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界很長時間沒有因為微軟而熱論什么了,聚光燈大半都打在了大佬Google、蘋果身上,或者聚焦于Facebook、Groupon這些后起之秀。所以,就像死水之中偶然泛起的微瀾,微軟對Skype的收購重再次吸引了眾多眼球。在對此事的評論中,微軟被比作了袁紹,既然是袁紹,那就只能唱衰了。其實在我看來,雖然微軟在互聯網洶涌不斷的創(chuàng)新大潮中“總是慢半拍”,但如果我們結合之前微軟與NOKIA的合作來看,這次收購也許就顯得不那么消極了。
85億美元,雖然算得上微軟最大一筆收購,但如果微軟能賭對一個未來,那倒也不賴。因為有與NOKIA的合作在前,所以自然而然地,人們會擔心這次微軟收購SKYPE會不會與同NOKIA的合作產生某些沖突。筆者倒認為,不僅不會產生沖突,反而能起到互補的作用。雖然NOKIA同微軟的合作目標是指向移動互聯網,但那仍然是手機領域的合作。而微軟收購SKYPE能夠讓微軟自身在FackeBook、Google這些年輕巨頭面前顯得不再那么老態(tài)龍鐘。對于WP手機來說,SKYPE功能的加入可能不會產生令人振奮的賣點,但功能上的細節(jié)只是次要考慮,微軟對SKYPE的收購,用意應當在這種細節(jié)之外,那就是:SKYPE的用戶群以及SKYPE與微軟現存的網絡通信產品如果能夠整合,就有可能在社交網絡盛行的當前互聯網界另辟蹊徑。
在利用并購擴展業(yè)務領域和加強市場份額的戰(zhàn)略中,盈利不是重要的方面。SKYPE與微軟相比,很明顯地作為差異性和專業(yè)性的代表與細分市場緊密相連,更能夠細致地理解和掌握包括人際紐帶、家庭希望、傳統以及自然的遠程通信需求,這些都與現代社會講求高效率溝通的理念相一致。更為根本的是,以傳統語音通信為主體途徑體現出來的實用性優(yōu)勢決定了SKYPE對全球化條件下的大范圍社交活動保持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優(yōu)勢地位。現代通信是在克服和征服距離的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而后現代的社交網絡又以通信技術為根本依托,所以,社交網絡的興起和盛行始終不能脫離通信平臺而獨立存在。SKYPE雖然沒有隨著社交網絡的蒸蒸日上而財源滾滾,但它始終在社交網絡領域擁有強大的話語權。SKYPE的應用軟件覆蓋領域,囊括了幾乎所有的智能手機。每天都有幾十萬新增用戶進入SKYPE的客戶范疇,直到目前,SKYPE仍然超越大部分的電信服務商,是全球最大的越洋電話服務提供者。所以對于微軟來說,這樣一個深處窘境卻保持所在領域強勢領先地位的企業(yè),是很值得并購的對象。
在Facebook超越Myspace之后,有人認為,這就是社交網絡的全部,甚至揚言要在各個國家的互聯網都進行方方面面的“Facebook化”。這樣的論調在Myspace如日中天的時候也曾經有過,其實在筆者看來,Myspace就是90年代中期流行的個人主頁的翻版,而Facebook也只是開辟了社交網絡的一條新路而已。當年SecondLife紅火的時候,很多人也認為這是三維互聯網的唯一正確模式,現在已經知道錯了。任何一個互聯網的細分領域,都不可能只有一個正確的模式。每每一種模式遭遇發(fā)展的瓶頸或者危機和困境時,另一種模式的優(yōu)點就會顯現出來,承諾將帶來一個更好、更時尚的生活方式。Facebook是社交網絡的臉譜模式,而SKYPE則代表了社交網絡的即時模式。
微軟對SKYPE的收購讓我們看到一點,即面對Google和蘋果的強大壓力,微軟沒有喪失主動性和進攻的能力。無論是與NOKIA的合作,還是收購SKYPE,都是微軟主導的,從這兩項舉措來看,微軟無疑是想闖出一條新路。微軟不想輸給Google的平臺威脅,當務之急就是抓住社交網絡。抓住社交網絡,也不是簡單地收購一家社交網站、或者創(chuàng)建一家贗品店那么簡單,微軟收購SKYPE,我覺得就在于這方面的考慮。社交網絡是互聯網的大趨勢,微軟自己原來的產品和動力都不夠,如果能夠很好地整合NOKIA和SKYPE的資源和能力,則能讓微軟更有社交網絡方面的主動權。
曾幾何時,比爾·蓋茨和喬布斯都是超級偶像級的硅谷人物,他們的企業(yè)也因此被神話。而今,蓋茨已經順利退休,微軟不再是一個類似于蘋果的依靠偶像的神話而生存的公司。發(fā)展經濟學的激進派代表巴蘭認為,“與普通的個人資本家相比,巨型公司具有更長的時間視野”。相比之下,喬布斯更像一個獨斷專行的、靠個人希望驅動公司創(chuàng)新的個人資本家,蘋果的前進依然離不開喬布斯,而微軟則是更具后現代性的巨型公司。所以在企業(yè)轉型上,微軟實際上比蘋果要順利且成功許多。另外一面則是:舍棄了蓋茨的光環(huán),鮑爾默只有在戰(zhàn)略上穩(wěn)扎穩(wěn)打,才能延續(xù)微軟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