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劉大林是“野馬”,緣于他筆下的馬不同于歷代畫馬大師的馬那么構圖精致,那么有規(guī)有矩。他的馬,寫意味很濃,原始、富有野性,以神取勝,有點“無法之法”?;蛟S,這便是他獨辟蹊徑,得以成器的原因。這也讓我們感受到藝術的活力在于創(chuàng)新。
作為藝術家的劉大林總是憑借與心靈相通的眼睛來審視歷史變遷、文化沿革,用最簡單不過的筆墨在素紙上傾吐心聲,演奏了一曲北國的墨色交響。他潛心研究秦漢藝術,醉心于磚瓦上的生命幻影,體味漢畫像磚和石刻的魅力。他還對史前的彩陶圖案、紋樣悉心體察,馬家窯原始人的心跳時時在震撼著他。漸漸地,他將這一切融入自己的筆底,從此,他的作品便有了一種靈動與簡潔。
不久前,劉大林應邀前往澳大利亞、新加坡、泰國等國搞個人畫展,受到國際友人的厚待和盛贊,其盛況真是可喜。大林的馬,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馬,也就是說,不是生活中的那種馬。他筆下的馬無束縛,任其漫游曠野,馳騁天外,逍遙自在,隨風飄散,毫無塵世之累。在天地搖撼中,只見馬已成了精靈,于廣宇中嘶嘯,在天地里奮蹄,沒有馴養(yǎng)的疲憊,在逍遙之中,又包含了一份狂放,剛烈精悍的蹄足、嘶鳴的嘴角,以及弓弩般強健的腰身,這哪里是自然的馬,純屬上蒼放逐的神馬,是大林心中之馬。
劉大林的筆墨是傳統(tǒng)的,其集多家之長,又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他對馬的種種神態(tài)、性格、習性、結構、運動規(guī)律有著很深的了解,因而筆下之馬生動傳神。他的30米長卷《韻滿蒼宇》中145匹駿馬形態(tài)各異,鮮見雷同,別具情趣。馬匹群體中顯現(xiàn)每匹馬的個性,但個體感又未打破整體效果。因此,本畫卷堪稱其爐火純青之作。在用筆技法上,點、線、面交相輝映,頓挫有序。畫家似乎在完成著馬之生命的全過程抒寫,同時也將自己強烈的民族意識凝結于筆端,滲透于作品之中。細細品讀他的畫作,自有原始馬的野性、秦漢馬的雄強,也有魏晉馬的粗獷。
劉大林除對馬情有獨鐘外,對山川河流也深情眷戀。盡管他祖籍湘江之畔,但對隴原大地、黃土高原也愛得深切、真摯。他畫馬,也畫黃士地;畫草原,也畫雪山森林。他曾數(shù)度不辭勞苦深入到風情濃郁的甘南草原、山丹軍馬場、雪城高原及內(nèi)蒙古大草原體驗生活,感受那里的自然風韻和生活氣息,這些為他日后的藝術成就積累了深厚的素材和底蘊。他曾畫過一幅雪山牧場的作品,在白雪皚皚下,馬兒閑游,白的雪,綠的草,紅、黑相間的石頭,構圖頗具匠心,讓觀者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和西部的雄渾。
劉大林現(xiàn)為中國工藝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畫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西部書畫院常務副院長、高級美術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國際性畫展,藝求成就被收入多種版本的藝術家辭典。他說,國畫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是世界文化之瑰寶,國畫走向世界的前景很光明,關鍵是如何弘揚、如何發(fā)展……
劉大林是在以自己的努力為中國畫的推陳出新貢獻一份真誠。這種真減有時不那么起眼,但卻很感人。