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功能對等理論區(qū)別了“靜態(tài)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兩個概念,把翻譯的視角轉移到了接受者的接受程度上。在翻譯課堂中,如何利用學生翻譯主體的能動性,達到“動態(tài)對等”?筆者認為有效地發(fā)揮閱讀經(jīng)驗能夠最大程度發(fā)揮翻譯課堂中的主體能動性。
[關鍵詞]:翻譯 主體 閱讀經(jīng)驗 動態(tài)對等
一、引言
雙語翻譯需要譯者具備良好的雙語能力,尤其需要譯者原文和譯文的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閱讀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語言能力,始終貫穿在翻譯的整個過程中——理解原文,語言轉換和校對譯文。譯者在對原文的理解過程就是憑借其閱讀經(jīng)驗對原文進行闡釋的過程。當譯者把文本轉換后,譯者需要對譯文進行校對和改進。這時,譯者就是譯文的最初讀者,他需要借助他在譯入語中的閱讀經(jīng)驗對譯文進行修正和必要的改進。
閱讀和翻譯是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如何在翻譯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有效地提高他們的翻譯能力呢?翻譯課堂上學生需要完成教師設定的各種類型的文本翻譯。要譯出相對正確的譯文,學生需要花不少的時間改進語言。因此,學生在翻譯課上的角色即是譯者,譯審,也是校對。在本文中,筆者結合翻譯課堂上學生的翻譯行為試圖闡釋如何利用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提高學生的譯文質量,從而提高翻譯教學質量。
二、功能對等理論對翻譯課堂行為的啟發(fā)
尤金#8226;奈達在其《語言文化與翻譯》一書中指出:“翻譯即溝通,溝通效果最終取決于譯文聽眾或者譯文讀者接受到的信息。判斷譯文優(yōu)劣不能僅限于詞匯意義,語法分類或者修辭手段的對等。接受者能在多大程度上正確理解和欣賞譯文更為重要?!蹦芜_認為,如果譯文讀者能夠像原文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一樣,去理解并欣賞譯文,那么就可以說,這樣的譯文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這一理論把翻譯的視角轉移到閱讀者的接受程度上。翻譯是一種語言活動,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中的語言因素和文化信息都需要接受譯文讀者或者譯文聽眾的檢驗。這些檢驗都建立在閱讀經(jīng)驗之上?!把哉Z理解以正確的言語知覺為基礎,再進行更高水平的句法和意義的加工,這是一個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包括形成期望或假設,進行推理,利用上下文等,這一切都依賴于人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包括語法和語義的知識和策略?!庇⒄Z專業(yè)的高年級學生基本具備這種依靠自己的語法和語義知識來對某一譯文進行一定程度的檢驗。筆者的課堂實踐基本可以證明這一點。在翻譯課堂實踐中,筆者試圖將一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小組之間交叉評閱其他組的譯文,學生往往可以發(fā)現(xiàn)其他組在翻譯中存在的一些語言盲點和知識盲點,并且加以更正。因此,在互動性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閱讀檢驗盡可能做到“動態(tài)對等”。
三、閱讀經(jīng)驗在翻譯課堂上的運用
筆者把一個班級的學生分為幾個大組。每位學生都被要求獨立地翻譯某一文本。然后,再與同一組的其他成員一起討論,得出一個最佳的小組譯文。每組需要上交最佳的小組譯文,教師把幾個小組的譯文匯合在一起,抽取其中較為典型的幾個譯文,將這幾個譯文集合在一起返給學生,請各組同學交叉評閱。各組學生憑借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對每個譯本進行評價或者修改。筆者發(fā)現(xiàn),閱讀經(jīng)驗能夠為翻譯中語法錯誤、詞法句法、語篇翻譯和文體特點提供依據(jù)。
閱讀經(jīng)驗可以為語法錯誤和拼寫錯誤提供依據(jù)。對于存在的一些明顯錯誤,大部分小組能輕松地識別和改進。閱讀經(jīng)驗也可以作為修正詞法句法的依據(jù)。其中一個例子是:他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中認識了兩個姑娘,她倆同時喜歡上了他。
學生譯文:
A man got acquainted with two girls by chance. Both of the girls loved him simultaneously.
其中一個組就提出這樣的分析:simultaneously 指兩件事在同一時間點發(fā)生。(happening,or done,at exactly the same time) 問題:這兩個女孩真的是同一時刻愛上這個男孩的嗎?未必吧!這樣的分析就是根據(jù)閱讀經(jīng)驗對于譯文的理解,判斷出于原文有不一致之處。
閱讀經(jīng)驗還可以作為語篇翻譯的依據(jù)。許多文本的優(yōu)劣判斷取決于譯文讀者的接受程度。廣告文本和旅游文本就屬于這種情況。英語專業(yè)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可能還達不到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鑒賞水平;但是,他們研習英語已有十年之久,作為“初級”的鑒賞者完全能勝任。在一次課堂練習中,學生對于以下兩個譯文做出以下評析。
譯文一:Red Bull Energy Drink effectively activates brain cells and rapidly resists fatigue.
Do you want to refresh yourself?
Do you want to work with efficiency?
CHOOSE RED BULL!
譯文二:The drink can activate your brain cells efficiently and ease visual fatigue. It also strengthens your body to make you keep acute judgment and work more efficiently.
幾乎所有的小組都認為,作為一則書面廣告,譯文一更容易被接受。整齊的句式,平行的句型以及祈使句表達的篇章的呼喚功能很強。雖然譯文二與原文“能有效激活腦細胞,緩解視覺疲勞,不僅可以提神醒腦,更能加倍呵護你的身體,令你隨時用有敏銳的判斷力。提高工作效率。”形式上更對等。但是譯文一在功能上更對等?!胺g文本的選擇、翻譯策略的采用、翻譯語的斟酌,都要以隱含讀者的期待視野為中心,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滿足讀者的閱讀期待?!?/p>
閱讀經(jīng)驗還可以為翻譯的文體提供依據(jù)。大部分的學生能夠對于文體正式與否做出正確的判斷。以下兩個譯文每組學生基本給出了一致的閱讀經(jīng)驗:第一個譯文偏向于書面文體,而第二個譯文偏向口語體。
原文:他心直口快,總是愿意和任何人交朋友,所以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信任。
A. His outspokenness and readiness to make friends with anyone soon won their trust.
B. He was very outspoken and always ready to make friends with anyone, so he won their trust.
總之,形式對等翻譯以不折不扣地反映原文原貌為宗旨,要求譯文在語言形式諸因素上與原文保持一致,以原為出發(fā)點,以原文為指歸。為了達到語言形式翻譯的準確性,過分重視兩種語言用詞的對應性,結果往往會拘泥不通,產(chǎn)生誤解。動態(tài)對等翻譯盡可能將原文的文化背景轉換成讀者可以理解的本土文化背景,不要求原文信息與譯文信息的絕對對等,而注重接受之維達到同等閱讀效果的“動態(tài)關系”。檢驗譯文好壞的最佳辦法就是讀者是否多大程度上接受譯本。
一個學年的課堂實踐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最容易發(fā)現(xiàn)語法上的錯誤,其次是詞匯的選擇,最難改進的是句型上的調整。
四、總結
強調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在翻譯課堂中的應用,可以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翻譯的過程,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注重翻譯的“譯”和“評”的過程。學習的本質只能是每個學生按照本身已有的經(jīng)驗與知識主動地加以建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由教師傳授知識給學生。根據(jù)建構主義的理論,學生對教師講解的知識要經(jīng)過“理解”或“吸收”,即知識被納入到學習者原有的、適當?shù)膱D式之中——這是一個意義獲得或意義賦予的過程——才能被認知,即對學習者來說是真正有意義的。這也就表明了學習活動并非“習慣性學習”而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傳統(tǒng)的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二元互動中,教師單純地講解文本,學生往往沒有機會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筆者在翻譯課堂中的是學生(譯者)、學生(修改者)、教師三元之間的互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在翻譯課堂上既是譯者,也是讀者,更是最初的審閱者。教師在翻譯課堂上的作用是組織者和引導者。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學生作為文本的校正,他們的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需要教師最后把把關,或者鼓勵他們尋找外籍人士進行有效地“鑒賞”。也只有學生經(jīng)過仔細思考并改進后得出的“最佳譯本”與相對比較權威譯本之間的磨合和沖突,學生才能較好地把教師的教學內容物化為自己的知識,進一步積累相關的閱讀經(jīng)驗,從而提高翻譯的質量。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88.
[2]胡開寶,胡世榮.論接受理論對翻譯研究的解釋力[J].中國翻譯,2006,(3):10-15.
[3] Longman Dictionary Contemporary English.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3.
[4]劉鳳梅.從接受美學視角論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2): 23-27.
[5]劉鳳梅.從接受美學視角論翻譯[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
[6]何甫權.建構主義理論對翻譯教學的啟示[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8,(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