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各大報社采用的“打分”制考評體系,比之前的按千字計稿酬的做法已經(jīng)進步了很多,相對來說更加科學。但是,這一制度存在明顯的缺陷,即主觀性太強。一旦相關領導把打稿分當作了送人情,那么必將嚴重危害報社的發(fā)展,最終導致報紙質(zhì)量的下降,讀者的離去和廣告業(yè)務的衰敗。
關鍵詞:考評體制;人情化;報社
中圖分類號:G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1)10-0056-02
一、引 言
如今,各大報社對旗下記者、編輯的考核多采用“打分”制,以前那種每千字多少元的計酬標準已很少被使用了。相比之下,新方法在對記者、編輯實際付出的定量考核方面更具科學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這一制度也存在明顯的缺陷,即主觀性太強。
一篇優(yōu)秀的報道,可能要花費記者5個小時的寫作時間,甚至更長。但該報道在被計工作量、被“打分”的時候,往往只花費打分領導2分鐘的決策時間。稿件寫得好不好,全憑領導一個框架性的印象。沒有人會去調(diào)查該報道是否是從網(wǎng)上扒下來的,沒有人會去推敲報道的邏輯關系,更沒有人會去核實數(shù)據(jù)的真實性。
在這種情況下,傻瓜都會知道,一篇報道優(yōu)秀不優(yōu)秀,與其是否被報社評為A稿或B稿完全是兩個概念。用心寫出來的報道,也許只被領導一晃而過,得不到好稿的肯定;而一篇隨隨便便應付任務的稿件,卻有可能因為博得了領導的歡心而被評上了A稿或B稿。
比領導隨意打分更可怕的是,有的報社施行人情化的考評機制。即,沒有人在乎報道或版面的質(zhì)量究竟如何,只在乎是誰寫的或誰編的。跟自己關系好的、被視為心腹的記者、編輯,無論他們寫什么、編什么,統(tǒng)統(tǒng)都是A稿、B稿或者A版、B版。或者,某某人幫領導做了什么事情,出于答謝的心理和目的,領導刻意給某某人多打上幾篇A稿或B稿。本文試圖探討的,正是這種人情化的考評體制對所在報社的危害性。
二、人情化考評機制舉例
一家大型報社,無論是日報還是周報,記者和編輯的數(shù)量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百余人。一份報紙辦得好不好,關鍵在于大家的共同努力,任何一名記者或編輯的勤奮程度都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最終呈現(xiàn)給讀者的報紙質(zhì)量。報社需要協(xié)同作戰(zhàn)。浩大的工程,不是靠一兩個人或者一部分所謂的“骨干”能夠完成的。
考評機制[1]正是權(quán)衡各方勞動成果和相應報酬的精神和物質(zhì)手段,在報社內(nèi)部有導向性和激勵性作用。一旦這一機制出現(xiàn)了偏頗,勢必會影響到廣大員工的工作積極性。[2]當人們看到,在“投其所好”和“嘔心瀝血”之間,前者占了上風的時候,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學著去奉承拍馬,而不是專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某報社副總編輯有這樣一個習慣:當給某某記者或編輯打了一個A稿或A版時,總要親自跑去告訴別人一聲,弄得人家感激涕零地連口稱“謝謝*總”,并把他的恩德銘記在心中。“給你打A稿,就等于給你錢嘛!”上述副總編輯公然表達了自己的“潛意識”。
在該報的財經(jīng)中心,更有一件令人琢磨不透的蹊蹺事情發(fā)生。即,任何一名新來的記者,無論他或她的資歷如何,此前有沒有當過記者,是從社會部、總編室還是其他與財經(jīng)毫無關系的部門或單位而來,入職的第一個月,他或她總能獲得一個A稿的意外驚喜。
當人情化的考評機制發(fā)揮到極致的時候,有時候一篇報道還沒有寫,只是初步定了一個選題,就被評上了A稿。而別人辛辛苦苦費時費力撰寫的獨家報道,即便得到了業(yè)界的一致首肯,也被排除在了好稿行列之外。
試想,在這樣的氛圍下,處于邊緣一點的記者和編輯還有什么動力和信心來寫好一篇報道或編好一個版面?事實表明,埋頭苦干不如溜須拍馬,那大家為何還要努力工作呢?都去拍領導的馬屁好了!也許,這正是領導想要的,但這樣做的最終結(jié)局只能是報紙質(zhì)量的下降,讀者的離去和廣告業(yè)務的衰敗。
另一個笑話,來自“自編、自導、自寫、自評”式的考評體系。某領導突發(fā)奇想,策劃了一個自鳴得意的選題,告訴某某記者說你這樣寫。報道見報后,領導又跑到編委會上講,真沒想到,一個才做了兩個月的年輕記者,看問題居然如此之透徹,很佩服。結(jié)果,此篇稿件立馬被其他編委一致認同,A稿當仁不讓。
在崇尚人情化考評機制的報社里,人們普遍有一種做得多不如說得多的感覺。
“聰明”的人懂得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說”上面,而不是“做”上面。上述副總編輯自己也承認,單單做得好沒有用,還得靠有人來吹捧。
三、結(jié) 語
在報社,我們可以用權(quán)勢來壓制異己者,不讓人們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但在報社外,我們拿什么來左右讀者的評判標準呢?于是,報紙的銷量、廣告的投放量,成了最好的衡量一張報紙成敗的指標。我們天天吹捧自己的報紙辦得如何如何好沒有用,報紙銷量和廣告量上不來是讀者對我們最大的否定。
雖然說一份報紙長期虧損,主要責任在經(jīng)營人員,可是我們也要看到,虧損的源頭其實在采編部門。而人情化的考評機制,是導致員工人心渙散、意志消沉,無心默默無聞工作以及養(yǎng)成附和領導意志習慣的罪魁禍首。遺憾的是,并非每位報社的掌舵者都能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或者他們根本就沒想把報社搞好。
筆者了解到,少數(shù)報社專門成立了考評部門,[3]由經(jīng)驗豐富的老編輯、老記者擔任評委,報社所有記者、編輯的工作量考核,均由這些領導以外的評委評定。在筆者看來,這種做法更有利于公平、公正、客觀地評價一名記者或編輯的真實工作業(yè)績,值得大力提倡。
參考文獻:
[1]張捷.淺析如何做好企業(yè)的績效考核工作[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1(5).
[2]趙勛.W報社記者績效考核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08(6).
[3]譚軍波.報社如何建立科學公正的采編考評體系[J].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