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許多理論、實證,都說明了語言具有體驗性;語言也是起源于體驗的。既然語言是基于體驗而產生,那么,對帶有特殊性質和特殊任務的語文課程而言,其教學的真諦應該是先從體驗語言的生命開始,然后融入語言,最后把握語言。這也是語文課程中語言情感體驗的魅力之所在,語言的情感體驗不僅可以促進語言的理解與運用,又能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統(tǒng)一的橋梁。
關鍵詞:語文課程 語言 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語言教育課程,關于語言及語言運用的概念、原理及其使用規(guī)律的知識,無疑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內容。自從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以后,語文課程標準以全新的話語方式變革了先前的界定范式,第一次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的性質界定。語言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要素,如何促進語言的理解與運用,又如何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一座二者統(tǒng)一的橋梁,筆者認為,語言的情感體驗至關重要。
一、語言的體驗性
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是體驗哲學、心智—建構主義。語言的體驗性是基于體驗哲學提出的。體驗哲學的提出者Lakoff認為:“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體驗而形成的,而且只有通過它們才能被理解?!闭J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們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在現(xiàn)實世界中體驗的基礎上,經過加工而逐步形成的。所以,語言具有體驗性,認知和意義是源于體驗的。
基于“體驗”的視角,認知語言學與心理語言學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注重語言理解的感覺運動基礎、強調經驗作用的理論研究觀點,并取得許多實證的成果。它認為語言理解中意義主要涉及運動的、知覺的、情感的和社會的知識,這些知識規(guī)定了語言的內容。意義取決于個體在實際環(huán)境中其身體具有的這些經驗,而面對語言的輸入,個體重新演練這些經驗,并運用它們產生有意義的語言輸出。
語言起源于體驗性,那么語言理解應回歸于體驗性。張傳宗也認為,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應堅持“從語言文字出發(fā),再回到語言文字”特有的教學原則。因此,我覺得語文課程的真諦應該是,先從體驗語言的生命開始,然后融入語言,最后把握語言。
二、語言的情感體驗
語文課程中對語言的體驗是指針對語言蘊涵的主體性,通過語言喚醒學生自我的主體意識。所以在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文本的文化內涵時,應教會他們以自己的主體性去“體驗”其中鮮活的情感聯(lián)想和引申意義。
一直以來,語文課程更多關注語言的概念性,有意無意地把它們的意義窄化了,然而語言只有在獲得感性的個人涵義時,它才是有意義的。如“中國共產黨”,不能把它僅看作是某些先進者組成的集合體的代碼,而忽略了這個詞由歷史積淀而存有的極其豐富而生動的內涵。因此,語文課程應從傳統(tǒng)教學中注重所謂“概念”“技巧”等形而下的東西,轉變成關注學生“情感”“思想”等形而上的需要,力求讓學生用心靈去體驗語言的情感魅力。
任何一個經典的文本,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組成文本的語言,就像一個個充滿生命氣息的,在不斷展現(xiàn)曼妙舞姿的音符。如胡明剛的《江南蓑衣》(高二月考的一篇現(xiàn)代文)?!皝碜越系闹魅硕阍诎到牵瑑裳坂邷I。他在等待著內心的救贖”,這是文章的末段,許多學生都表示不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該文本語言進行如下的情感體驗。蓑衣的主人昔日在江南過的是披著蓑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勞作”的“清貧”而“歡愉”的生活,在終于擺脫艱辛勞作,融入城市之后,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卻失落了“蓑衣”所蘊含的曾經清雅的志趣、曾經自由瀟灑的內心和曾經寧靜平和的生活。在學生對文本語言反復體驗后,他們逐步明白這樣的道理,在這個充滿喧囂和騷動的年代,現(xiàn)代人已經習慣了在物質追求上向外尋找,向外用力,而忽略了內心的渴求,幾乎遺忘了在我們心靈深處還有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
點到這里,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體驗語言的魅力,再以不久前剛學完的莊子《逍遙游》,并結合莊子的故事來拓展。莊子朋友有一個五十斗大的葫蘆,用大葫蘆來裝水,葫蘆皮太薄,承載不住過多的水;把葫蘆剖成兩半來作水瓢,可是水瓢太大使用也不方便,朋友因此得出一個結論:這個葫蘆大而無用。與常人思維方式不一樣的莊子卻說,真傻呀不懂大葫蘆的妙處,如果把大葫蘆栓在腰上,跳到湖水中,在湖上自由地浮游,多瀟灑多享受??!朋友又說,他家有一棵大樹,樹的枝干特別彎曲,用來做家具很困難,于是說這棵大樹大而無用。莊子還是說,真傻呀不懂大樹的妙處,如果到了夏天,彎曲的樹干遮蔽之處不就形成一大片的樹陰嗎?你背著手在樹陰下悠閑地散步,你不散步躺一會兒也行,怎么說沒用呢。所以在莊子的眼里,有用不一定是實用。當然大葫蘆和大樹沒有物質上的實用價值,但是它們有精神上的價值,可以給我們帶來非常悠然的、瀟灑的精神的愉悅。就如《逍遙游》所言的一樣,人應“無所待”,在精神領域中作一番自由、逍遙的遨游。而胡明剛《江南蓑衣》要傳達的也是同樣的理解,現(xiàn)代人在為物質生活疲于奔命時,卻忽視了對最為可貴的精神境界的追求。
經過一系列對語言的體驗之后,許多學生內心的反思、醒悟會與《江南蓑衣》產生碰撞、共鳴,這就是不同的個體可以呼喚出形態(tài)各異的情感體驗,它是和學生的感覺和想象、經驗和情緒交融在一起的。這也正是寫起來容易,讀起來簡單的“蓑衣”所帶給我們豐富的體驗魅力,是語文課程“人文性”的體現(xiàn)。
三、注重語言的情感體驗
教師在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情感體驗時,總是要求從文本的語言文字出發(fā),先讀懂字句,大致了解內容,經過教師和同學的講解和分析后,進一步思考課文具有怎樣深刻的思想意義、生動的文學形象、豐富的文化知識,然后再回到語言文字,具體體驗這些深刻的思想意義、生動的文學形象、豐富的文化知識是怎樣用獨特語言表達出來的,從而獲得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工具的知識和能力。但尤為注意的是,絕不能脫離文本主體和作者主體,放縱學生對語言自由的體驗。
學生體驗文本語言的過程,其實也是開掘語言意義和精神內涵的過程,學生不僅占有文本的精神內涵,而且在語言體驗中會逐步轉化為自身精神內涵的促進者。所以,語言的情感體驗,不僅促進了語言的理解與運用,也為工具性和人文性搭建了一座“統(tǒng)一”的橋梁,這正是語文課程中語言情感體驗的魅力之所在。
參考文獻:
[1]屠錦鴻,徐林祥.六十年來語文課程性質研究之回顧與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0,(6):97-102.
[2] Lakoff.G. M.Johnson. 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M].New York: Basic Books,1999.
[3]王寅,李弘.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對句法成因的解釋[J].外語學刊,2003,(1):20-25.
[4]魯忠義,高志華,段曉麗,劉學華.語言理解的體驗觀[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2):275-281.
[5]張傳宗.高中語文教學應開拓優(yōu)質高效的科學發(fā)展之路[J].課程·教材·教法,2010,(8):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