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西來寺創(chuàng)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四年(1606),寺內(nèi)珍藏有一組(24幅)水陸道場絹本畫,保存完整,色彩艷麗,所繪人物栩栩如生,神態(tài)逼真,用筆純熟,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水陸場絹畫是中國古代繪畫的一種形式,形象多為佛、菩薩、神道、鬼怪及社會人物等,可以說是一種集我國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題材內(nèi)容之紛然雜陳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該寺保藏的24幅水陸畫所反映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本文只就西來寺水陸畫第21、24圖進行考釋,以期為后續(xù)的研究和保護提供參考。
[關(guān)鍵詞]樂都;西來寺;水陸畫
[中圖分類號]K87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4-0023-03
西來寺位于青海省樂都縣碾伯鎮(zhèn)東關(guān)街,該寺院創(chuàng)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四年(1606)。寺院創(chuàng)建不久,繪制了一組(24幅)水陸道場絹本畫,質(zhì)量上乘,保存完整,色彩艷麗,所繪人物栩栩如生,神態(tài)逼真,用筆純熟,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水平。水陸畫是中國民間繪畫的一種,內(nèi)容多為菩薩、諸天、鬼怪,有獨幅人物,也有整套故事,供佛家、道家及民間舉行宗教儀式,做水陸道場法會時懸掛。水陸法會全稱為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又稱水陸道場、水陸會、水陸大會、水陸齋、悲濟會等,是中國寺廟佛事活動中非常隆重的經(jīng)懺法事活動,舉行法事活動的時間較長,少則7天,多則49天,參加法事的僧人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規(guī)模盛大。水陸法會期間,誦經(jīng)設(shè)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供品以飲食為主,旨在“超度”水陸一切鬼魂,普濟六道四生。水陸法會又分上堂和下堂兩部分,上堂畫有神、菩薩、明王像、羅漢像、緣覺像、印度古仙人像;下堂有清天像、阿修羅像、閻王像、鬼卒像、地獄像、城隍土地像、畜生像、眾生像,其中諸天像和諸神像,多摻雜道教畫。水陸畫可以說是一種集我國古代佛教、道教、儒教三教題材內(nèi)容之紛然雜陳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西來寺保藏的24幅水陸道場畫內(nèi)容十分豐富,限于篇幅,本文只就西來寺水陸畫第21、24圖作一詮釋。
西來寺水陸畫第21圖是一幅“往古孝子順孫、往古諸子百家、橋梁路倒孤鬼”圖,該圖長150厘米、寬83厘米。全圖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右繪比丘二身,身著袈裟,雙手作揖狀。俗人四身,皆身著各色交領(lǐng)袍服,三人戴幞頭,一人戴小冠,二俗人手持笏,二俗人雙手合十。前一身著水紅色圓領(lǐng)長袍童子掌幡,幡上書“比丘比丘尼道士”七字,左繪一身著藍衣、肌肉暴突、赤腳者,左手提一條魚,似為王祥。①后一身著水紅交領(lǐng)長袍束發(fā)者,手端一雕像,似為冰郎。再后一身著綠袍、束腰帶者,左手抱鋤,右手提箕,似為郭巨。②后中一身披獸皮衣者,右手提罐,左手持箭,左側(cè)身著交領(lǐng)紅袍,束腰帶,手持竹筍,中有一身著圓領(lǐng)長袍束腰帶童子掌幡,幡上書“往古孝子順孫”六字。
中層繪人物九身,服色各異,右前一童子掌幡,幡上題“往古諸子百家”六字。在這九身人物中兩身戴黑沙幞頭,一身戴小冠,兩身戴東坡巾者,其中四身袖手,一人手持書卷,一人正在讀書,一人懷抱一弓,一人手持一棍,一人手持畫像。在這些人物中,有的已鬢髯蒼白,有的年紀略少,盡管他們的意態(tài)不同,但都風流儒雅,一望而知為古代文學(xué)藝術(shù)家的形象。
下層右繪一橋,左繪瘦如柴骨的六餓鬼,一餓鬼掌幡前行,幡上題“橋梁路倒孤鬼”六字,其余五鬼皆雙手作揖狀,往橋西行,似渡地獄[3]中的“奈河橋” [4]此圖形象地描繪了地獄中的餓鬼形象。
在民間,人們把閻王和地獄完全漢化,讓其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話傳說相結(jié)合,再和佛教“六道輪回”說融合,通過迷信附會,造出許多新的嚇人的故事來,如奈河(奈何)橋、黃婆送“迷魂湯”、望鄉(xiāng)臺、牛頭、馬面、無常、勾魂牌等。在民間寺院里,閻王像已徹底漢化,多作濃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王不合中國國情,早已暗中取消,在閻王身后常跟著幾個中國籍的判官,牛頭、馬面之類,手持毛筆、賬簿、勾魂牌、鋸齒、大砍刀等中式道具。這些畫面在中國寺院壁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佛教吸收了南亞次大陸古老的神話傳說和宗教中關(guān)于“天”的種種說法,并自由地變化改造,提出“三界”說。即一切“有情眾生”都處在“生死輪回”過程中,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內(nèi)。只有達到涅槃境界成佛,才能超脫三界外,升入不生、不滅的西天凈土極樂世界。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界,食欲、淫欲、地獄、畜生、餓鬼都在此界內(nèi),諸天神均也在此界內(nèi)。
重慶市豐都縣有一座“鬼城”,其居于舊縣城北名山之上,內(nèi)設(shè)造了陰陽界、奈何橋、玉皇殿、鬼門關(guān)、三十三重天,稱為“陰曹地府”。豐都鬼城依山而建,飛檐斗拱,雕花鏤空,陰森恐怖。
西來寺水陸畫第24圖是一幅“清煙餓鬼、欠債負命、冤家債主、車碾馬踏、蛇傷等眾、山精石怪、一切等眾、投河落井、客死他鄉(xiāng)”圖,即“地獄圖”。該圖長148厘米、寬82厘米,全圖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右繪大小餓鬼六身,餓鬼欲食,食物變火,左上方掛一牌,牌上書“清煙餓鬼”四字。右繪債主和負債者數(shù)人撕打,右上方掛一牌,牌上書“欠債負命冤家債主”八字。
中層繪一車碾人身而過,一馬踏小孩而過,一虎咬人,一樹洞出蛇咬一裸人身,右上方掛一牌,牌上書“車碾馬踏虎咬蛇傷等眾”十字。
下層左繪一戴冠扛戟紅面孔者,前左繪“山精石怪”八身。右繪“投河落井客死他鄉(xiāng)者”五身,皆作悲哭、求救狀,其中兩男性裸上身,作求救狀,一身著黃裙紅衣女者在岸邊求饒,前兩人,一人在水中,手持靴,一人在岸邊,作痛哭狀,左方掛一牌,牌上書“山精石怪,一切等眾”八字;右方掛一牌,牌上書“投河落井客死他鄉(xiāng)”八字。
地獄又稱“十殿閻君”、“十殿閻王”,簡稱“十王”,是中國佛教所傳十個主管地獄的閻王之總稱,據(jù)說始于唐末,即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閻羅王、卞城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轉(zhuǎn)輪王。分居地獄十殿,即一殿閻君秦廣王、二殿閻君初江王、三殿閻君宋帝王、四殿閻君伍官王、五殿閻君閻羅王、六殿閻君卞城王、七殿閻君泰山王、八殿閻君都市王、九殿閻君平等王、十殿閻君轉(zhuǎn)輪王。后道教也沿用此說。
地獄(十殿閻君)雖然宣傳的是佛教中的因果報應(yīng)、生死輪回的內(nèi)容,但也抨擊了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些不平等現(xiàn)象,諸如不忠不孝、欺人作惡、貪臟枉法、勾搭通奸等。或咒之以陰間得報,或描繪成圖像以泄心頭之憤,勸誡世人改邪歸正。地獄是梵文Maraka(那洛迦)的音譯,亦譯“不樂”、“可厭”、“若具”、“苦器”等。地獄在佛教“十界”里,是“興道”中的惡道之一。十界依次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前四者稱為“四圣”,后六者稱為“六凡”或“六道”。“四圣”是已脫離生死輪回之苦的超凡八圣者,而“六道”則在“穢土”中輪回往復(fù),受盡磨難?!傲馈敝械男笊?、餓鬼、地獄又稱“三惡道 ”,地獄則為惡道之最。
在地獄里,“千百夜叉”以及惡鬼,中牙如劍,眼如電光,手持銅爪,拖拽罪人,復(fù)有夜叉,執(zhí)大鐵戟,中罪人身,或中口鼻,或中腹背拋空翻接,或置床上,復(fù)有鐵鷹,啖罪人目。復(fù)又鐵蛇,紋罪人頸。百肢節(jié)內(nèi),意下高釘,拔舌耕犁,抽腸銼斬,烊銅灌口,熱鐵纏身。還有“坐火蓮花,諸鐵嘴蟲,縱身毛孔,嚙含其驅(qū)”,以及“五臟抽取,磨銼成粉,歷歷得受不盡”等令人毛骨悚然的種種酷刑。
據(jù)《俱舍論》卷8、11和《大乘義章》卷8記載,有“八大地獄”(亦稱“八熱地獄”)等活地獄,生此者相互殘殺,涼風吹來死而復(fù)生,更受苦難;黑繩地獄,以黑鐵繩絞勒罪人;眾舍地獄,以眾獸、刑具等配合,殘害罪人;號叫地獄,罪人受盡折磨,發(fā)出悲號;大叫地獄,罪人比前獄受到的殘害更甚,大聲號叫;炎熱地獄,以銅鑊、炭坑煮燒罪人;大熱地獄,罪人所受煮燒比前獄更甚;阿鼻地獄,梵文的音譯,即“無間地獄”,重罪者附入此獄,備受刑罰,一刻不停,無有間歇,故稱“無間地獄 ”。佛教還有名目不同的地獄,中國民間則廣為流傳十八層地獄之說。
十八層地獄場面陰森,恐怖殘惡,佛教為了“勸善懲惡”而設(shè)地獄,用來懾伏人心。另據(jù)佛經(jīng),閻摩羅統(tǒng)屬八大地獄,每一大地獄下分設(shè)八炎火地獄、八寒冰地獄,合稱十六小獄。按此建制,八大獄共有一百二十八小獄,連同大獄本身,為一百三十六獄,后來與漢地迷信傳說結(jié)合,統(tǒng)一變化成十八層地獄。
十八層地獄中第一是刀山地獄,鬼卒用鋼叉將罪人拋向刀山利刃宰身,痛苦萬狀;第二是黑暗地獄,又名“地解地獄”,將罪人放在夾板中,由鬼卒用大鋸自項門一直鋸下,剖心斷腸,五臟皆裂;第三是剝皮地獄,用尖刀將皮膚從上到下細細剝開,零碎痛苦,十分難熬;第四是抽腸地獄,用刀鉤出臍頭,將肚腸抽出,其痛徹骨;第五是火坑地獄,推入火坑,燒的血盡肉枯,慘苦萬分;第六是血污地獄,丟在血污池中,任憑虺蛇啄食,脫肉斷筋;第七是車裂地獄,五輛馬車各系罪人頭及手足,推動車馬,將人分裂為五地;第六是拔舌地獄,用鈍刀割舌;第九是幽枉地獄,幾百條石柱上鐵鉆可以自動飛下,皆釘入罪人身體;第十是寒冰地獄,獄中陰森寒冷,冷骨裂肌,痛楚無限;第十一是油鍋地獄,受沸油煎熬,其苦無比;第十二是豐都地獄,先吞一顆鐵彈,然后鬼卒對胸前一擊,使鐵彈爆裂;第十三是推磨地獄,罪人入此地獄,被磨成肉醬;第十四是椎搗地獄,推入石臼,用桿徐搗,致成肉糜;第十五是脫殼地獄,用銅柱炮烙,致使全身脫皮;第十六是抽筋地獄,將皮膚劃開,全身大小之筋,一根一根被抽盡;第十七是秤鉤地獄,用鉤倒掛,使骨節(jié)離散,筋斷決裂;第十八是阿鼻地獄,各種刑罰復(fù)加,后用巉巖壓下,永世不能翻身。
有一部《十八泥犁經(jīng)》專講十八層地獄內(nèi)幕,極為怪誕,其第一獄以人間3750年為一日,30日為一月,12月為一年,罪鬼在此獄服刑須經(jīng)1萬年,此數(shù)相當于人間135億年。其第二獄以人間750年為一日,罪鬼在此獄服刑須經(jīng)2萬年,此數(shù)相當于人間540億年。以下各獄之服刑時間均以前一獄之刑期為基數(shù)遞增兩番,如此計算,第十八獄之刑期,相當于人間23億億億年以上,縱觀此十八層地獄,猶如一座倒置的時間金字塔,罪鬼墮入其中,永世不得翻身。
據(jù)《閻王經(jīng)》講,各類鬼魂在各殿依次受刑受苦之后,最后押解到第十殿交與轉(zhuǎn)輪王。此殿是專管投生的,凡發(fā)往陰間者,都要先灌一通“迷魂湯”,使他們忘掉生前之事,才能放行。在陰間掌管發(fā)放“迷魂湯”的是一位老嫗,尊為孟婆神。據(jù)《玉歷至寶鈔》講,孟婆生于前漢,知書達禮,喜誦佛經(jīng),凡是“過去之事不思,未來之事不想,在世惟勸人戒葷吃素”。她活到81歲,鶴發(fā)童顏,終生未嫁。因為她姓孟,人們便尊稱她為“孟婆阿奶”。這位孟阿奶后來入山修道,成了冥神,閻王爺最擔心從陰間投生出去的人了解前世因果、地獄真相,泄露了“陰機”,于是選中孟婆,請她當老板娘,專門向轉(zhuǎn)世諸鬼贈送一大碗“迷魂湯”,據(jù)說“迷魂湯”用人間的一些藥物合成似酒之物,分為甘、苦、辛、酸、咸五味,鬼魂到此都必須喝完“迷魂湯”方能投生。
六道中的“餓鬼”音譯為“薜荔多”、“閉麗多”等,據(jù)說種類很多,總的特征是苦于饑餓,說它腹大如鼓,軀體大如嶼山,咽喉細如針眼,進食艱難,水米難以吞咽,沒有人給他們舉行祭祀,使之常受饑餓。他們居住于閻羅王的地下宮殿,也居于人間的墳地及黑山洞中。佛經(jīng)《賢遇經(jīng)》曰:“有這樣一個人,心性毒辣,刻薄吝嗇,貪得無厭,嫉善如仇,一生從不做一件有利于他人的事,死后變成了餓鬼,身驅(qū)大如嶼山,咽喉細如針眼,水米難以吞咽,挨饑受苦數(shù)百年,頭發(fā)長亂垢面,形體黑瘦干癟,全身只能刮剔肉二錢?!?/p>
西來寺水陸畫所反映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其繪畫風格、創(chuàng)作手法、宗教思想、藝術(shù)特色都極具研究價值,本文僅對西來寺水陸畫第21、24圖作了簡略詮釋,要全面詳細地考釋西來寺明代24幅水陸畫所反映的內(nèi)容,需研究者不斷學(xué)習(xí)與努力。
[注釋]
①王祥:(184~268),晉瑯邪臨沂(今山東)人,寧休微。漢末,隱居廬江(治今安徽妤城),20余年后任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令,累遷大司農(nóng)司空、太尉。晉代魏,官至太保。據(jù)說王祥青年時期,為了醫(yī)好繼母的病,因家窮買不起活鯉魚.就在寒冬臥于冰面,用身子融化冰層,捕一鯉魚,醫(yī)好了繼母的病。這種精神感動了朝廷和鄉(xiāng)民,為此朝廷鑄造了“王祥臥冰”。王祥還被朝廷授予太保官銜,老百姓在他臥冰求魚的地方造橋修廟祭祀,王祥臥冰求魚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王祥臥冰求魚的地方就在今杭州市城外北部,這里有一座石拱橋,最早稱“孝敬橋”,后改“孝子橋”,至今叫“孝橋”,原有《晉#8226;王祥臥冰求魚》石碑一塊,今不知移何處,橋?qū)γ娼ㄓ行⒘x寺,寺內(nèi)塑著王祥坐像,“眉目俊美,上身袒露,左肩搭一條幃巾,胯下鯉魚昂頭擺尾,王祥手按魚頭”,栩栩如生,與王祥臥冰花錢圖案相同。
②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事母孝,據(jù)說其妻生一男孩,他恐分掉母親的食物,欲加活埋,正掘地,得金一釜,中有丹書曰:“孝子郭巨,黃金一釜,賜汝以用。”舊時代用以宣揚封建孝道。
[3]地獄:即苦的世界,處于地下,有八寒、八熱、無間等名稱 ,古印度傳說,人在生前做了壞事,死后要墜入地獄,受種種苦,佛教也采用此說。道教謂地獄“地下陰府之牢獄”,所以治人死后之罪魂也。
[4]奈河橋:奈河,“地獄三途之川,川有三瀨,罪人至此謂奈處可渡,故名‘奈河’,《十王經(jīng)》曰:“前太河即是葬頭,見渡亡人?!泵澳魏咏颉?。奈河橋“在第十殿出冥沃焦石正東,直對世界五蜀之處,貧賤死等人,過此橋而投生之”。重慶豐都縣(鬼城)的“奈河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1403),橋呈弧形,橋下為血河池。常言云:行善自有神保佑,作惡難過“奈河橋”。
[參考文獻]
[1]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1989.
[2]呂大吉.宗教學(xué)通論[M].北京:中國科學(xué)出版社,1989.
[3]白化文.漢化佛教與寺院生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4]陳麟書.宗教學(xué)原理[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1986.
[5]杜繼文.佛教史[M].北京:中國科學(xué)出版社,1991.
[6]王玉德.神神秘的風水[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