚴格的條件,以實現(xiàn)保障交易安全的同時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對所有權的保護。
關鍵詞:贓物;善意取得;所有權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1)36-0098-03
一、一個案例引發(fā)的思考
在刑事審判中,難免會遇見贓物被轉賣的問題,對于此種贓物是否能夠一律采取追贓方式,是值得考慮的問題。例如:被告人A與被害人B原系情人關系后轉變?yōu)榕笥?,B欲與丈夫C離婚,想轉移財產,B將想法告知A,A因欠賭債,想謀奪B的財產,便慫恿B將車輛轉移給他,并說等B離婚后再將車輛還給B,但A卻早已計劃在B將車輛轉移給A后就將B殺死并將車輛賣掉換錢以還賭債,B因其與A的關系相信了A,A在B將簽署完畢相關委托手續(xù)后,將B殺死。隨后,A到二手車交易市場將車輛賣給了D,并辦理了相應的過戶手續(xù)。案發(fā)后,被告人A因其殘忍的殺人手段極有可能被判處死刑,并且因其賭博家中已無財產,賣車所得錢款也被A揮霍殆盡,其已經無能力承擔刑事附帶民事賠償責任,被害人家屬因被告人A的行為造成的損失已經無法得到彌補。此案中,如果車輛未通過合法途徑賣給D,那么,便可以將車輛追回,返還被害人家屬,這樣其損失也可得到部分彌補。但事實相反D支付了對價,通過合法途徑購買了車輛進行了登記,且其對車輛的為犯罪所得并不知情。如果將贓車追回,那么第三人D的經濟損失無法得到補償,如果保護第三人D的利益那被害人家屬便會雪上加霜。面對此種兩難的境地,如何處理?善意取得制度在此時可否適用?被害人的利益如何維護?
善意取得制度,最早源于日爾曼法中的“以手護手”(Hand muss Hand Wahren)原則,中國在2007年頒布的《物權法》第106條確立了這個制度。這也意味著,中國的物權制度在維護市場交易安全,實現(xiàn)財產流轉關系的穩(wěn)定狀態(tài)上取得了重大進步,但遺憾的是,該法對贓物能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這個長期以來在理論界和實務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并沒有給予明確規(guī)定。當贓物進入流通領域后,其與自由流通的一般商品具有了一樣使用價值與價值,與案件無關的第三人在對其來源不知情并且客觀上很難知情的情況下購買了該“商品”,對于該“商品”是應無限制的追贓,還是應合理地保護善意第三人的利益?選擇無限制追贓意味著對刑事法律所保護的被犯罪行為破壞的社會關系的恢復,但同時會造成第三人對交易安全的信賴危機,使市場交易安全受到威脅。反之,亦會出現(xiàn)不能兩全的情況。
二、贓物的含義
討論贓物的善意取得,首先涉及到贓物的界定問題。中國“辭?!钡慕忉屖恰摆E者,貪污、受賄或者盜竊之所得也”,《法學辭典》則解釋為“犯罪分子用搶劫、盜竊、詐騙、敲詐勒索、受賄、走私、投機倒把等非法手段取得的金錢和物質”[1]。《刑法》第64條規(guī)定,“犯罪分子違法所得的一切財物,應當予以追繳或者責令退賠;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應當及時返還;違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財物,應當予以沒收。沒收的財物和罰金,一律上繳國庫,不得挪用和自行處理”。中國法律卻未對對于贓物一詞的內涵、外延作出相應圈定。但從對《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分析不難得出,贓物應是指行為人實施違法行為所取得的一切財物,本身應當是有體物,對于像著作權、專利權這些的無形財產,在它們未以一定的有形載體表現(xiàn)出來之前,并不能成為贓物,同時,贓物必須有價值或使用價值,且能直接被人占有或支配。
三、贓物在流通領域中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比較分析
(一)大陸法系
1.德國。1896年《德國民法典》第935條第1款規(guī)定,“從所有人處盜竊的物、所有人遺失或因其他原因丟失之物,不得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該條第2款同時又作了例外的規(guī)定,“盜竊物、遺失物為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公開拍賣物時,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钡聡穹ǖ鋵⑽飬^(qū)分為“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脫離物”[2],由此可見,盡管德國原則上不承認受讓人可善意取得盜竊物等占有脫離物,但是考慮到僅從某些物的外觀形態(tài)確實無法認知其歸屬情況,特別是貨幣這些種類物,即使是盜竊物,不適用善意取得會極大影響交易安全,引發(fā)市場規(guī)則的信任危機。因此,對于金錢、無記名證券及公開拍賣物時作了例外規(guī)定——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2.法國。法國雖然與德國同屬大陸法系,深受日爾曼法影響,但在善意取得制度上的法國的態(tài)度明顯要更開放一些。《法國民法典》第2279條規(guī)定,“涉及動產物品時,自主占有具有與權利證書相等的效力。丟失物品的人或物品被偷盜的人,自其物品丟失或被偷竊之日起三年以內,得向現(xiàn)在持有該物品的人請求返還;該持有物品的人得向其取得該物的人請求賠償?!钡?280條規(guī)定,“如持有被盜或他人丟失之物品的人是在交易會、市場、公開銷售處或出賣同類物品的人銷售處購得該物品,原所有人僅在向現(xiàn)占有人支付其為取得該物品而支付的價款后,才能讓持有人歸還原物?!盵3]為了維護市場交易安全,一方面,承認物之所有者的追及效力,另一方面,對所有權的絕對追及效力又加以限制,規(guī)定了追及時效及“公共市場”原則。
3.瑞士。瑞士民法中對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顯然是受了德、法兩國的法律影響,但更加的細致,周密。其吸收了法國的時效原則及“公開市場”原則,同時也注意到了貨幣等種類物與特定物的區(qū)別對待。如《瑞士民法典》第934條規(guī)定,“動產所有人因被盜、遺失或違反其意思而喪失動產所有權時,五年之內得向任何受領該動產之人請求返還,其他情形返還須依善意占有請求權之規(guī)定為之。”“對于受讓人由公開拍賣,公開市場或由販賣同類商品的商人處受讓的,則需要對最初及事后善意受領的人,償還其支付的價金后才可以請求返還?!痹摲ǖ?35條還規(guī)定,“金錢及無記名證券,即使是違反其所有人之意思而喪失,其所有人也不得對善意受領人請求返還?!盵4] 法律賦予占有人以占有物取回權,系在于維護占有人原有的事實上的管領力,倘若該管領力因新管領力的介入而式微,并達可能成立新的占有的程度時,法律自不應再賦予原占有人以占有物取回權,以破壞形成中的新占有事實,擾亂社會的和平與秩序。故瑞士民法典遂對占有物取回權的行使在時間上加以限制 [5]。由此可見,瑞士民法在對人民財產的保護、對道德和社會問題的解決等方面的進步,以及其對市場交易中信賴關系的重視。
(二)英美法系
英美兩國同屬英美法系但對于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態(tài)度卻是并不相同。傳統(tǒng)英國法沿襲了古羅馬法的傳統(tǒng),堅持“無論任何人不能以大于自己所有的權利讓于他人”、“吾見吾物,吾可收回”、“物在召喚主人”等原則?,F(xiàn)代英國法承認了買受人給予善意即可取得所有權,但是根據(jù)英國現(xiàn)行法律及實務,在公開市場買賣的動產如屬于盜品,而且盜竊該動產之人將被判有罪時,動產之原所有人得請求受讓人返還其動產[6]??梢姡▽τ谮E物的流通做出了嚴格的限定,即使買受人出于善意也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美國在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上,以更有利于市場交易為出發(fā)點。1952年《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第2—403條第(1)項規(guī)定“貨物的購買人獲得他的轉讓人過去有權轉讓的全部所有權,除利益有限的購買人獲得與購買的利益相當?shù)臋嗬?。有可以取消的權利人過去有權把可靠的所有權轉讓給付出代價的誠信購買人。當貨物已經在購買中交付時,購買人有這種權利,即使交付是通過的刑法中犯盜竊罪那樣的處罰的欺騙來完成的?!盵7] 依法條規(guī)定,只要購買人出于善意,即不知賣方有詐,以為賣方是對貨物具有完全所有權的購買人,則不論賣方的貨物從何而來,即便賣方是偷來的,善意買受人也可以即時取得所有權[8]。
(三)各家學說之評析
以上各國的法律對于善意取得制度的規(guī)定在具體行文上雖有差別,究其立法原意,可以分為:“原則+例外說”,代表國家為大陸法系國家,其原則上對于贓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在例外情況下,通過法律規(guī)定,可以發(fā)生善意取得。并具體規(guī)定了可以發(fā)生善意取得的特定情境,如規(guī)定的追及時效,公開市場等等?!霸瓌t+例外說”希望可以在財產交易的動的安全與所有權保護的靜的安全之間尋求一種利益平衡。該觀點一方面給予原權利人回復請求權,另一方面又對請求回復的期限做出的限制性規(guī)定,這樣既兼顧到對合法財產的保護,也兼顧到對信賴公共市場的善意買受人及交易安全的保護 [9]。此說看似左右平衡,但細想來,卻又有名無實。其一方面否認贓物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另一方面又列舉了贓物可以適用善意取得的情況,兩方存在矛盾。同時,其多規(guī)定了回復請求權,如果原權利人在規(guī)定的期限內沒有請求第三人歸還“贓物”,“物”即歸第三人所有,這也是從另一方面肯定了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因此,“原則+例外說”本身便是對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肯定。
否定說,持此觀點的國家多深受羅馬法思想影響。如英國、俄羅斯聯(lián)邦、挪威、瑞典、丹麥等?!短K俄民法典》第152條規(guī)定,“對拾得物和盜贓物,喪失占有人有權要求返還該財產,只有當財產是為執(zhí)行法院判決而依規(guī)定的辦法出售時,才不允許要求返還財產?!盵10] 否定說在價值取向上,更為傾向于對所有權的絕對保護。法律歷來不能脫離其所根植的物的生產方式而單獨存在,其應該以社會為基礎,在市場經濟極為發(fā)達的現(xiàn)今社會,對于所有權的絕對保護與社會發(fā)展趨勢并不相符。中國正處于經濟飛速發(fā)展與社會轉型時期,發(fā)展是中國社會的第一要務,保護商品流通及交易的順暢進行,并竭力維護市場自由和秩序是國家和社會所共同追求的。因此,否定說并不適應于當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贓物在流通領域,具備著與其他一般商品一樣的物理特征和商品屬性,唯一不同的就是贓物背后所隱藏的不易為人所發(fā)現(xiàn)的所有權、處分權的歸屬異常。但法律并不可以強人所難,如果無權占有人具有使他人相信其為有權處分人的占有公信力,那么,法律為何不能保護贓物善意取得第三人的利益呢?
肯定說,代表國家是美國,在生活中受讓人購買贓物時,由于贓物本身并無特殊標志,它置于公開的市場中,尤其置于同類或類似商品之中,在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無法通過觀察或其他手段辨別該物是否屬于贓物,而且也沒有義務去辨別該物是否屬于贓物。善意第三人只是從物的物理屬性和商品屬性出發(fā),根據(jù)物的使用價值和需求購買商品。若因違法犯罪人的行為,而使受讓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護,顯然有悖于民法的公平原則,不利于保護交易安全。因此,贓物應無條件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此種觀點的優(yōu)點是完全保護了市場主體在交易中的安全,維護了善意受讓人的合法權益。在贓物是否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問題上,是場靜態(tài)物的歸屬與動態(tài)物的利用的博弈。而兩者并非非此即彼的關系。此說,雖然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市場交易的安全維護了,市場秩序,提高了效率,但同時也最大程度的損害了原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應在肯定贓物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同時嚴格限定適用條件。
四、贓物在交易中有限制的適用善意取得的法律分析
(一)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正當性分析
1.物權公示公信原則。所謂物權公示原則是指物權的享有與變動的可取信于社會公眾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11]。由于人的認知能力的有限性,物權變動即使具有公示性,但如果公示本身存在瑕疵,交易人也未必能確切地認識物的權利歸屬關系,如此產生的問題要如何解決?物權公信原則則是解決在此情況下的交易安全問題,賦予公示以公信力,第三人基于對公示的信任而進行了相關民事行為,即使其公示表現(xiàn)出來的物權與實際情況不符,法律仍承認相關民事行為的合法性,為無權處分人所為處分的瑕疵做出補正,保護了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了交易安全。物權公示、公信制度并沒有排除贓物的情況。法律允許交易人根據(jù)公示效力,推定物的占有人享有所有權或處分權,第三人根據(jù)此種推定產生信賴從而進行了交易,即使公示的物權不存在或有瑕疵,縱使公示外觀顯示的權利人并非真正權利人,也不得對抗信賴公示的第三人。公示公信原則保護的是交易的安全性,使處于相對弱勢的受讓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仍可得到法律的保護。如果贓物的無權占有人,在第三人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了交易,不論其物權實際存在與否,法律仍承認有和真實物權相同的法律效果。沒有理由僅僅因物品是贓物就使人們對法定的公示方式失去信賴,不再產生公信力。
2.中國市場經濟發(fā)展的要求。中國正處于經濟發(fā)展的黃金期及矛盾凸顯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是目前的主要任務。在此種情況下,國家和社會勢必鼓勵和引導市場交易向著高效、穩(wěn)定方向發(fā)展。以求在最快速度、最大限度追求經濟利益,創(chuàng)造并積累社會財富。因此,保障合理交易行為結果預期的確定性,財產流轉關系的穩(wěn)定性,也就成為了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作為交易對象的贓物就其物理屬性和商品屬性而言,與一般商品沒有什么區(qū)別。在原所有權關系均已被損害,在贓物已被犯罪分子賣出的情況下,我們應當選擇的不是以破壞另一合法的交易關系來補償原所有權人。責任人既然是犯罪分子就不應將責任轉嫁到善意第三人身上。尤其是在善意取得人又將財產轉讓,幾經轉手,或已經投入生產、經營活動,或已經添附到不動產上,若允許原所有人享有回復請求權,則可能造成連環(huán)的交易關系破壞,妨礙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運行,造成財產的損失和浪費。因此,從保證交易主體在交易時對交易結果預期的確定性即交易的動態(tài)安全,維護市場交易的“效率、公平、秩序”的角度出發(fā),確立贓物的善意取得是最好的選擇。
3.贓物的善意取得并不會助長銷贓。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贓物而予以窩藏、轉移、收購或者代為銷售的行為。認定構成犯罪的首要條件就是對于明知(包含應知)購買之物為贓物的主觀認識,對于不明知為贓物而購買的無法認定其購買行為為銷贓行為。既然在不明知的情況下不能構成犯罪,那么,在不明知是贓物而予以購買的情況何以會助長銷贓行為呢?
4.法律不強人所難??梢赃M入流通領域的贓物,其商品屬性、物理屬性與一般的商品并無差別,并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繁榮,跨血緣和地域限制的交易活動日益頻繁,善意第三人很難充分獲取交易標的物的相關信息,第三人在購買“贓物”時,其不能從“贓物”的外表特征上看出其背后的歸屬關系。我們不能要求第三人通過合乎常理的交易行為來推敲出其購買的物品為贓物。只要第三人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物權確實存在,交易另一方有處分權即可。
(二)贓物有條件的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贓物適用善意取得制度,首先必須符合善意取得的構成要件。無權處分人須是表征意義上的無權占有,何謂“無權”:第一,處分人無所有權;第二,處分人雖享有所有權但處分權受到限制。此兩種都應認定其為無權。何為“占有”:占有是持有人對物品的現(xiàn)實管領力,雖不以對物品的直接占有為必要但占有必須具有強大的公信力,無權處分人須有使第三人信其為處分權人的外在表征。第三人須為“善意”即受讓人的主觀要件限定為不知讓與人無權處分且無重大過失。并且交易是合法的、有償?shù)?、且交易行為已經生效?/p>
參考文獻:
[1] 魏小紅,魏東.關于公安機關“追繳贓款物及退贓”措施的法律分析[J].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02,(4):74.
[2] 肖厚國.物權變動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07.
[3] 法國民法典[K].羅結珍,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522.
[4] 瑞士民法典[K].殷生根,王燕,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336.
[5] 陳華彬.外國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344.
[6] 吳道霞.物權法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208.
[7] 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K].潘琪,譯.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43.
[8] 王利明.物權法研究(修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63.
[9] 梁慧星.中國物權法草案建議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70.
[10] 俄羅斯聯(lián)邦民法典[K].黃道秀,等,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139.
[11] 梁慧星,陳華彬.物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70.[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