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近20年敦煌懸泉漢簡研究綜述

        2011-12-31 00:00:00馬智全
        絲綢之路 2011年16期

        [摘要]近年來,敦煌懸泉漢簡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近20年來,從考古成果的初步報道到發(fā)掘簡報的正式發(fā)表,從研究論文的大量涌現(xiàn)到研究專著的先后出版,懸泉漢簡的研究體現(xiàn)出逐步深入的特點。簡冊研究是懸泉漢簡研究的一個亮點,由于發(fā)掘科學,一批簡冊保存了出土的原貌,為簡牘學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關(guān)于西域、羌族、傳置、郵驛、人名、人口、西北地理、法律、紀年、語言等問題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部分研究還體現(xiàn)出系統(tǒng)化的特色。隨著懸泉簡文的全面公布,懸泉漢簡的研究還會有更多收獲。

        [關(guān)鍵詞]敦煌;懸泉漢簡;簡冊

        [中圖分類號]K8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1)016-0045-07

        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進行了清理發(fā)掘,共出土以簡牘為主的各類文物7萬余件,其中簡牘有字者2.3萬余枚,帛書、紙書、墻壁題記等文獻資料也極為重要,引起了國內(nèi)外的高度關(guān)注。懸泉置遺址被評為“1991年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和“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自1991年懸泉漢簡的消息見諸報端以來,懸泉漢簡的研究已走過了20年的歷程。這20年來,懸泉漢簡的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一批重要簡冊得以考釋,諸多相關(guān)問題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研究論著大量涌現(xiàn)。韓華在《1995—2005年敦煌懸泉漢簡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7年第2期)中已作過很好的總結(jié)。近幾年來,懸泉漢簡的研究又有諸多新的收獲,筆者在前人論述基礎上,謹對懸泉漢簡發(fā)現(xiàn)以來20年的研究情況作以綜述。

        一、研究的總體狀況

        敦煌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的報道開始于1991年,馬嘯的《漢代懸泉置遺址考古發(fā)掘收獲驚人》(《甘肅日報》1991年12月13日)、謝駿義的《大漠瑰寶:漢代懸泉置遺址發(fā)掘記》(《甘肅日報》1991年12月22日)等文章,初步報道了懸泉置遺址的發(fā)掘狀況。隨后幾年的一些報道更加詳明,1992年1月5日《中國文物報》報道《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獲重大收獲,出土漢代簡牘15000余枚,其他文物2650件》,1993年3月14日《中國文物報》報道《懸泉遺址發(fā)掘又獲新成果,出土漢代簡牘五千余枚,其他各類遺物六百多件》,逐步揭開了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的全貌。何雙全《敦煌懸泉置和漢簡文書的特征》(《漢簡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日本關(guān)西大學出版部1993年版)和吳礽驤《絲綢之路上的又一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敦煌懸泉遺址》(《長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文章,對發(fā)掘成果進行了介紹,并對簡文內(nèi)容作了概述。

        1995~2000年,相關(guān)學者開始對一些代表性的簡冊展開研究。如張俊民對《雞出入薄》的考釋、王冠英對《元與子方書》的考釋、何雙全對《傳置道里簿》的考釋,都是對懸泉漢簡中代表性簡冊的考釋研究。此時,還有一些學者對相關(guān)文獻記載的懸泉置的狀況作了考證,如吳昌廉《懸泉通考》(《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2號,蘭臺出版社1996年版),為懸泉漢簡的研究做著相關(guān)基礎工作。此時,概括介紹懸泉漢簡的文章也已出現(xiàn),吳礽驤《敦煌懸泉遺址簡牘整理簡介》(《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就是對懸泉漢簡內(nèi)容較為全面的介紹。

        2000~2005年是懸泉漢簡研究的新階段,《文物》2000年第5期刊載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撰寫的《甘肅敦煌漢代懸泉置遺址發(fā)掘簡報》、《敦煌懸泉漢簡內(nèi)容概述》及《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對懸泉漢簡的發(fā)掘情況作了全面介紹,公布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簡文,為懸泉漢簡的研究提供了文獻基礎。隨后,胡平生、張德芳編著的《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于200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著對懸泉漢簡的一些簡文作了詳細注解,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中國文物研究所、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敦煌懸泉月令詔條》于200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該著對懸泉壁書《月令詔條》作了詳注。隨著這些懸泉漢簡文獻的公布,研究懸泉漢簡的文章大量涌現(xiàn),例如對西域、羌族、傳置、郵驛等諸多問題的研究,以及重要簡冊的考釋,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2005年至今,懸泉漢簡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大,并有部分論著體現(xiàn)出系列化的特色,如張俊民對懸泉漢簡中人名的系統(tǒng)研究,王素對高戊己校尉的系列研究,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些研究專著進一步出現(xiàn),如郝樹聲、張德芳著的《懸泉漢簡研究》(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是研究懸泉漢簡的一部力作,收集了關(guān)于西北史地研究的一批重要論文。在簡牘論著目錄的編寫上,甘肅省文物考古所、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編寫了《甘肅簡牘百年論著目錄》(甘肅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其中《敦煌懸泉漢簡》一節(jié)集中收錄了懸泉漢簡研究的論著目錄,分為報告釋文、概述、歷史地理、語言文字書法四個方面,可以了解懸泉漢簡研究的總體狀況。

        二、重要簡冊文獻的研究

        懸泉漢簡是經(jīng)科學考古發(fā)掘而獲得的簡牘材料,其中一個突出特點是獲取了一批重要的簡冊文獻,有的冊書出土時編繩依舊,有助于考察簡牘形制,有的雖然編繩已失,但是依據(jù)簡文和材質(zhì)可以系聯(lián)復原。因此,懸泉漢簡的簡冊文書是學術(shù)界研究的重點之一。而懸泉帛書《元致子方書》和墻壁題書《四時月令五十條》也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高度關(guān)注。

        (一)《過長羅侯費用簿》

        該冊書為西漢神爵元年(前61)懸泉置接待長羅侯?;蒈娎艚?jīng)過懸泉置時的費用簿,冊書有題,名為《懸泉置元康五年正月過長羅侯費用簿》。?;荨稘h書》有傳,曾持節(jié)護烏孫兵擊匈奴,因功封侯,后多次建功西域。該冊書的發(fā)現(xiàn)正可考定?;莩鍪刮饔虻南嚓P(guān)活動,因此引起了史學界的高度重視。張俊民《元康五年過長羅侯費用簿》(《隴右文博》2000年第2期)一文對此冊書內(nèi)容作了介紹分析,《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也作了選錄。張德芳《〈長羅侯費用簿〉及長羅侯與烏孫關(guān)系考略》(《文物》2000年第9期)結(jié)合史傳記載對簡文史實作了疏理,認為該冊書與神爵二年(前60)送少主與烏孫和親事件有關(guān)。王子今《〈長羅侯費用薄〉應為〈過長羅侯費用薄〉》(《文物》2001年第6期)一文探討該冊書原題中“過”字的含義,指出“過”為接待之意,對冊書的定名提出了新的看法。葉愛國《〈過長羅侯費用簿〉的定名》(《敦煌研究》2003年第2期)則建議將此冊書定名為“懸泉置接待長羅侯等支出簿”,可備一說。袁延勝《也談〈過長羅侯費用薄〉的史實》(《敦煌研究》2003年第1期)則對該冊書的性質(zhì)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該冊書是漢王朝為打擊匈奴、安定西域而派長羅侯增兵西域、加強西域屯田力量路過懸泉置時的開支賬目。

        (二)《傳置道里簿》

        這是一枚記載漢代河西交通路線的簡文,內(nèi)容可與1974年居延破城子出土的一枚里程簡相銜接,因此引起了史學界的高度關(guān)注。何雙全《漢代西北驛道與傳置——甲渠候官、懸泉漢簡〈傳置道里薄〉考述》(《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年第1期)將懸泉漢簡里程簡與居延漢簡里程簡聯(lián)系在一起作了考證。馬建華《敦煌懸泉置出土〈里程簡〉考》(《隴右文博》2002年第2期)也對此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郝樹聲《敦煌懸泉里程簡地理考述》(《敦煌研究》2000年第3期)和《敦煌懸泉里程簡地理考述(續(xù))》(《敦煌研究》2005年第6期)結(jié)合史料對此簡的地名逐次考述,確認了簡文所記地名的相對位置。初世賓《漢簡長安至河西的驛道》(《簡帛研究二〇〇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結(jié)合懸泉和居延的傳置道里簿繪制了漢代長安至河西的驛置路線圖,認為途經(jīng)固原和景泰的高平道是漢代長安至河西的第一要道,該文還對河西驛道的諸多路線、驛站作了詳考,對了解漢代河西絲綢之路的走向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三)《失亡傳信冊》

        這是一份關(guān)于追繳失亡傳信冊的文書,編繩仍在?!稇胰獫h簡釋文選》予以收錄,《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作了注解。李永平《懸泉漢簡〈失亡傳信冊〉所反映的兩個問題》(《簡帛研究二〇〇二、二〇〇三》,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據(jù)冊書考證了元帝永光五年(前39)祭祀孝文廟的事件和冊書的簽署者御史大夫鄭弘的政治態(tài)度,認為該冊書記載的傳信丟失和追查事件,反映了當時朝廷內(nèi)部政治斗爭的激烈和文書管理的粗疏。張德芳《懸泉漢簡中的“傳信簡”考述》(《出土文獻研究》第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分析了此冊書的結(jié)構(gòu),考證了追繳失亡冊書的行政程序,揭示了此冊書的諸多涵義。馬怡《懸泉漢簡“失亡傳信冊”補考》(《出土文獻研究》第8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認為《失亡傳信冊》編繩相連的兩個簡冊在內(nèi)容上有所關(guān)聯(lián),并結(jié)合部分冊書對簡冊編連的方式作了探討。

        (四)《雞出入簿》

        這是一份記錄西漢元康四年(前62)正月至十二月懸泉置在接待過往人員中雞出入的簿冊,從中反映出過往客人的人數(shù)及接待規(guī)格。張俊民《“縣泉置元康四年正月盡十二月丁卯雞出入簿”辨析》(《敦煌研究》1995年第2期)對《雞出入簿》進行了考釋研究,認為此冊書與上計制度有關(guān),并分析了該冊的供給制度和物價情況。王子今《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雞出入簿〉小議:兼說漢代量詞“只”、“枚”的用法》(《考古》2003年第12期)對此冊書的簿記形式作了考證,并就簡文中雞的計量單位作了討論。

        (五)《元致子方書》

        這是懸泉遺址發(fā)現(xiàn)的一份帛書,也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為完整的漢代私人書信。何雙全《敦煌懸泉置和漢簡文書的特征》已刊布了該帛書的圖版和釋文,《懸泉漢簡釋文選》、《敦煌懸泉漢簡釋粹》均予以收錄。王冠英《漢懸泉置遺址出土元與子方帛書信札考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98年第1期)對該帛書的內(nèi)容作了全面的考釋。陳波(日)《敦煌懸泉置出土西漢求刻印章帛書》(《篆刻》2000年第3期)則結(jié)合該帛書探討了西漢時期印章的刊刻方式。許敏雄《漢懸泉置帛書“刻印”記的啟示——兼談漢代用印制度和習慣》(《書法》2001年第6期)也是對漢代用印制度的探討。

        (六)懸泉壁書《四時月令五十條》

        原題《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完整的漢代的墻壁題記,其內(nèi)容為王莽時期的月令詔條,對于研究兩漢時期的節(jié)令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抖鼗蛻胰铝钤t條》是對該詔條考釋的專著,胡平生對詔條的內(nèi)容作了精心考證,并對西北屯戍簡牘中屢見的“扁書”、“大扁書”作了探討,認為《月令詔條》的形式正是簡牘中所稱的“扁”。何雙全《新出土元始五年〈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考述》(《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3號,蘭臺出版社2001年版)一文也是對該詔條的系統(tǒng)考證。于振波《從懸泉置壁書看〈月令〉對漢代法律的影響》(《湖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5期)分析了《月令》在漢代的地位及其對秦漢法律的影響,并指出《月令》不違農(nóng)時和重視人與自然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南玉泉《中國古代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思想與法律規(guī)定》(《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結(jié)合月令詔條考述了秦漢時期的生態(tài)及環(huán)保思想。魏啟鵬《敦煌懸泉〈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校箋》(《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fā)現(xiàn)與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版)在前人基礎上對該詔條作了箋疏。劉芳池《〈懸泉詔書〉的字體和載體》(《法制與社會》2006年第4期)認為該詔書的字體代表的是漢代主流字體“漢隸”,也即“八分”,它反映了在漢代各體并存的書法生態(tài)中漢隸成為頗受尊崇、一枝獨秀的歷史選擇。而其以墻壁作為載體,對認識古文獻的流傳形式提供了重要實證。謝繼忠《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詔條〉釋文補證》(《河西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結(jié)合典籍文獻對相關(guān)釋文提出了一些新的釋讀和補正,有助于更準確的地理解原文。他的《從敦煌懸泉置〈四時月令五十條〉看漢代的生態(tài)保護思想》(《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認為該詔條以詔書的形式確立了以四時為基礎的自然時序,人事活動應該遵循自然時序的生產(chǎn)生活準則,在古代生態(tài)保護和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月令詔條》內(nèi)容的重要,一些專著也作了引證,如高敏《秦漢簡牘中法制文書輯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一書有《漢壁書〈四時月令五十條〉》一節(jié),對該詔書作了注解與考證。

        三、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

        懸泉漢簡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除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簡冊文獻之外,還有諸多相關(guān)問題也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研究成果豐碩。下文即對其中有代表性的相關(guān)問題予以概述。

        (一)西域問題的研究

        懸泉漢簡中有關(guān)西域的史料比較豐富,這首先決定于懸泉置在中西交通上重要的地理位置。懸泉漢簡中關(guān)于西域問題的研究開始于一些代表性簡冊的研究,后來隨著研究的逐步深入,視角已轉(zhuǎn)向西域各國,如烏孫、康居、車師、樓蘭、于闐等國的研究都有學者關(guān)注,此外,兩漢西域屯田也是懸泉漢簡研究的重點之一,有關(guān)西域都護的一些材料也有重要的認識價值。

        1.烏孫

        烏孫是兩漢時西域最大的國家。懸泉漢簡中有一些與烏孫相關(guān)的簡文,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高度關(guān)注。除了前述《過長羅侯費用簿》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對漢與烏孫的交往作了研究。何雙全《西漢與烏孫交涉史新證——懸泉漢簡所見西域關(guān)系史之一》(《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4號,蘭臺出版社2002年版)結(jié)合常羅侯?;莸牟牧蠈h與烏孫關(guān)系進行了考證。袁延勝《西漢分立兩昆彌為甘露二年辨》(《洛陽工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利用簡文探討了烏孫分立兩昆彌事件,認為西漢分立兩昆彌應是甘露二年(前52),而不是甘露元年。他的《懸泉漢簡所見漢代烏孫的幾個年代問題》(《西域研究》2005年第4期)集中討論了烏孫大小昆靡的設立、卑爰疐殺烏日領后歸義西漢以及被孫建襲殺的事件。何海龍《從懸泉漢簡談西漢與烏孫的關(guān)系》(《求索》2006年第3期)也對懸泉漢簡中有關(guān)烏孫的簡文作了整理,分析了漢與烏孫交往的歷史過程。認為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的設置是西漢與烏孫關(guān)系轉(zhuǎn)變的重要標志。

        2.康居

        康居是兩漢時的中亞大國,留下的史傳資料很少,懸泉漢簡中卻有一些與康居相關(guān)的材料。張德芳《懸泉漢簡和西域諸國》(《中外關(guān)系史:新史料與新問題》,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結(jié)合康居王使者冊論述了西漢與康居交往的歷史。王素《懸泉漢簡所見康居史料考釋》(《中外關(guān)系史:新史料與新問題》,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考察了懸泉漢簡中甘露二年(前52)送康居使者文書、黃龍元年(前49)送康居諸國客文書、永光五年(前40)康居等使訴訟文案、陽朔四年(前21)送康居王質(zhì)子書等簡文,闡釋了漢與康居交往的文化影響。王旺祥《敦煌懸泉置漢簡所記永光五年西域史事考論》(《西北師大學報》2009年第1期)也對康居王使者冊作了考證,分析了漢元帝時西漢與康居的正常交往關(guān)系。郝樹聲《簡論敦煌懸泉漢簡〈康居王使者冊〉及西漢與康居的關(guān)系》(《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一文考察了康居五小王都城等諸多問題,闡述了康居王使者冊等簡文在認識中國與西亞交往史上的重要價值。

        3.車師

        車師是西域北道的重要城國,漢曾在此設戊己較尉屯田戍守,懸泉漢簡記錄了屯戍將士東來西往的足跡。因此,研究戊己校尉的論著大多利用了懸泉漢簡,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高榮《漢代戊己校尉述論》(《西域研究》2000年第2期)較早指出了懸泉漢簡對戊己校尉研究的意要性。何雙全《漢與樓蘭(鄯善)車師交涉史新證——懸泉漢簡所見西域關(guān)系史之二》(《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4號,蘭臺出版社2002年版)對漢與車師關(guān)系進行了考述,并探討了戊己校尉及其屬吏構(gòu)成。張德芳《從懸泉漢簡看兩漢西域屯田及其意義》(《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對兩漢在車師的屯田活動進行了歷時性的探討。李炳泉《兩漢戊己校尉建置考》(《史學月刊》2002年第6期)認為西漢元帝至哀帝和東漢明帝時所設的戊己校尉,實際上均為戊校尉和己校尉二職,后又合并為戊己校尉一職,無論是分設二職,還是僅設一職,其屬官都分別有校尉丞、部司馬、曲候及校尉史、司馬丞、候令史等。孟憲實《西漢戊己校尉新論》(《廣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對戊己校尉的設置及隸屬問題作了討論。王素《高昌戊己校尉的設置》系列文章《高昌戊己校尉的設置——高昌戊己校尉系列研究之一》(《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高昌戊己校尉的設置——高昌戊己校尉系列研究之二》(《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4期)、《高昌戊己校尉的設置——高昌戊己校尉系列研究之三》)、(《吐魯番學研究》2005年第1期)是研究戊己校尉的力作,結(jié)合懸泉漢簡對戊己校尉設立的背景、隸屬、性質(zhì)、設置員數(shù)、組織構(gòu)構(gòu)、罷廢等問題展開廣泛討論。賈叢江《西漢戊己校尉的名和實》(《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4期)則對歷史上戊己校尉的諸種解釋給予了評價,并對戊己校尉的職能作了考析。李蕾《漢代戊己校尉隸屬問題再探》(《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認為政治上敦煌太守負責管理戊己校尉的日常事務,在軍事上北軍中壘校尉對其實行統(tǒng)領,是對戊己校尉管理的進一步認識。王旺祥《敦煌懸泉置漢簡所記永光五年西域史事考論》(《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也對戊己校尉的設置年代、職責、隸屬關(guān)系、自身屬員作了考證。這些研究,對認識漢與車師的交往具有重要作用。

        4.樓蘭

        樓蘭是西域南道的咽喉,后改名為鄯善,與漢王朝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往來關(guān)系,懸泉漢簡中有一些反映漢與樓蘭(鄯善)交往的簡文。何雙全《漢與樓蘭(鄯善)車師交涉史新證——懸泉漢簡所見西域關(guān)系史之二》對此已有所論述。張德芳《從懸泉漢簡看樓蘭(鄯善)同漢朝的關(guān)系》(《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分析了樓蘭(鄯善)與漢王朝交往逐步加深的過程,認為西漢時期樓蘭(都善)與漢朝的關(guān)系主要是以漢與匈奴勢力的消長和漢朝對西域的政策為轉(zhuǎn)移,早在西域都護府建立之前,鄯善就已經(jīng)在政治上接受了漢朝的管理,漢王朝在鄯善的屯田活動對維護西域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

        5.于闐

        于闐是西域南道大國,王旺祥《敦煌懸泉置漢簡所記永光五年西域史事考論》考證了永光五年(前39)漢送于闐王諸國客的一枚簡文,分析了漢元帝時漢與于闐的交往關(guān)系。

        6.西域屯田

        關(guān)于西域屯田狀況,張德芳《從懸泉漢簡看兩漢西域屯田及其意義》考察了西漢在輪臺、渠犁、伊循、赤谷城、車師的屯田狀況,以及東漢三通時期在西域的屯田活動,指出了西域屯田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諸方面的重要意義。張俊民《“北胥鞬”應是“比胥鞬”》(《西域研究》2001年第1期)從簡文出發(fā),認為《漢書#8226;西域傳》所載的“北胥鞬”應為“比胥鞬”,校正了史書之誤。李炳泉《西漢西域渠犁屯田考論》(《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對渠犁屯田的進程進行了考證,并指出了渠犁屯田的意義。劉國防《西漢比胥鞬屯田與戊己校尉的設置》(《西域研究》2006年第4期)對比胥鞬與戊己校尉的屯田狀況進行了考證,指出了西漢中期西域屯田的變化趨勢。賈叢江《西漢伊循職官考疑》(《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考論了伊循屯田,認為西漢所設伊循都尉是屬于敦煌郡的部都尉,伊循地區(qū)除存在隸屬于敦煌郡候望系統(tǒng)的都尉職官外,還存在隸屬于中央大司農(nóng)屯田系統(tǒng)的職官。

        7.西域都護

        西域都護是漢朝設在西域的監(jiān)護機構(gòu),劉國防《漢西域都護的始置及其年代》(《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對西域都護設立的年代及其職掌進行了考察。殷晴《懸泉漢簡和西域史事》(《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也考證了西域都護和戊己校尉的相關(guān)史事。李炳泉《西漢中壘校尉“外掌西域”新證》(《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從懸泉漢簡的材料出發(fā),確認了西漢中壘校尉“外掌西域”的事實。謝彥明《西漢中壘校尉“外掌西域”考辨》(《晉陽學刊》2007年第1期)從文獻入手,肯定了中壘校尉外掌西域的事實,并就相關(guān)原因作了分析。其《西漢中壘校尉職掌考辨》(《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又對前說作了進一步闡述。

        懸泉漢簡有關(guān)西域的材料比較豐富,張德芳《懸泉漢簡與西域諸國》除考述了漢與康居的交往外,還考證了漢與大月氏、罽賓、烏弋山離等國交往的情況,使我們認識到兩漢時期中原與西域交往的范圍之廣,補充了史書記載的不足。關(guān)于利用懸泉漢簡研究西域的狀況,李炳泉《十年來大陸兩漢與西域關(guān)系史研究綜述》(《西域研究》2009年第4期)一文有較全面的論述。

        (二)羌族問題研究

        懸泉漢簡中有豐富的關(guān)于羌人活動和反映羌漢關(guān)系的材料。張德芳《懸泉漢簡羌族資料輯考》(《簡帛研究二〇〇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首先對羌人的簡文作了全面輯錄,并就漢代羌人的職官、羌人的反叛情況、羌人的部落、羌漢關(guān)系等問題作了考述。薛海波《試論敦煌懸泉漢簡中的羌》(《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也就西漢對羌人的管理以及羌人叛亂問題作了探討。王力《兩漢時期西羌內(nèi)遷淺析》(《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一文結(jié)合懸泉漢簡從中原的政治形勢、西羌的人口壓力、當時的氣候變化和中原王朝的對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西羌內(nèi)遷的動因,對于研究羌族的變遷有重要認識價值。初世賓《懸泉漢簡羌人資料補述》(《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進一步對羌人的種族、西漢時羌人的叛亂、敦煌郡羌人的管理等諸多問題作了詳細考證。李正周《從懸泉簡看西漢護羌校尉的兩個問題》(《魯東大學學報》2009年第5期)對護羌校尉的設立過程及其屬吏作了考證,有助于了解漢代邊疆民族的管理體制。汪桂海《從出土資料談漢代羌族史的兩個問題》(《西域研究》2010年第2期)結(jié)合羌人名籍冊和其他相關(guān)簡文,就羌人的種落分布和得名狀況作了分析,考證了漢代的民族壓迫及羌人的反抗狀況,特別是對羌人的斗爭策略分析細致入微,揭示了諸多歷史信息。劉國防《西漢護羌校尉考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第3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對護羌校尉的設立過程進行了探索,認為護羌校尉的前身是漢政府臨時派出的使者,宣帝神爵二年(前60)后成為了固定的官職,此文還對護羌校尉的職權(quán)進行了考證。

        (三)傳置的研究

        懸泉置本身是一處傳置機構(gòu),因此,結(jié)合懸泉漢簡研究秦漢的傳舍制度是懸泉漢簡研究的重點之一。吳昌廉《漢“置”初探》(《簡牘學報》第15期,簡牘學會1993年)依據(jù)懸泉漢簡的出土情況并結(jié)合傳統(tǒng)文獻探討了漢代的“置”。吳昌廉《懸泉通考》就懸泉的地理位置、歷代建置以及漢唐時期懸泉的狀況作了考述。侯丕勛《懸泉和懸泉置歷史地理考述》(《簡牘學研究》第3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對懸泉置的地理狀況、行政隸屬、自然地理及交通地理作了研究。張俊民《懸泉置遺址出土簡牘文書功能性質(zhì)初探》(《簡牘學研究》第4輯,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對懸泉置的定性問題進行了考察,認為懸泉漢簡的形成與懸泉置的功能性質(zhì)相關(guān)。他的《敦煌懸泉置探方T0309出土簡牘概述》(《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fā)現(xiàn)與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版)對懸泉置遺址具有代表性的探方所出簡文進行了歸納,有助于認識懸泉置簡文的形成狀況。張經(jīng)久、張俊民《敦煌漢代懸泉遺址出土的“騎置”簡》(《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2期)對懸泉漢簡中的13枚騎置簡作了考證,將騎置與“亭”、“郵”、“置”、“傳”、“廄”進行比較,認為騎置介于置與亭之間,一般情況下有吏一人、馬三匹、驛騎三人,對于我們認識漢代的騎置有重要意義。侯旭東《西北漢簡所見“傳信”與“傳”——兼論漢代君臣日常政務的分工與詔書、律令的作用》(《文史》2008年第3期)對西北漢簡中的傳車文書作了分類考察,并對與此相關(guān)的政務處理方式作了細密考證。認為傳舍負責公職人員公差行旅時的食物供應、休息止宿和行道交通工具。傳舍有一套嚴格而細致的管理方式,保證了其正常運行。朱慈恩《漢代傳舍考述》(《南都學壇》2008年第3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對漢代傳舍的特點作了考證。張俊民《懸泉漢簡“置丞”簡與漢代郵傳管理制度演變》(《中國古中世史研究》第20輯,韓國中國古史學會2008年)對懸泉漢簡的置丞人名作了系統(tǒng)排列,并結(jié)合置丞的興替考察了郵傳管理制度的演變。張德芳《懸泉漢簡中的懸泉置》(《簡帛研究二〇〇六》,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考察了懸泉置的隸屬和編制狀況,并對懸泉置的驛、廚、騎置、傳舍、郵等各項功能進行了細致地剖析。牛路軍、張俊民《懸泉漢簡所見鼓與鼓令》(《敦煌研究》2009年第2期)對懸泉置用鼓的鼓令進行了研究。趙巖《論漢代邊地傳食的供給——以敦煌懸泉置漢簡為考察中心》(《敦煌學輯刊》2009年第2期)認為漢代邊地傳食的供給主要包括置傳馬的飼料供應與人的傳食供應兩大類,并就傳食的具體類型作了考證。王裕昌《漢代傳食制度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補述》(《圖書與情報》2010年第4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等材料對傳舍的接待等級、傳食錢款來源等問題進行了論述。

        (四)郵驛制度研究

        作為一處驛置機構(gòu),傳遞郵書是懸泉置的基本職責之一。高榮《本世紀秦漢郵驛制度研究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9年第6期)已就懸泉置的發(fā)現(xiàn)對秦漢郵驛制度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論述。他的《秦漢郵書管理制度初探》(《人文雜志》2002年第4期)對秦漢郵書的寄發(fā)、運行、簽收和考核進行了全面考察。他的《秦漢郵驛的管理系統(tǒng)》(《西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又從中央政府、各郡國以及邊塞地區(qū)不同層面分析了秦漢時期的郵驛管理系統(tǒng)。他的《秦漢驛的職能考述》(《河西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則分析了秦漢郵驛投遞公文和運送物資、為公務往來者提供車馬等諸種功能。高榮結(jié)合懸泉漢簡對秦漢郵驛制度作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王棟梁《從懸泉漢簡看漢代的郵驛制度》(《社科縱橫》2007年第6期)分析了懸泉置的內(nèi)部組織形式及其附機構(gòu),并論述了漢代郵書的封檢題署、發(fā)運傳遞、路程設置、經(jīng)費保證及供應等制度。張俊民《敦煌懸泉漢簡所見的“亭”》(《南都學壇》2010年第1期)將懸泉漢簡中的亭分為候望之亭、治安之亭和郵驛之亭,揭示了西漢敦煌效谷縣等地的郵書傳遞系統(tǒng)。

        (五)人名的研究

        人名的研究對于展開簡牘系年具有重要價值。懸泉漢簡人名的研究,以張俊民《敦煌懸泉置出土漢簡所見人名綜述》一系列考證最有代表性,他的考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單名一字者、二字一名者、復姓、少數(shù)民族人名、與中央官吏相關(guān)者、有名有字者、名字中有敬稱者等。其《綜述(一)》(《隴右文博》2006年第2期)所述內(nèi)容為單名一字者和二字一名者的情況,單字一名者如懸泉嗇夫光,二字一名者如敦煌太守千秋等人的資料,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毒C述(二)——以少數(shù)民族人名為中心的考察》(《西域研究》2006年第4期)分兩個方面對懸泉漢簡中的人名作了研究,其一是羌族人名,其二是西域人名,有助于我們認識漢代的民族狀況。《綜述(三)——以敦煌郡太守人名為中心》(《簡帛研究二〇〇五》,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對漢代敦煌太守作了系聯(lián)編年,從而為考察與敦煌太守有關(guān)的簡文提供了重要支撐?!毒C述(四)——以中央機構(gòu)職官為中心的考察》(《簡帛研究二〇〇七》,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對懸泉漢簡中出現(xiàn)的丞相、御史大夫、將軍、光祿大夫等職官相關(guān)的人名作了考察,從而做到了出土文獻與史書記載的有機結(jié)合,為研究簡文年代提供了依據(jù)。前述張俊民對懸泉“置丞”的考察也是對人名的研究。這些工作,為以后從事系統(tǒng)的懸泉漢簡人名編年打下了重要基礎。

        (六)人口的研究

        懸泉漢簡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人口資料。楊芳《漢簡所見河西邊塞軍屯人口來源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1期)認為漢代河西邊塞軍屯人口來源十分廣泛,除戍卒、田卒、騎士外,還有大量征調(diào)來的應募士、良家子、謫卒,以及隨軍家屬、私從者、葆子等。她的《漢簡所見漢代河西邊郡人口來源考》(《敦煌研究》2010年第3期)一文結(jié)合懸泉漢簡等材料分析了漢代河西邊郡人口的來源,認為漢代河西邊郡的人口來源不僅有內(nèi)地移民、罪犯,還有歸降的烏孫、月氏、羌、匈奴、盧水胡等少數(shù)民族,他們對河西的開發(fā)、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七)西北地理的研究

        除了前述里程簡之外,懸泉漢簡中有諸多涉及西北地理的材料。如驪靬問題,曾有學者認為驪靬是西漢時為安置羅馬戰(zhàn)俘而設,與陳湯伐郅支單于事件有關(guān)。張德芳《漢簡確證:漢代驪靬城與羅馬戰(zhàn)俘無關(guān)》(《光明日報》2000年5月19日)運用懸泉漢簡等材料充分證明了驪靬的設置要遠早于陳湯伐郅支單于事件,驪靬的牧苑等機構(gòu)的設置也為西北所共有,因此漢代驪靬的設置與羅馬戰(zhàn)俘完全無關(guān)。邢義田《從金關(guān)、懸泉置漢簡與羅馬史料再探討所謂羅馬人建驪靬城的問題》(《長沙三國吳簡暨百年來簡帛發(fā)現(xiàn)與研究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2005年版)又詳細考證了簡文人名狀況,并追查了“羅馬人建驪靬城”說法的形成過程,從而證明驪靬與羅馬人無關(guān)。此外,關(guān)于敦煌周邊的地理問題,侯曉星《西漢玉門關(guān)遺址質(zhì)疑》(《寧夏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從懸泉置發(fā)掘資料入手對小方盤城是玉門關(guān)的觀點提出了質(zhì)疑,認為西漢玉門關(guān)實際應在敦煌以東。宮宅潔(日)著、李力譯《懸泉置及其周邊——敦煌至安西間的歷史地理》(《簡帛研究二〇〇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對懸泉置周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縣治與城郭遺跡以及有關(guān)懸泉置的交通路線作了考察。此外,相關(guān)西北地理的問題如張俊民《簡牘文書所見“長安”資料輯考》(南越國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shù)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考證了懸泉漢簡中與長安相關(guān)的三類資料:一類是與長安交通相關(guān)的資料;一類是關(guān)于長安鄉(xiāng)里地名的資料,一類是地方官員因差事到長安的相關(guān)資料。這對研究漢代長安的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八)法律的研究

        懸泉漢簡中有關(guān)法律的簡文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關(guān)注。陳玲《試論漢代邊塞刑徒的輸送與管理》(《簡帛研究二〇〇一》,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考察了漢代邊塞刑途的征發(fā)與輸送、漢代刑徒的管理、刑徒的刑期諸問題。張俊民《敦煌懸泉漢簡所見“適”與“適”令》(《蘭州學刊》2009年11期)考察了“適”這一漢代勞役方式,并復原了一組“適令冊”,與居延漢簡中的“適”的記載相結(jié)合,明晰了“適”的勞作特點。陳玲、張紅巖《漢代髡鉗城旦刑考略》(《青海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等簡文考察了“髡鉗四”的含義、髡鉗城旦舂的刑期以及與笞刑的關(guān)系。陳玲《簡牘所見漢代邊塞刑徒的管理》(《南都學壇》2010年第5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等簡文考察了漢代對邊塞服役刑徒的名籍管理、工作管理、刑期管理和生活管理等問題,體現(xiàn)出朝廷對服役刑徒問題的重視。

        (九)紀年與時稱的研究

        懸泉漢簡紀年材料豐富,張德芳《懸泉漢簡中若干紀年問題考證》(《簡牘學研究》,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以時間為序?qū)胰獫h簡的紀年簡作了排列,特別是考證了超長紀年的現(xiàn)象。李學勤《論漢簡、錢范所見紀年超長現(xiàn)象》也對漢代紀年作了考證,認為年號超長現(xiàn)象是由于年號變更的通知不能及時到達造成的。趙曉明《西漢宣帝本始五年再探》(《青海金融》2007年增刊)對年號超長問題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懸泉漢簡中有一枚紀時簡,上列一日32個時辰,張德芳《懸泉漢簡中若干時稱問題的考察》(《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結(jié)合此簡對漢代紀時進行了詳明考證,認為兩漢時期河西施行的是十六時制,有助于認識秦漢時的紀時制度。

        (十)馬匹的研究

        懸泉置是一處驛置機構(gòu),懸泉漢簡有豐富的有關(guān)馬的記錄,因此借助懸泉漢簡研究漢代馬匹狀況具有極大優(yōu)勢。張俊民《對漢代懸泉置馬匹數(shù)量與來源的檢討》(中國秦漢史研究會第十一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 2007年)一文對懸泉漢簡的馬匹作了詳細統(tǒng)計,認為懸泉置馬匹在四十匹左右,并對馬匹來源問題作了研究,認為懸泉置馬匹主要由敦煌郡提供。劉戈、郭平梁《“大宛汗血天馬”揭秘——兼說中國家畜家禽閹割傳統(tǒng)》(《敦煌學輯刊》2008年第2期)結(jié)合懸泉漢簡等資料對“大宛汗血天馬”提出了新的解釋。高榮《漢代“傳驛馬名籍”簡若干問題考述》(《魯東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對“乘”、“柱馬”、“倅馬”作了考述。張俊民《懸泉漢簡傳馬病死爰書及其他》(《簡帛》第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對懸泉置傳馬病死爰書和骨肉錢相關(guān)文書進行了分類整理,探討了當時馬匹的管理狀況。

        (十一)敦煌早期佛教的傳播

        懸泉漢簡中有一枚浮屠簡,張德芳《懸泉漢簡與敦煌早期佛教傳播》(《懸泉漢簡研究》)對此簡進行了考證,認為其時代應在東漢明帝以后的半個世紀之內(nèi),因而早在公元1世紀下半葉,佛教就已傳入敦煌,這對探討敦煌佛教藝術(shù)的興盛提供了較早的資料。

        (十二)典籍文獻的研究

        懸泉漢簡中有一些傳統(tǒng)典籍文獻的殘文,學術(shù)界對其中的日書類文獻予以重點關(guān)注。何雙全《漢簡〈日書〉叢釋》(《簡牘學研究》第二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對懸泉漢簡中的日書文獻作了簡釋。劉樂賢《懸泉漢簡中的建除占“失”殘文》(《文物》2008年第12期)對“失”類文獻作了考證研究。宋艷萍《先秦秦漢喪葬習俗中的數(shù)術(shù)行為》(《管子學刊》2008年第2期)也對懸泉漢簡《日書》中的《葬歷》作了考證。

        (十三)語言的研究

        懸泉漢簡中語言研究目前側(cè)重于個別字詞的闡釋。王子今《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雞出入簿〉小議:兼說漢代量詞“只”、“枚”的用法》對 “只”與“枚”的考察,有助于認識漢代量詞的使用。李炳泉《漢代的“將屯”與“將田”小考》(《史學月刊》2004年第4期)考察了“將屯”與“將田”的含義,認為“將屯”的含義是“將兵屯守”,“將田”的含義是“將兵屯田”。朱湘蓉《從〈敦煌懸泉漢簡〉看〈睡虎地秦墓竹簡〉“荔”字的通假問題》(《敦煌學輯刊》2004年第2期)一文從《月令詔條》有關(guān)月令的禁忌對《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生荔”解為“生甲”的說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生荔”實為未成熟的荔,不必通為“生甲”。李小茹《敦煌懸泉漢簡詞語札記》(《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考證了“折傷”、“祀祠”、“移券”、“遇逢”的含義,可以補充相關(guān)辭書的不足。

        (十四)釋文的校正

        隨著《敦煌懸泉漢簡釋文選》的刊布,相關(guān)研究者依據(jù)簡文圖版等資料,對《釋文選》提出了一些校正意見,何雙全《敦煌懸泉漢簡釋文修訂》(《文物》2000年第12期)對釋文中的字詞作了15處修正。張俊民《〈敦煌懸泉置漢簡釋文選〉校補》(《敦煌學輯刊》2001年第1期)也就《釋文選》提出了52條意見,有助于正確理解簡文的含義。葉愛國《敦煌懸泉漢簡斷句之誤》(《敦煌研究》2005年第4期)對《敦煌懸泉漢簡釋粹》的三處句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十五)懸泉紙張

        懸泉置遺址出土了一些漢代紙張,有的上面還有字跡,對于研究我國漢代造紙術(shù)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懸泉置發(fā)掘的信息初步公開后,馬嘯《漢懸泉置遺址發(fā)掘書學意義重大》(《中國書法》1992年第2期)對此作了論述,之后引起了一些否定性的意見,如陳啟新《懸泉置出土墨跡殘紙為東漢以后之書信》(《中國造紙》1992年第6期)以及李星《敦煌懸泉新發(fā)現(xiàn)殘紙應為魏晉墨跡:兼論書法史書體演變的一個問題》(《漢中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第3期)都認為懸泉紙的時代可能要晚一些。饒宗頤《由懸泉漢代紙帛法書名跡談早期敦煌書家》(《出土文獻研究》第四輯,中華書局1998年版)則側(cè)重于從書法角度論述敦煌地區(qū)的書法藝術(shù)。2010年12月在蘭州召開的第四屆東亞紙張保護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上,懸泉紙張的制作和保護狀況得以交流,引起了國內(nèi)外研究者的高度重視,懸泉紙張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展開。

        上述即是懸泉漢簡發(fā)現(xiàn)以來20年的總體研究狀況,當然還有一些論文在不同程度上也涉及到了懸泉漢簡,在此不再一一羅列。總體來看,懸泉漢簡近20年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些代表性的簡冊得到了考釋,有關(guān)西北歷史地理的諸多問題得到了深入探討,個別問題的研究澄清了歷史的迷霧,改變了過去的一些看法。當然,與敦煌漢簡、居延漢簡的研究成果相比,懸泉漢簡的研究還是剛剛起步。相信隨著懸泉漢簡簡文的全面公布,懸泉漢簡的研究有了簡形的支持,諸如政治、法律、經(jīng)濟、交通、歷史、地理、語言、典籍佚文、簡牘形制等方面都會取得更大的進展。

        亚洲欧洲日韩另类自拍| 成品人视频ww入口|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国产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伊人国产高清在线|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杨幂|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a片软件| 久久与欧美视频| 国产诱惑人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av| 日韩人妻无码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天堂av|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美女| 蜜桃av区一区二区三|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综合| 久激情内射婷内射蜜桃|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 av资源吧首页在线观看| 日本人妖熟女另类二区|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 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青草| 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免费专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 中文字幕乱偷乱码亚洲|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第一页国模|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av|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色区韩国| 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色欲 | 久九九久视频精品网站|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三区| 男女男在线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日韩av在线不卡观看| 日本av在线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综合色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