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0后“留守兒童”大學生在高校的比例逐漸增多,形成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他們在認識父母與自己之間的關系上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無法和諧相處。輔導員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家庭價值觀,從誤解中走出來,通過有效溝通,重構和諧的家庭關系。
[關鍵詞]:90后 留守兒童 大學生 溝通 親情教育
2008年開始,全國各地第一批“留守兒童”大學生進入校園。到了2011年以后,這類大學生的比例逐步上升,尤其表現(xiàn)在西部地方學校,形成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群體。這些大學生以90后青年人為主,由于長期不與父母住在一起,親情缺失的程度要比其他家庭要嚴重得多,導致家庭價值判斷上存在矛盾,尤其對于父母與自己的關系認識上理解和不理解相互交替,使雙方的關系表現(xiàn)出疏遠冷淡或緊張沖突,無法和諧相處。
一、家庭價值觀辨析上的認識產(chǎn)生偏差
1.成長時期父母的指導作用得不到體現(xiàn),沒有盡教育義務
“留守兒童”大學生可以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動機,目的是為了家里的經(jīng)濟支撐,為了家人更美好的生活,但從留守生活上,現(xiàn)實上對父母的不理解會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因為隨著兒童年紀的增大,就要面對成長的煩惱,如學習的動機,情感的需求,人生的決擇等。每當有這些煩惱的時候,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無法直接面對面訴說和解決,父母打工勞碌,也無法提供更多的精力去教育他們。因此,本來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父母指導變得無法體現(xiàn)出他們應有的價值,導致學生開始不再通過這種方式去解決他們的煩惱和不惑,于是開始不再信賴父母,開始逐漸疏遠,親情的稀釋變得有最初堅定的理解變得飄渺的懷疑,懷疑自身的存在價值。
2.父母將弟妹接入城市接收更好的教育,差別對待
部分這類大學生還有弟弟妹妹,在父母外出打工的早期,城市的工作比較不穩(wěn)定,弟弟妹妹年紀幼小,需要人照顧,往往是由這些學生去照看他們。等到這些學生讀大學的時候,父母在城市工作也有一定的時間,生活也有很大的改變,于是決定將他們的弟妹接入城市,讓他們接收更好的教育。對于這個決定,這些學生會認為是一種無言的傷害,認為父母對待子女方面存在差別性,甚至想到父母不再愛自己,而僅僅愛弟弟或者妹妹。盡管他們從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父母的決定,畢竟他們和弟弟妹妹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手足之情也很深,所以開始的時候是同意甚至是支持父母的做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大家不能經(jīng)常見面,主要通過電話的聯(lián)系,尤其是談到家人在城市生活,就會很自然感覺到父母對弟弟妹妹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都表現(xiàn)的很關心,而且在行動上也有實實在在的表示,而對于自己,卻沒辦法真切地感受到這種被照顧和關懷的心情。這種情緒的落差,很容易讓這些學生在家庭認識上產(chǎn)生偏差,自我認為城市那一個家才是一個完整的家庭,而自己卻是一個局外人。
3.父母的愛變相到金錢補償,將父母的愧疚理解為理所當然的補償
由于常年在外,父母認為自己沒有像正常的家庭那樣盡到應有的撫養(yǎng)責任,在心理上的確存在對子女的愧疚之情,既然無法陪伴孩子,無法好好照顧他們,唯一能為孩子的事只能是用金錢來彌補,這是父母對待子女的一種充滿親情的行為。但是同一種行為,轉換到子女這一方,在理解的程度上就有所不同。父母認為給孩子的錢,是為了滿足孩子某些生活需求,即使無法從具體的語言和行為上表達這種關心,但為了讓孩子生活更好,尤其物質條件的改善,就是一種愛的表現(xiàn)。而對于子女來說,是比較難理解到這一點的。這些學生會認為父母的確對不起他們,給錢是理所當然的補償,主要是緩解父母自己的內(nèi)疚之情,為了讓心理“過得好一點”,并非是真正關心自己,父母這種做法是完全的自我行為,他們完全無法從父母的表現(xiàn)中感到親情所在,甚至有些偏激的學生會認為父母是用金錢“打發(fā)”自己。造成的后果是學生不珍惜父母物質資助,肆意地浪費,甚至以此期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學生常常會很厭惡父母一聽到自己想買什么東西就立刻給錢,根本不問其中原因,但是在父母覺得子女花錢太多時,教育他們要節(jié)約用錢,他們又表現(xiàn)地很不耐煩,就會存在一種不希望父母這種金錢補償?shù)姆绞剑瑓s又離不開這種方式帶給自己的物質享受的矛盾心理,最終彼此之間的感情更加的淡漠,讓他們覺得更加的孤獨。
二、重構家庭和諧關系
家庭價值觀辨析上的認識偏差,使90后“留守兒童”大學生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孤寂,冷漠以及猜疑。輔導員在對這些學生做思想工作時,主要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家庭價值觀,從誤解中走出來,學會換位思考,根本上理解父母,彼此重構和諧的家庭關系。重構關系的關鍵在于消除誤解,最可行的方法就是進行相互之間有效的溝通,彼此達成共識,達到理解的程度,而溝通是需要輔導員科學引導雙方,逐步達到最終目的。
1.輔導員的角色定位
輔導員在整個過程中起到的是橋梁作用,為雙方打通一條可行的溝通渠道。充當配角的角色定位必須明確,學生和家長必須是成為解決問題的主角,而非輔導員本身。在家校聯(lián)系中,會出現(xiàn)一種情況:當家長與學生發(fā)生沖突的時候,家長很容易產(chǎn)生一種想法,希望輔導員代替自己來跟學生溝通,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更相信輔導員,這恰是學生最不愿意的事情,他們會認為有問題就不能直接說出來,非要經(jīng)過別人傳達。另一種情況:一些學生只愿意與輔導員訴說,不愿與父母談心。這時,輔導員更應該是一個能將更多的人,尤其是父母,帶入學生內(nèi)心世界的人,而不應該成為他們唯一可以溝通的人。否則,這將阻礙了學生全面的發(fā)展,因為一個人健康的發(fā)展,家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輔導員在傳遞雙方信息的時候,就更應該明確自己的輔助作用,目標是使雙方能夠主動相互溝通。
2.促使雙方尋找溝通的平衡點,達成相互理解
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大學生的父母受貧困所迫在外打工,經(jīng)歷了太多的艱辛,特別期望孩子能好好讀書,不要像他們那樣。因此,彼此之間的談話出現(xiàn)最高頻率的詞語就是“好好讀書”。但是,家長的意愿到了學生這一方,就會感到極為束縛,因為雙方在學習內(nèi)容認識上是有區(qū)別的。大學學習除了課堂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對環(huán)境的適應,人際交往,規(guī)劃人生等多方面的學習。在大學,學生真正體會到很多次的第一次做決定,以及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這些抉擇尤其需要父母,有著豐富社會閱歷的人的建議作為重要的參考意見,這恰是學生想與父母進行溝通的最大的動機。在溝通的需求上,雙方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輔導員需要輔助兩方主動找到其中的平衡點。
(1)輔導員與學生家長初期聯(lián)系主要是介紹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特點,特別強調(diào)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培養(yǎng)對學生今后發(fā)展的重要意義,目的是讓家長清楚了解到大學與中小學教育的區(qū)別,初步形成意識要改變以前的教育方式,接收將孩子視為成年人的溝通方式。
(2)其后的家校聯(lián)系,主要協(xié)助家長分析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直接交往頻率,部分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的了解是比較的陌生,甚至還存在著偏見。這個階段,輔導員可以分類分析家長信息,將有利于消除誤解的信息在平時與學生的談話中無痕跡地滲透。期間,輔導員與學生的談話要盡量隱蔽教育意圖,因為這類大學生猜疑性比較強,本來對父母的態(tài)度比較排斥,如果不適度地隱蔽,這些學生很有可能會有形或無形地抵觸,由信賴變成不信任,就會影響到以后工作的效果。
(3)當雙方都有意識想主動聯(lián)系對方時,輔導員可以計劃一次雙方的電話溝通,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特殊的節(jié)日。如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或者生日,談話的主要內(nèi)容主要是平常的,比較輕松的生活聊天。電話溝通后,輔導員要及時收集家長和學生的反饋并加以分析,談話中雙方的共同點在哪里,有爭議的方面差距是什么,共同點可以為下一次雙方的溝通做好鋪墊,差異的地方根據(jù)雙方的需求進一步調(diào)控。
(4)雙方經(jīng)過一定次數(shù)的電話“聊天”后,彼此在熟悉程度有了新的進展,這個階段,電話聯(lián)系的內(nèi)容也就可以嘗試以學生目前的學習上的困惑進行溝通。在這個方面,輔導員事先應向家長說明情況,協(xié)助家長分析學生困惑的主要原因以及相應的建議,鼓勵家長在與孩子談話中主動詢問。開始的時候,學生一般不愿意提出,這時輔導員要提示家長不能勉強,可以耐心地等待機會。
(5)當學生愿意向父母傾述學習的困惑并尋求幫助時,輔導員應該建議家長要基于幫助而非是說教的角度,是以平等“朋友”之間的地位給與幫助,而不是強調(diào)事情的對錯,甚至想改變他們的想法。家長要寬容地理解子女的觀點有不成熟的地方,即使知道孩子這樣會遭遇很多挫折,還是應將決定權交給孩子,孩子才會真正承擔責任,否則,不僅會輕易地將責任推給父母,而且還會打破剛建立起來的信任關系。
(6)當學生的學習困惑在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兩者在對方的世界中已經(jīng)有了價值的存在,這時,雙方的溝通就發(fā)生了質的改變,彼此的信任也隨著交往的有效性遞增。雙方談話涉及的內(nèi)容也變得多樣性,也慢慢適應對方的思維方式,共同點也隨之增加,在意見有分歧時也學會了相互的包容,溝通起到了平衡的作用,最終達到共同的理解的目標。
當有效的溝通起到效果時,學生認為兒時父母沒有盡到的教育義務從相互溝通解決他們學習上的困惑時,誤解也就相應的消除。當父母的教育作用對學生的大學生涯有了實際意義的存在時,滿足了他們目前的需求,他們就能真切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以前認為父母對弟妹的偏愛的想法也會逐漸變淡,尤其當電話溝通促進了面對面的溝通,這種由間接到直接方式的改變,學生更能感受到他們在家庭存在的價值。當親情的情感作用在學生的心理扎根時,認為父母的金錢補償目的是彌補“愧疚之情”的誤解也會迎刃而解,雙方都沒有感情上的“負債”,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關心和愛護,信任和理解,重新構建出和諧的家庭關系。
參考文獻:
[1]房海鵬.控制論視野下90后“留守兒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初探[EB/OL].
[2]徐建材,鄧遠平.農(nóng)村留守兒童生活經(jīng)歷對大學生人格發(fā)展的影響[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23-126.
[3]李麗.淺淡高校輔導員與大學生的溝通藝術[J].教育觀察,2010,(8):18.
[4]馬其南.論高校與學生家庭溝通機制的建立[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