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從菏澤歷史文化淵源出發(fā),回溯了“墜子”在菏澤民間的演變發(fā)展與傳承。通過對劉瑞蓮在“墜子”藝術方面獨特的演唱特點,論述早期墜子書系由鶯歌柳書與漁鼓曲調(diào)的發(fā)展。通過菏澤地區(qū)流傳的東路墜子的藝術特點以及特色的演唱方式,以求得對該地民間藝術在社會文化方面的進一步認識。
[關鍵詞]:劉東路墜子 歷史文化 民間藝術
一、出身世家,美在環(huán)境
1960年劉瑞蓮出生在牡丹區(qū)馬嶺崗鎮(zhèn)趙莊村一個曲藝世家的家庭里。母親劉桂梅是當?shù)刂膲嬜铀嚾?,當劉瑞蓮還在母親懷里時,墜子藝術就浸潤著她幼小的心靈,劉瑞蓮自幼隨母學藝,她聰明伶俐,嗓音清亮,又勤奮好學,善于表演,很得家人寵愛,說她是唱曲的好材料,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她。大人練功,她跟著比劃,大人演唱,她跟著哼哼。你教幾句,我教幾段,小瑞蓮很快就能學會,而且學的還很像。6歲登臺唱小段,12歲加入當時的菏澤縣小留工商所宣傳隊,以唱《雷鋒參軍》聞名鄉(xiāng)里。
菏澤,古稱曹州,位于山東省西南部,因有菏水、雷澤而得名,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fā)祥地之一。菏澤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詩壇李杜佳詠,水滸草莽雄風,文治武功屢見于菏澤地方史志,流韻遺跡布于菏澤全境。而這里便是劉瑞蓮的故鄉(xiāng)。
歷史久遠的豐厚文化為我們遺流下了難得的傳統(tǒng)民族音樂,菏澤與河南毗鄰,風土人情甚至方言語音也極為相近,因材在此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民間曲藝戲曲等藝術形式,自然相互影響互為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省界劃分。墜子(后稱河南墜子)的產(chǎn)生發(fā)展以及在山東廣闊地區(qū)的流布,便是其中一例。
早期墜子書系由鶯歌柳書與漁鼓曲調(diào)發(fā)展而來,毗鄰河南的魯西南曹縣張瞎子擅長唱鶯歌柳書,清末時他的弟子有的已改唱墜子書。與之同時,在魯西南、魯西一帶,為數(shù)眾多的山東漁鼓藝人也將原唱漁鼓曲調(diào)與墜子書糅合,并接受了墜胡伴奏形式,改唱所為“漁鼓墜(子)”。由此,逐步發(fā)展成為墜子書傳入山東,是時間最早,人數(shù)眾多,而且影響較大的一支。
在這充滿藝術氛圍的生活環(huán)境中,劉瑞蓮從小聽的是墜子書之音,看的是說唱表演,領略了唱曲之美,學得了表演之技,扎下了生命之根,孕育了藝術之蕾,也因此與墜子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二、拜師學藝,藝在精神
墜子在形成過程中,由于受不同地區(qū)和藝術形式的影響,逐漸出現(xiàn)三路不同的流派既中路、北路、東路。在菏澤地區(qū)流傳的是東路墜子。東路墜子則以渾厚深沉、抒情細膩、旋律跌宕、韻味純厚為特點。其藝術特點是:善于抒情、敘事,唱腔清新優(yōu)美、婉轉(zhuǎn)動人,語言通俗,故事性強。墜子的演唱方式非常簡便靈活,既一人伴唱一人演唱,如有復雜一點的是兩人對唱。墜子的演唱方式有引子、平腔、三字侃、五字嘣、巧十字、拙十字、大寒韻、小寒韻、大五板、小五板等。墜子的曲目分大中小三種。中長篇曲目有唱有說,短篇曲目只唱不說,小節(jié)目稍有加白。
俗話說:“井掏三遍水更甜,藝從三師技必高”。表演藝術的知識拓展,技能的增進,離不開前輩的傳授和教誨。墜子藝術的傳承多是以師授口傳心授。1976年隸屬當時地區(qū)藝術館的曲藝隊招生,劉瑞蓮以優(yōu)異的成績成為一名專業(yè)墜子演員。在隨母學藝良好的基礎上。劉瑞蓮虛心學習各大派的演唱藝術,無論是聲音、語氣還是唱腔、音調(diào)的高低起伏,都惟妙惟肖。特別是“倒口”(語言模仿),劉瑞蓮當時雖然讀書不多,但是,她在臺下記老師所教的故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記下來,在利用自己的時間進行整理,直到完全被熟。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練就了一副音域?qū)拸V、獨具韻味的唱腔。
在以后的演唱技巧上,劉瑞蓮曾與著名歌唱家彭麗媛,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中國曲協(xié)主席劉蘭芳、著名豫劇演員章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趙葆秀、著名墜子演員畢玉鳳、趙貞、著名山東快書演員孫振業(yè)、著名相聲演員馬季、黃繼忠、侯躍文等交流技藝,取眾家之長,成自我特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被廣大群眾親切的稱為“墜子劉”,譽為“墜子皇后”,是山東唱墜子書的代表人之一。
三、韻味獨特,唱響中原
1.獨特的唱腔韻味
唱墜子要求“一招鮮”。無論是唱腔、吐字、發(fā)音、韻味,一開口便要以“勾人心魄”的墜子腔把觀眾“抓住”。嗓音沙啞是劉瑞蓮聲音的獨到之處。一個墜子演員要扮演整部劇目中的生、旦、凈、末、丑,甚至包括音響效果,由于長年演出,而且每場的演出時間經(jīng)常在四五個小時,長期的演唱使她的嗓子過度疲勞,逐漸變的缺乏亮度和明快感,這也恰恰是這種職業(yè)病帶來福音,反被觀眾認可,嗓音的變化更為墜子的演唱風格帶來了獨特的韻味。
劉瑞蓮的唱腔特點是:使用中上把弦、旋律多在中音區(qū)或在上把弦上,用大跳閃板、滑板,在行腔中時而由低上滑或由高下滑,時而大跳,旋律跌宕起伏,演唱時能把聲、腔、字、韻揉在一起走,時而挫著走,時而滑著走。這樣盡量的抒發(fā)人物的聲、情、貌,加上口語強,塑造的人物能夠栩栩如生;在繼承傳統(tǒng)演唱特點的同時,師古而不擬古,創(chuàng)新而不刻求新,廣泛吸收姊妹藝術的精華,如豫劇、梆子、兩夾弦、四平調(diào)、越調(diào)、越劇、黃梅戲、京劇甚至歌曲,如此演唱更顯得唱腔豐富多彩;不帶腳梆擊板唱,這種唱法在演員和伴奏關系上是伴奏隨著演員,由演員來控制節(jié)奏。演員可根據(jù)人物情感的變化可快可慢,不受腳梆的限制,即使是處理人物的獨白,節(jié)奏仍清晰、流暢;快板慢唱,這樣演唱方式常用于武段子,以聲音造形為主,用慢唱來刻劃。同時以快,這就突出了曲調(diào)蒼勁明快、柔中有剛的特點;曲藝表演要樸實無華,點到為止,從不過分的顯露賣弄技巧,不追求廉價的包袱和噱頭。劉瑞蓮的唱腔主要強調(diào)四個字:“字、味、韻、氣”。在演唱上她口齒伶俐,吐字清晰,語言流暢。隨著劇情的內(nèi)容而變化,粗狂似高山流水,大河奔騰,細膩如小橋流水,委婉秀麗。她的動作干凈利落,優(yōu)美灑脫,富于韻律感。除此之外,劉瑞蓮在演唱墜子時還力求一點,劇本或段子的本身立意要深,要有角度,要盡可能的讓觀眾在欣賞墜子娛樂的同時,能從中得到收益或啟迪。
2.唱響中原展風采
1976年,演唱的傳統(tǒng)曲目墜子《三拉房》獲山東省曲藝大賽最佳優(yōu)秀獎。1978年演唱墜子新篇《梁上腳下》獲山東省曲藝大賽最佳優(yōu)秀獎。1980年一曲傳統(tǒng)曲目《大破蘄州》獲山東省中長篇書會大賽精品工程獎。1984年演唱的新編曲目《聽墻根》獲山東省曲藝大賽金獎。1986年演唱的新編曲目《慰英魂》獲山東省曲藝大賽一等獎。1988年演唱新編曲目《小偷與警察》獲山東省曲藝大賽最一等獎。1990年新編曲目《寸草心》獲山東省曲藝大賽獲特等獎。1996年新編曲目《兩個雞蛋》獲山東省曲藝大賽最一等獎。2002年新編曲目《寸草心》全國曲藝大賽中獲金獎;2002年傳統(tǒng)曲目《王二姐思夫》“趵突泉”杯山東省曲藝大賽獲特等獎。2008年6月墜子曲目新編曲目《慈母淚》獲全國第五屆曲藝大賽牡丹獎提名獎。2008年7月獲全國第五屆曲藝大賽評選曲藝最高獎“牡丹獎”;2008年9月墜子曲目新編曲目《慈母淚》在山東省泰山文藝獎中獲首屆泰山獎;2008年9月墜子曲目新編曲目《舌戰(zhàn)新房》在全省“睿鷹杯”曲藝大賽中獲一等獎。
四、弘揚文化,爝火薪傳
近四十年多來,為傳承和弘揚墜子藝術和曲藝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后繼有人,劉瑞蓮言傳身教并采取了多種授課形式,培養(yǎng)學生1286人。目前,這些學生都活躍在全國各地(部隊)文藝舞臺,成為業(yè)務骨干,同時,除演出之外還堅持為藝術學校的學生義務授課,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曲藝人才。
黃山二炮文工團業(yè)務骨干龐剛磊、陶勇坤,他們是1996年開始學唱墜子,1997年8月他們又考入山東省曲藝學校,畢業(yè)后進部隊文工團,成為黃山二炮文工團業(yè)務骨干。1981年學生楊素紅是出類拔萃的人才,在學習墜子,《三拉房》、《王二姐思夫》等唱段時,該生受劉瑞蓮一字一板,一招一式的言傳身教,技藝精湛,現(xiàn)已成為曲阜曲藝團團長,走上了領導崗位。德州曲藝團業(yè)務骨干韓兵,她是1982年培養(yǎng)的學生,后又考入天津曲藝院校繼續(xù)深造,畢業(yè)后就業(yè)于德州曲藝團成為一名業(yè)務骨干等。
由此可以看出,劉瑞蓮對于保護、傳承和弘揚墜子有著高度的文化自覺,必將為這一民族民間藝術的振興帶來生機。著名音樂家喬建中曾經(jīng)這樣說:“一個杰出的藝術家可能成為推動一門藝術邁入新高峰的中流砥柱。”
五、結(jié)語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中華文明是幾大文明中唯一綿延至今從未間斷的文明,中華民族豐富的民間藝術功不可沒。為弘揚墜子的演唱藝術,10多家音像社將劉瑞蓮多年來演唱的優(yōu)秀節(jié)目《楊家將》、《呼家將》、《金釵案》、《白綾羅衫記》、《王國莊傳奇》、《南唐傳》、《武松傳》、《張廷秀私訪》、《大戰(zhàn)芭蕉女》、《家教》、《王二姐思夫》、《賈寶玉哭靈》、《三拉房》、《小二姐做夢》制作成盒帶、光盤出版發(fā)行,發(fā)行量達300余萬盒(套),在被作為特殊人才調(diào)入菏澤市藝術館工作后,加強了墜子藝術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個人專輯8碟共26個作品,由河南省文化藝術音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2007年5月編著《劉瑞蓮中短篇墜子集》13.8萬字由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發(fā)行;長篇墜子書目《血濺羅衫》9萬字在《曲藝作品集》一書中發(fā)表,論文《略談墜子及墜子的藝術特點》在《中短篇墜子集》書中發(fā)表。
民族文化的傳承凝聚著人類的集體記憶。彰顯著民族文化身份和精神品格,是文化建設不可再生的重要資源。保護、傳承、弘揚中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藝術,是關系到我們民族千家萬戶、子孫萬代的大事業(yè)。劉瑞蓮已成為帶動曲藝特別是墜子這門藝術發(fā)展的領軍人物,中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藝術新的曙光將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傳承光大。
參考文獻:
[1]張凌怡.河南曲藝史.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劉瑞蓮.劉瑞蓮中短篇墜子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3]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報,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