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陰道鏡在宮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方法 對500例宮頸疾病患者的陰道鏡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 經(jīng)病理檢查診斷慢性宮頸炎320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CIN)152例(其中CINⅠ 124例,CINⅡ 22例,CINⅢ 6例),宮頸癌2例,宮頸尖銳濕疣26例。陰道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對照,對宮頸癌的符合率100%,對CIN診斷符合率85.52%,對宮頸濕疣的符合率100%,對宮頸炎的符合率94.06%。結論 陰道鏡檢查對發(fā)現(xiàn)宮頸癌前病變和早期宮頸癌有重要意義,可作為防癌檢查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陰道鏡;宮頸疾??;治療方案
宮頸疾病是婦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觀念的改變,宮頸癌的發(fā)病率逐見升高,發(fā)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對廣大婦女的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而宮頸疾病的早期診斷是疾病的治療和預后的關鍵,因此,對宮頸疾病的篩查就顯得十分的重要。陰道鏡檢查就是應用陰道鏡將子宮頸、陰道和外陰的黏膜放大一定的倍數(shù),在光源的照射下,觀察肉眼所看不到的上皮和血管的變化,并且能準確確定病變部位,指導活檢,有效地提高了活檢標本病變的檢出率。本文回顧性地分析了筆者所在醫(yī)院2009年1月~12月行陰道鏡檢查和活檢的患者500例,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12月在筆者所在醫(yī)院門診行陰道鏡檢查的患者500例,所有患者均做活檢。年齡21~66歲,平均35.5歲。孕次0~8,產(chǎn)次0~3。白帶增多及白帶帶血絲320例,接觸性出血99例,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包括絕經(jīng)后陰道出血)45例,下腹隱痛16例,無癥狀體檢20例。經(jīng)病理檢查診斷慢性宮頸炎320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CIN)152例(其中CINⅠ 124例,CINⅡ 22例,CINⅢ 6例),宮頸癌2例,宮頸尖銳濕疣26例。陰道鏡檢查診斷為CIN、宮頸癌及宮頸尖銳濕疣的均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另一部分雖經(jīng)陰道鏡診斷慢性宮頸炎,但糜爛程度重或有明顯臨床癥狀(如接觸性陰道出血)也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1.2 方法
1.2.1 陰道鏡檢查指征:(1)宮頸糜爛Ⅱ度以上。(2)有接觸性出血,肉眼觀察宮頸無明顯病變者。(3)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巴氏Ⅱ級以上,或持續(xù)陰道分泌物異常。(4)慢性宮頸炎長期治療無效以排除有無癌變。(5)真性糜爛、尖銳濕疣、息肉等贅生物的診斷。(6)肉眼觀察可疑癌變,行可疑病灶的指導性活檢。(7)患者及家屬主動要求行陰道鏡檢查。
1.2.2 患者于月經(jīng)凈后2~14 d進行陰道鏡檢查,檢查前24h內(nèi)不宜婦科檢查、性交,陰道沖洗等,除外陰道毛滴蟲、念珠菌、淋菌等感染。檢查時患者取膀胱截石位,放置擴陰器,再用消毒紗球輕輕拭去宮頸表面黏液。調(diào)節(jié)陰道鏡目鏡屈光度后再調(diào)節(jié)陰道鏡焦距,循序暴露檢查部位即轉(zhuǎn)化區(qū)、上皮、血管等處的變化。檢查時先于宮頸表面涂3%醋酸液,柱狀上皮在醋酸的作用下水腫、微白成葡萄狀,而鱗形上皮則色澤微微發(fā)白而無葡萄狀的改變,以此來鑒別宮頸鱗形上皮與柱狀上皮。醋酸試驗后常規(guī)以1%碘溶液均勻地涂抹于宮頸表面,柱狀上皮不染色,原始鱗形上皮染色呈深棕色,化生的鱗形上皮則根據(jù)其化生的成熟程度不同而顯示出染色的深淺不一。用綠色濾色鏡觀察血管的形態(tài)變化。
1.2.3 陰道鏡名詞及診斷按子宮頸病理與陰道鏡國際聯(lián)盟于1990年第七次國際宮頸病理和陰道鏡會議(IFCPC)通過的統(tǒng)一標準[1]。
2 結果
2.1 經(jīng)病理檢查診斷慢性宮頸炎320例,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CIN)152例(其中CINⅠ 124例,CINⅡ 22例,CINⅢ 6例),宮頸癌2例,宮頸尖銳濕疣26例。陰道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結果對照,對宮頸癌的符合率100%,對CIN診斷符合率85.52%,對宮頸濕疣的符合率100%,對宮頸炎的符合率94.06%。
2.2 治療 慢性宮頸炎糜爛面較小和炎癥浸潤較淺的病例采用甲硝唑、3代頭孢類抗生素,聯(lián)合陰道上藥等治療。CINⅠ、CINⅡ主要應用物理治療,CINⅢ及原位癌主要冷刀錐切術(CKC)。宮頸濕疣采用激光治療合并口服消炎藥治療。
3 討論
陰道鏡由1925年德國學者HansHinselman發(fā)明,它能將觀測到的圖像放大10~60倍,發(fā)現(xiàn)肉眼不能發(fā)現(xiàn)的微小病變。借著這種放大效果,醫(yī)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宮頸表皮上的血管,發(fā)現(xiàn)宮頸癌的前期病變,為宮頸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依據(jù),使患者提前得到有效的治療,使宮頸癌的治愈率大大提高[2]。
在進行陰道鏡檢查時,只需用窺陰器暴露陰道和宮頸,在距離陰道口約20 cm處,將陰道鏡鏡頭對準宮頸,調(diào)好焦距,通過電腦屏幕觀察放大的宮頸圖像。電腦可以儲存和回放這些圖像,便于隨訪觀察治療效果。由于陰道鏡的鏡頭不接觸患者的陰道,所以檢查時不會引起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在檢查過程中,患者無痛苦。因此,陰道鏡已廣泛應用于陰道、宮頸疾病的檢查。
3.1 陰道鏡適應證 (1)有異常的臨床癥狀和體征,如異常增多的陰道分泌物藥物治療無效、接觸性出血、宮頸炎久治不愈等。(2)陰道細胞學異常,巴氏涂片二級或以上。(3)臨床可疑病灶,臨床上肉眼檢查發(fā)現(xiàn)可疑病灶或不能確診的新生物。(4)病理切片可疑,病理切片可疑時可在陰道鏡下活檢,以提高病理診斷的正確率。(5)臨床與病理不符,臨床診斷和病例診斷不符時,可在陰道鏡檢查的幫助下作出正確的診斷。(6)宮頸癌前病變、宮頸癌可疑者。(7)宮頸轉(zhuǎn)移癌可疑者。(8)陰道病變,如陰道贅生物、結節(jié)等性質(zhì)不明者。(9)外陰病變診斷,對外陰瘙癢、外陰色素改變及外陰贅生物性質(zhì)不明等。(10)尖銳濕疣的診斷,尤其是診斷亞臨床型的病變。(11)隨訪,宮頸炎、宮頸癌前病變、尖銳濕疣、陰道病變、外陰病變等治療后,均可通過陰道鏡檢查來評價治療效果和動態(tài)觀察疾病的發(fā)展[3]。
3.2 陰道鏡圖像主要表現(xiàn) (1)正常宮頸陰道部鱗狀上皮,上皮光滑呈粉紅色。涂3%醋酸后上皮不變色。碘試驗陽性。(2)宮頸陰道部柱狀上皮,宮頸管內(nèi)的柱狀上皮下移,取代宮頸陰道部的鱗狀上皮,臨床稱宮頸糜爛。肉眼見表面絨毛狀,色紅。涂3%醋酸后迅速腫脹呈葡萄狀。碘試驗陰性。(3)轉(zhuǎn)化區(qū),即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錯的區(qū)域,含新生的鱗狀上皮及尚未被鱗狀上皮取代的柱狀上皮。陰道鏡下見樹枝狀毛細血管,由化生上皮環(huán)繞柱狀上皮形成的葡萄島,開口于化生上皮之中的腺體開口及被化生上皮遮蓋的潴留囊腫(宮頸腺囊腫)。涂3%醋酸后化生上皮與圈內(nèi)的柱狀上皮明顯對比。涂碘后,碘著色深淺不一。病理學檢查為鱗狀上皮化生。(4)不正常的陰道鏡圖像,碘試驗均為陰性,包括:①白色上皮:涂醋酸后色白,邊界清楚,無血管。病理學檢查可能為化生上皮、不典型增生。②白斑:白色斑片,表面粗糙隆起且無血管。不涂3%醋酸也可見。病理學檢查為角化亢進或角化不全,有時為HPV感染。在白斑深層或周圍可能有惡性病變,應常規(guī)取活檢。③點狀結構:舊稱白斑基底。涂3%醋酸后發(fā)白,邊界清楚,表面光滑且有極細的紅點(點狀毛細血管)。病理學檢查可能有不典型增生。④鑲嵌(mosaic):不規(guī)則的血管將涂3%醋酸后增生的白色上皮分割成邊界清楚、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小塊狀,猶如紅色細線鑲嵌的花紋。若表面呈不規(guī)則突出,將血管推向四周,提示細胞增生過速,應注意癌變。病理學檢查常為不典型增生。⑤異型血管:指血管口徑、大小、形態(tài)、分支、走向及排列極不規(guī)則,如螺旋形、逗點形、發(fā)夾形、樹葉形、線球形、楊梅形等。病理學檢查多為程度不等的癌變。(5)早期宮頸癌,強光照射下表面結構不清,呈云霧、腦回、豬油狀,表面稍高或稍凹陷。局部血管異常增生,管腔擴大,失去正常血管分枝狀,相互距離變寬,走向紊亂形態(tài)特殊,可呈蝌蚪形、棍棒形、發(fā)夾形、螺旋形或絨球等改變。涂3%醋酸后表面呈玻璃樣水腫或熟肉狀,常并有異形上皮。碘試驗陰性或著色極淺[4]。
3.3 陰道鏡對CIN的診斷 宮頸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及浸潤癌是個長期的發(fā)展過程,早期陰道鏡下,通過仔細觀察放大的宮頸圖像,以及在涂5%醋酸、復方碘溶液后宮頸出現(xiàn)的圖像特點,對CIN的篩查有重要的意義。本組資料顯示陰道鏡檢查對CIN診斷符合率85.52%。顯示出陰道鏡檢查對提供準確的活檢部位,提高活檢陽性率,減少誤診率、漏診率,對CIN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中具有重要價值[5]。
3.4 陰道鏡對宮頸濕疣的診斷 陰道鏡對宮頸濕疣的診斷價值在于濕疣的早期階段。本組宮頸尖銳濕疣患者中僅15例可肉眼觀察,與報道所稱基本相符,陰道鏡檢查提高了早期濕疣診斷率。對宮頸尖銳濕疣的診斷尤其是亞臨床型的感染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6]。
總之,陰道鏡可反復檢查、無創(chuàng)傷性,對鑒別下生殖道病變的性質(zhì),及時發(fā)現(xiàn)癌前病變、早期癌以及提高活檢陽性率等都有重要的意義[7]。對宮頸癌能有效預防,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 彭芝蘭.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的命名分類病理及轉(zhuǎn)歸.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3,19(8):454.
[2] 岑堅敏,錢德英,黃志宏,等.陰道鏡對宮頸上皮內(nèi)瘤變的診斷價值.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3,19(4):215-218.
[3] 楊楠,仝惠萍.陰道鏡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進展,2001,10(2):146-147.
[4] 徐愛娣,丁愛華,張惜陰.陰道鏡對宮頸疾病診斷的臨床價值.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1,17(12):751-752.
[5] 宋學紅,王秋曦,宋玉芬.電視陰道鏡在子宮頸病變診斷中的應用.中華婦產(chǎn)科雜志,2001,36(5):278.
[6] 紀燕琴,黃鳳英.宮頸細胞學涂片配合陰道鏡檢查對子宮頸病變篩查結果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4,20(7):419.
[7] 鄭麗璇,謝芳,陳滌瑕.陰道鏡下常規(guī)活檢診斷宮頸上皮內(nèi)瘤樣病變108例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chǎn)科雜志,2003,19(3):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