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傳媒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無論從自身發(fā)展還是社會需要的角度都有責任彰顯人文精神,關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文目標的實現(xiàn)。這樣的責任決定了傳媒的形象以關懷的姿態(tài)向公眾傳遞訊息。所謂關懷的姿態(tài)就是媒體對公眾本身感受的體察和關切,對公眾所思所感和生存狀態(tài)的廣泛關注。這樣的理念所就要求新聞傳媒必須具備的人文關懷精神。新聞報道是傳媒向公眾傳播資訊和信息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見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精神更是不容缺失。人文精神是新聞傳媒的工作重心,也是新聞報道形成人性化亮點的方式。在我國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更要以人為本,弘揚人文精神。然而在傳媒處處張揚著“平民視角”、“人文精神”的今天,如果我們認真考察一下,就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新聞報道中廣泛存在的“人文精神”其中相當一部分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和具有象征意味。
關鍵詞:新聞報道;人文精神;誤區(qū)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0-0124-02
新聞傳媒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整個人類文化所體現(xiàn)的最根本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關懷是“是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更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最直接關懷,也對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碑斚滦侣剤蟮乐腥宋年P懷的實施及體現(xiàn)仍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例如:為追求所謂“賣點”而大力渲染不幸事件;對弱勢群體的忽視和歧視;缺乏報道的藝術性,無端傷害他人的感情……這此問題都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反思。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應當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也是對人類的明天的思考,人文關懷的關注點應當是人類的和諧發(fā)展,應當體現(xiàn)對所有生命的呵護和尊重,而不是盲目追求經(jīng)濟利益而忽視公眾情感。在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媒介更應重視新聞中的人文關懷精神。社會的和諧以社會對人的尊重和關注為基礎,以人的和諧為前提。如果媒介只顧一己之利而棄人文關懷精神于不顧,就很難履行媒體的角色職能。新聞采訪中人文關懷的必要性及表現(xiàn)和當今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誤區(qū),都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分析了人文關懷在新聞采訪必要性,揭示了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通過案例著重從對隱私報道缺乏慎重,漠視他人感受、缺乏同情心,對弱勢群體的漠視和歧視和對女性和兒童的話語霸權等幾方面探討了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不足,并指出導致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三大誤區(qū):人文關懷行走在道德的邊軌,人文關懷的相對過剩,人文關懷的“擺拍”。本論文希望能有助于新聞工作者更好地認識新聞采訪中人文關懷精神的重要性,為新聞傳播中人文關懷精神這一課題的研究和探索盡點微薄之力。
一、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xiàn)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關懷”是從國外學術界植入的一個概念,脫胎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提出的“人文主義”[1]。而當代的人文主義,在強調(diào)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完整等問題而外,又增添了新的內(nèi)涵,不僅要關注自己,還要關注他人;不僅要關注人類的現(xiàn)在,還要關注人類的未來;不僅要關注人的人文環(huán)境,還要關注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使人文關懷的視野從縱橫兩個向度大大拓展,從人類社會延伸到了自然界,從當下延伸到了未來,體現(xiàn)出極強的辯證思維。
1.現(xiàn)代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新聞報道。首先,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符合受眾的接受心理。其次,新聞報道人文關懷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再次,新聞報道人文關懷對引導受眾個人樹立健康文明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和樂觀積極的生活觀念有積極作用[2]。2.新聞媒體自身的探索和發(fā)展離不開人文關懷。第一,新聞報道人文關懷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新聞事業(yè)的特性,有利于社會主義新聞媒體社會功能的實現(xiàn)。第二,塑造媒介良好形象,提高市場競爭力離不開人文關懷。3.新聞報道人文關懷是現(xiàn)代社會自身發(fā)展的需要。其一,新聞報道植入人文關懷精神有利于進步價值觀的確立,形成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其二,新聞報道人文關懷有利于疏導社會矛盾,維護國家穩(wěn)定。
二、當代新聞媒體的狀態(tài)
1.對隱私報道缺乏慎重。新聞報道中隱私侵權的行為屢見不鮮。一些媒體大量刊登侵犯受眾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的報道。新聞傳播中有意或無意造成對被報道人的名譽侵權,有的還造成由此帶來的物質(zhì)上的損失。一些新聞媒體為追求市場賣點,不能客觀公正地報道娛樂圈中的事件與人物,一味地遷就少數(shù)受眾,為迎合少數(shù)人群低俗的心理,不尊重當事人的意愿,不考慮可能帶來的后果,造成當事人的難堪。這種不良的傳播傾向使新聞淪落至低俗的層面上去。
2.漠視他人感受、缺乏同情心。有的新聞媒體為了挖到獨家新聞體裁而不顧及受害者及其家屬的情感,硬是刨根問底,問一些人家不想回答或令人痛苦的問題。諸如此類的不人性化的采訪報道并不是少見的。對于記者和編輯們來說,此時他們的采訪報道已經(jīng)喪失了憐憫之心。也就是說,現(xiàn)在很多的采訪,尋找獵物的刺激和新鮮感已經(jīng)取代了原本從事記者這一職業(yè)最為珍貴的東西,即對于人的關愛與溫暖。汶川地震舉國哀悼,很多新聞媒體趕赴四川采訪,帶給我們很多的感動,可是在這其中不乏有些記者不合時宜的胡亂煽情。蔣敏是汶川救援中的巾幗英雄,面對母親、女兒離開人世還毅然決然的留在救援第一現(xiàn)場,可是我們有些記者竟然問“你在救助的時候,看到老人和小孩,會不會想起自己的母親和女兒?”還有在對一些失去親人的災民采訪的過程中,問其傷處,給被采訪人造成極大的心理負擔和壓力。這完全背離了我們社會所要求的人性化采訪,加深了受訪者的痛苦[4]。
3.對弱勢群體的漠視和歧視。首先多數(shù)媒體對弱勢群體的曝光力度明顯偏小,留給弱勢群體的版面和報道太少。其次對城鄉(xiāng)部小型工業(yè)的臥底式報道也是歧視弱勢群體的一個體現(xiàn)。近年來,在不少打擊社會陰暗面的新聞報道策劃里,往往矛頭指向弱勢階層群體,尤其是新近興起的對城鄉(xiāng)部小型工業(yè)的臥底式報道,這一階層本身就比較落后,富有臟、亂、差、黃、賭、毒、殘、劣、次等現(xiàn)象。媒介在報道這些問題時嘗到了甜頭,于是各個媒體一哄而上,做出“黑紙巾”、“黑臘腸”等報道[5]。每次報道一登出來,記者就會同有關部門對“黑企業(yè)”進行打擊。當然,這樣做是維護了正義的一方,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但也簡單粗暴地對待了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因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很多原因造成的,不只是草根企業(yè)家單方面的問題。而在批評報道中,大企業(yè)、大老板或白領以上階層受到的批評就要少得多。
4.對女性和兒童的歧視和話語霸權。女性和兒童及其利益常常被大眾傳媒忽略、譴責、貶低,她們的生活和興趣沒有得到大眾傳媒的準確認識和反映。據(jù)首都記者協(xié)會婦女傳播監(jiān)測網(wǎng)調(diào)查,1996年3月,首都八家全國性大報要聞版共發(fā)表報道2923條,其中涉及女性的僅占11.9%,而涉及女姓問題的比例更低。較新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是《人民日報》2000年3月要聞版涉及女性的報道比例,僅占4.5%[6]。各種形式的調(diào)查還發(fā)現(xiàn),不僅是女性報道的數(shù)量無法令人滿意,這些女性報道所體現(xiàn)的女性形象基本上也是片面的、傳統(tǒng)的,并不能完全體現(xiàn)新時代女性的特點。
三、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誤區(qū)
1.人文關懷行走在道德的邊軌。曾經(jīng)有一個新聞類綜合欄目對高考作弊事件作過一次頗有影響力的隱性采訪,這個欄目在受眾心目中權威性和信賴度都是非常高的。該欄目的記者深人到作弊事件的發(fā)生過程當中,目擊了當事考生作弊從準備到落實的全過程。可以說無論是對受眾的思維震蕩還是從新聞事實的持續(xù)沖擊力而言,那次隱性采訪的確成就了一期難得的好節(jié)目[3]??陀^、真實、全息、熱點,可以說這些好節(jié)目所應當具備的要素在這期新聞報道中一個都沒有少。但是,許多受眾觀看節(jié)目之后,認為該節(jié)目缺少了一種切實的人文關懷精神,傳媒人缺失了倫理常情中最基本的道德標準。這樣的新聞報道把事件中的當事考生當成了一個犧牲品。傳媒作為新聞事件的記錄者和見證者,應該保持這種記錄和見證的公正性,盡量避免以“人為真實”的姿態(tài)成為新聞事件的參與者或以種種手段促成預期新聞的誕生。試想當時記者如果能夠在該事件的高潮部分到來以前就及時阻止當事考生的錯誤行為,那么這名考生或許就會懸崖勒馬。而事實上記者卻是一步步地親眼看著其滑向錯誤的泥潭。傳媒需要秉承新聞事件客觀真實,而且傳媒需要考慮能夠“吸引眼球”的節(jié)目才是好節(jié)目。我們不難看出,該類新聞事件報道以普通人群為關注焦點,報道的最終目標是對廣大受眾傳遞一種告誡和警示,從而避免類似的錯誤重演??梢哉f這樣的節(jié)目的確在宏觀層面上對目標受眾體現(xiàn)了一種人文關懷精神,而這種宏觀卻恰恰忽略掉了對當事考生本人在微觀上的切實關懷,雖然起到了警示大眾的作用,但卻違反了人文關懷的原則性。
2.人文關懷的“擺拍”。平等意識在人文關懷精神中是非常重要的。社會上每一個人的人格和尊嚴都是平等的,尊重和關愛每一個人是人文關懷精神最本質(zhì)的內(nèi)涵。傳媒是否真正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和人性意識,都會在新聞報道的細節(jié)中流露出來。新聞媒體在關注弱勢群體時,應該尊重他們的尊嚴、情感和個性。真正的人文關懷精神需要傳媒設身處地為行為主體考慮并且潛心捕捉,而不是生搬硬造虛偽的畫面和場景。通過這種虛偽的擺拍所傳遞的訊息對不管對行為主體還是受眾而言,都只能是拙劣的煽情故事而遠非新聞報道。
四、結 語
社會新聞的人文關懷是個深遠而長久的命題,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詮釋,那就是報道社會新聞既要“有意思”更要“有意義”。只有這樣,社會新聞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品質(zhì)和塑造良好形象,從而贏得受眾的尊重,在市場上長久立足。當然,為社會新聞構建人文關懷的“主角”——記者和采編人員,更應該提高責任意識、審美情趣和道德水準,把人文關懷當作新聞工作的職業(yè)道德,時時做到“眼光向下,心中有人,筆下有情”。
參考文獻:
[1](英)阿倫#8226;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生活#8226;讀書#8226;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
[2]宏偉,高蕊.道德與新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3]馮天瑜.人文論衡[M].湖北:武漢出版社,1997.
[4]劉娟,劉九洲.對當代傳播中人文關懷的反思[J].新聞前哨,2003(1).
[5]李敏.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的誤區(qū)[J].聚焦,2005(1).
[6]王海柳.解讀新聞報道人文關懷的多重意義[J].蘭州學刊,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